河洛人居多的高雄市旗山區,有一個跟美濃福安里同名的福安庄,居民幾乎都是客家人。舊稱「雞油樹下」的福安庄,每年元宵節都舉辦「鬧元宵」,庄民以神轎隊伍遶境庄頭,祈求全境平安,家家戶戶都會備香案,以鞭炮迎接。這個百年傳統,號稱比農曆春節更熱鬧,遠在外地的遊子都會特別返鄉,不少年輕人更自發性參與抬轎活動,堅持守護家鄉的傳統價值,一起透過鬧元宵,去認識雞油樹下這個小小客庄。
小庄頭的夜晚一向寧靜,一束煙火驀然劃破夜空,像是宣示庄民內心的雀躍,每年元宵節,對高雄旗山中正里福安庄的居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日子,家家戶戶總動員,庭院設香案、準備供品,忙碌不已。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鍾炳煌]
香爐,要奉茶這樣,燭,一對燭,金香,水果、糖果。
庄裡的信仰中心宣化堂,早已是熱烈喧鬧的場面,大伙正在為遶境做事前準備,七手八腳忙著將各尊神像安置於神轎上。
每年元宵節,福安庄都有「鬧元宵」活動,比農曆春節還要熱鬧,吸引許多遊子返鄉參加,祈求庄頭一年平安順利。
[宣化堂 主委
謝錦盛]
新年過了,就算是元宵節,我們福安庄宣化堂一直就有這個活動,過去老一輩他們當時在農業社會就有辦了,我接下(主委職務),這二十多年來每年我都有辦迎花燈,我們村庄、我們宣化堂就說是「遶境昇平」,我們「遶境昇平」就算是求我們福安庄民大家平安,我們的青年在比較遠的(外地),像今天,剛好是節日,剛剛好是星期六,那麼熱鬧,都回來了,尤其晚上就多很多人。
晚上七點,宣化堂主委一聲令下,由開路鼓帶頭,遶境神轎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
首先,先遶行至庄內開基伯公拜拜,執香禱念祝詞。
福德正神在上,庇佑庄民合境平安,出入平安。
[宣化堂 主委
謝錦盛]
我們村庄有四座伯公廟,四座伯公就保佑我們庄民出入大家平安,(要求)大家平安,所以我們遶境就要先去伯公廟先拜、先跟祂說,講了之後就開始遊庄這樣,家家戶戶都會去。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凃福基]
我們這裡固定每年元宵節就有遊庄,以前就說有瘟疫啊、有什麼病,我們遊庄,我們有安四大符神,東西南北,四大符神就對了,有安,安了可以防止不好的東西進來。民國92年的那個什麼,SARS、登革熱,我們庄不曾有過,不曾有人中這樣的病症,住在外面的就不敢說沒有,我們庄裡居住的,絕對沒有這樣的病症,還沒進來之前,神明就幫我們擋住了。
一路拜完四座伯公,再依序遶行村庄每一戶人家,福安庄是高雄市旗山區少數的客家庄,每年這一天,庄內居民會依照傳統,準備鞭炮一起慶祝,迎接神轎到來。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凃福基]
連炮準備了一萬三千元,有十六箱,一箱有十捆,就有一百六十捆的連炮,花炮有兩箱,還有沖天炮,這都是我們伙房大家出資一起買的,沒和外人一起。
凃家伙房是近年來村庄準備鞭炮數量最多的一戶人家,他們說不能讓祖先漏氣。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凃福基]
我們上面有供奉觀音,我們村庄廟裡的主神觀音大士就是我們的祖先,從中國大陸湄洲那邊帶過來的,現在在我們廟裡當主神,我們上面有供奉觀音大士的神像,所以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祖先漏氣。鞭炮我們這邊放得最多。
神轎一頂接著一頂陸續進到凃家伙房,頓時鑼鼓鞭炮聲震耳欲聾,響徹巷弄,煙硝瀰漫。這天晚上,凡神轎遶行之處,無一不是鞭炮狂炸、火光閃個不停。
[宣化堂 主委
謝錦盛]
鞭炮,各家有興趣的人會放很多,我們廟裡也有人贊助,我們廟委員會有撥多少錢在放鞭炮,過去經濟沒那麼好,就沒放那麼多,這兩三年來,我們這樣放,不會輸給台南鹽水了喔,所以我們的風俗越來越進步,這些年輕人回來喔,大家很歡迎放鞭炮,沒有鞭炮就不熱鬧。
這場一年一度的村庄大事,不少年輕人都特別返鄉參與,尤其抬轎的重責大任,更是落在他們身上。
[抬轎青年
凃博韋]
因為剛好在星期六,大家年輕人就會回來一起幫忙抬轎,所以我們大家就同心協力,一起抬大轎,一起熱鬧。很重要啊,從小跟著走到大,所以很重要,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講很重要啊。要繼續傳下去,不能斷啊,因為有百年歷史了。
[宣安轎班會 成員
盧品良]
我們每年都回來,如果我們有空、有放假,我們絕對會回來,為我們的神明服務。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凃福基]
像我兒子在苗栗上班,他們也回來,也回來,跟著大轎幫忙抬。十多個(自外地回來),一、二十個有喔,像現在坐在那邊的,親朋好友、來幫忙的,還有點鞭炮的,(比過年還熱鬧喔),比過年還熱鬧,對,真的。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鍾炳煌]
(鬧元宵)七、八十年前就到現在,有一種傳承性,傳承。年輕人到時間了,就會自動回來。
神轎隊伍遶行全庄後,轉壇回宣化堂前廣場,庄民也聚集在此,頓時煙火直竄高空,化為夜空中一抹又一抹的燦爛,伴隨著隆隆炮聲震天價響,為鬧元宵活動掀起高潮。遶境遊庄近四小時,最後大家共食平安湯飯,庄民一邊吃著湯飯,一邊閒聊,為活動畫下句點。延續近百年的傳統文化,一代傳一代,庄民也藉此祈求一整年的平安。
高聳的牌樓寫著「福安庄」三個大字,村庄散發一股靜謐平和的氣氛,這個務農為主的小庄頭,是旗山地區少見的客家聚落,舊名「雞油樹下」,先民大多是在日治時期,從美濃廣興移民過來,庄內歷史悠久的鍾家伙房祖堂內的棟對,佐證了遷徙過程。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鍾炳煌]
我們村庄就我們這個三合院最久,最老的三合院,百年以上了。(棟對寫的是)我們從哪裡來,從廣東的梅縣過來,就去(美濃)廣興,白話就是「竹頭背」,真的正名就是廣興啦。
[雞油樹下客屬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鄧順乾]
美濃那邊人比較多居住,他們那邊人多了,人多了就比較競爭,就比較不好討生活,不易討生活的時候,我們這邊就有糖廠,在日本時代有一個會社地,種甘蔗那些,還有到處都是荒地,到處都是荒地。就來這邊開墾,開墾得不錯,這裡地好耕種,又有農場工可以做,我農作做好,空閒時,我又有(糖廠)工作可以做,在這邊做得不錯,容易討生活,就會帶他的兄弟、那些隔壁鄰居什麼的,他們宗族就帶過來了,一點一點帶過來。
旗山福安庄庄民五百人左右,實際約三百人長住於此,幾近百分之百都是客家人,其中鍾姓人家約占六成,另一戶鍾姓人家,鍾金海、鍾金木的祖父為了生存,從美濃廣興遷徙至此,和當時大部分的美濃人一樣,靠種菸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鍾金海]
我的祖父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從小生活不易,要四處去打拚,養大小孩,再來就是去幫人家做零工。
[高雄旗山福安庄 居民
鍾金木]
我家種有三棟菸樓、三棟菸樓的總面積,差不多快到四甲,有那麼多,四甲二的面積。好在有菸葉的生產,大家這麼努力種菸葉,讓大家生活,靠這個菸葉收成來生活喔,以前種什麼都不太好生活,就種菸。
長期隱身於河洛聚落中,「雞油樹下」這個小客庄鮮為人知,2018年8月地方人士成立「雞油樹下客屬文化發展協會」,希望將庄頭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雞油樹下客屬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鄧順乾]
我想說很可惜,這麼好的文化,這麼好的文化歷史,沒有把它寫下來,沒有把它傳下去,後代人不知道很可惜,相當可惜,3比美濃更客家,比他們更客家,我們是「客上加客」,我們保存的文化歷史還比他們更保守,雖然這出去就是河洛庄,但是我們的文化歷史我們還保存著,沒有丟棄。
鄧順乾的兒子鄧富雄,更是努力透過鏡頭,為家鄉記錄下各種風土民情、人文景致,並且透過社群網站傳播出去。
[雞油樹下客屬文化發展協會 執行祕書
鄧富雄]
我現在會利用比較早起的時間,去找隔壁鄰居、伯伯、伯母這些,要不就是去田裡找農民,慢慢地我才知道,我本地人怎麼會對自己成長的土地,一點都不了解的感覺,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做一個很時尚的美髮這個工作,就很像跟這個農庄好像脫節,慢慢我才想到,原來我要拍一些照片,還有一個使命感、一個責任,所以慢慢找出另外一個拍照的模式這樣子。
鄧富雄也因此和庄民建立起更為緊密的關係,並重新認識腳下踩踏的這片土地。
[雞油樹下客屬文化發展協會 執行祕書
鄧富雄]
重新認識庄民,庄民也慢慢了解我,慢慢的就很微妙,這種感覺很微妙,以前都想說過一天算一天,反正也沒有結婚沒有小孩子,現在慢慢想到說我在這裡養老的一個願景,慢慢開始提高了,我感覺很歡喜,會在這片土地終老。
這個隱身在河洛聚落的客家庄,經過前一夜鬧元宵的鑼鼓鞭炮喧騰後,恢復一如往常的靜謐,雞油樹下經過了百年歲月,有了自己的歷史傳統,也在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中,展現庄民的團結,同時看見年輕一輩,想要守護自己家鄉文化的實際行動。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戴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