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楊梅有一間農場,主人劉家能2014年回到老家,在爺爺留下的田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和蔬菜,不過,辛苦種植的蔬菜,若不能在4到6小時內交給消費者,就必須冷藏保存,加上後續的分配和管理,只能選擇分裝,這時就必須用到大量的保鮮袋,為了減輕環境負擔,劉家能找到了PLA保鮮袋,它不是塑膠,而且消費者集滿20個保鮮袋交回來給他,就可以免費換一包蔬菜,劉家能在製作碳化稻殼時,就可以順便把這些保鮮袋,透過高溫分解處理掉,不過一個PLA保鮮袋成本是一般塑膠袋的3倍,他也希望有更多理念相同的人,可以共同來支持他的「吾居無塑」計畫。


 

下面兩片葉子我都會拔掉喔,因為它最早長出來的,這個,這四個,一二三四是最早長出來,它們都很容易黃掉。

種了30天的白花芥蘭,可以採收了。

你看這個剪開來,它也不會,也沒有白白一點啊,所以你長這麼大都不會有,那個更不會有。

農民劉家能細心地教導孩子,採收時應該注意的細節。

[農 民
劉家能]
這個工作越來越精細,反而可能是在包裝或者是清園,像清園就是很多菜渣要把它撿起來,這個部分請他們幫忙。

[照片提供 劉家能]
有時也會讓學校的孩子們,來做體驗活動。

[照片提供 劉家能]
[農 民
劉家能]
我會帶著他們去手插秧、手收割,然後除草、撿螺這樣子,盡量用手工的方式,帶著他們去認識土地。

劉家能原本是一位環境工程師,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因為孩子抽籤抽中楊梅老家附近的華德福小學,決定搬回這裡,其實早在孩子就學前幾年,因為爺爺往生,當時就萌生回楊梅的念頭。

[農 民
劉家能]
爺爺在這個土地工作這麼久,他也沒有叫人家做環境保護啊,可是我覺得他跟土地的感情,跟我們是不一樣的,那所以,那時候我有跟自己講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願意試。

剛開始劉家能只種一分地的水稻,不過因為原來的工作也辭掉了,就嘗試多種一些,後來也試著種蔬菜、瓜果。

[農 民
劉家能]
因為蔬菜需要比較精細的照顧,那想說,不然我就把爺爺留下來的地,做一些改變。

當初回來時,田地已休耕9年,第一次水稻收成後,一隻大河蟹出現在農場,於是劉家能就決定用牠,來當農場的名字,要自己莫忘務農的初衷、及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農 民
劉家能]
大概這麼大的螃蟹,從那邊爬出來,我就看到牠,所以這個河蟹給我的感受就是,其實它土地很乾淨,那我也願意用好的方法去對待它。

劉家能2014年返鄉,完全沒有耕種經驗的他,從零開始學。

[農 民
劉家能]
我也有加入產銷班,透過這些前輩去學習,然後自己也有學一些,像我剛剛講的BD農法,或者是其它自然農法,那它就會給自己越來越多一個經驗的累積。

水的管理是所有農業的最源頭,也是能不能做最好生產管理的關鍵技術。

做有機,為了避免被汙染、品項也可以多樣化,劉家能還自己育苗。

[農 民
劉家能]
堆疊到它冒芽,只要冒幾棵之後,代表它基本上裡面芽都冒出來,所以,如果再把它堆疊下去,它就會徒長,徒長就是不長葉子,一直往上抽,只有莖而已,那如果你讓它一直徒長的話,你會沒辦法把它育好,因為它(莖)會容易爛掉。

一開始還不懂得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也沒有自己的客戶,曾經種了大半棟溫室的紅鳳菜,都沒有人買。

[農 民
劉家能]
我就回來想說,那紅鳳菜誰會吃,想想想,想了一、兩個星期,欸,月子中心的人會吃,做月子的,然後就把桃園市的月子中心一家一家打,一家一家打。

現在有月子中心、學校單位,會跟劉家能大量採購,他就會以裸菜的方式供應,但其餘的銷售管道,就必須分裝配送。

[農 民
劉家能]
那大部分的賣場,它沒辦法,就是管理上,裸菜你可能擺到某個程度,它在環境下,就會失去新鮮度,那它就會被打掉,那像我們是小量生產的,我們會讓每一份菜都可以被吃掉。

為了防止水分流失、汙染等問題,讓蔬菜在採收後,可以得到良好的儲存,包裝有其必要性,但為了環境,劉家能一開始就使用可以100%生物分解的PLA保鮮袋。

[農 民
劉家能]
一開始是請大家把它丟一般垃圾,因為它不是塑膠,如果丟塑膠回收它反而會造成塑膠回收的問題,那接下來我就轉換一個想法就是說,那我可不可以回收回來處理。

劉家能試過用堆肥的方式來處理保鮮袋,但效果不盡理想,後來測試出,在製作碳化稻糠的過程中,混入保鮮袋,以悶燒的方式高溫分解,就能完成PLA保鮮袋的最終處理。為了把袋子回收回來,只要消費者協助把標籤、膠帶撕掉,集滿20個袋子,劉家能就會贈送一包蔬菜。

[農 民
劉家能]
有20個袋子就換一包,也有人會集滿譬如說,100多個,哇,我這次(菜)都不用錢,很多客人也說,不用給我一包菜,他就是幫我回收,因為它就是一個觀念,我們只是在做這個觀念,那說,我既然逼不得已要用這個袋子去做包裝的時候,我後續有沒有做一個更好的一個處理機制。

不過1個PLA保鮮袋的成本要2到3塊錢,是一般塑膠袋的3倍,成本頗高。

[農 民
劉家能]
這第一個是成本貴,第二個照理說你以量制價,我是不是做越多,我可以,價錢可以壓更低,但是它有使用壽命,(所以你不能一次做太多),對,因為它會脆掉。

於是劉家能嘗試在群組裡募資,獲得認同,不過買來的袋子一下子就用完了,去年他在募資平台募資,尋求更多有相同理念的消費者共同支持。

[農 民
劉家能]
譬如說我,1/3(成本)是我本來就要出的,因為我本來就要用袋子,那他們可能是補貼我那2/3,後來我想要透過募資就是,我想要讓更多不同溫層的人,知道這件事情,然後也讓更多人知道說,它其實有別的方法。

因為袋子是霧面的,客人看不清楚產品,劉家能曾經帶著40包菜去市集賣,又全部帶回來,後來他索性就把袋子的封口換邊黏,至少不要讓自己的logo又把菜擋住。自產自銷,還要處理回收回來的袋子,雖然要多做好多事,但劉家能希望減輕環境的負擔,留給生物、也給孩子,更美好的大自然。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