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登山的人可能會發現,很多登山步道都是人為的工程,這樣的建設或多或少都會破壞自然。自許為步道志工的徐銘謙,剛開始好奇為什麼走水泥步道腳會痛,2005年就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學習不舖面、就地取材,盡量不破壞原本面貌為基礎的自然步道工法。回國後,積極向民眾推廣自己動手做自然步道,和無痕山林的概念,至今已經帶過20幾個團體。
經過完整的行前教育後,這群台大學生,準備朝目的地出發。
今天,他們要透過自己的雙手,和團隊合作精神,鋪設一段「自然步道」。大家各司其職,負責鋸樹的同學拿著小鋸子在努力著。清理路面的同學,利用鋤頭把雜草跟碎石清開。甚至老師也幫忙去樹皮。
[台灣大學園藝系副教授
張祖亮]
因為這樹皮平常那個水分比較多,那就是有水分的話,木材就比較容易爛掉,所以我們通常把樹皮去掉它比較耐久。
每個人的工作完成後,接下來就是「組裝」。
這邊漸漸完成步道的雛型,另一頭也在規劃。
她是徐銘謙,這次台大高冷地實習班的指導老師,也是國內少數推廣自然步道的志工。
36歲的徐銘謙,是屏東麟洛人。大學唸的是歷史,現在正在研究所攻讀兩岸關係。背景跟步道完全不相關,徐銘謙卻可以指導這些學生,這就要從2002年說起。
[步道志工
徐銘謙]
(當時)沒什麼時間去運動,久沒運動就會變胖,所以就對健康不好,有同學就說來去爬山,其實我以前不喜歡爬山。爬山以後就感覺說,走路走完之後就感覺膝蓋會痛,就想說,我可能不適合爬山。後來發現就是說,像這種沒有舖面的步道很好走,走完之後就不會感覺痛,身體非常地舒暢。
走水泥步道為什麼腳會痛,讓徐銘謙相當好奇,一聽說美國有條3500公里,完全無鋪面的步道,讓她2005年,決定遠赴阿帕拉契山尋找解答。
[步道志工
徐銘謙]
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協會,有在招募志工,他們的志工,跟我們傳統認知的志工不一樣。去美國就大開眼界,他們一般的人,沒什麼工程背景的人像我這樣。去那邊就領隊帶我們,像我今天帶學生這樣子做,學生都沒什麼(專業)背景,你就現場這樣教她她就會了,就這樣邊做邊學這樣子就會了。
在美國三個月的學習之旅,徐銘謙可真的是大開眼界。
[步道志工
徐銘謙]
我就發現說其實工程,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工程其實在做的時候會破壞自然,像這樣用手工,用手工打造的步道,它是可以減少對自然的破壞,而且它可以讓這個,讓人有跟土地比較親近的機會。
回國後,徐銘謙自許為步道志工,開始積極倡導自然步道,和無痕山林的概念。
[步道志工
徐銘謙]
一般人現在都住在都市裡面,沒什麼機會去自然界走走,(有去)走走的,你走過去也沒什麼很深的感覺,因為就這樣嘛,哪裡都一樣,但是你自己做過這樣的步道感覺就不一樣,對這個地方會有認同。(另外)這樣團隊合作來做步道,大家的感情會不一樣,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合作。
幾年來,徐銘謙已經帶過20幾個團隊,在台灣多處高山留下足跡,目的就是要讓國人對步道,有不一樣的思維。
[步道志工
徐銘謙]
(一般)這樣的石頭是從哪來的,很多石頭其實是從越南、從中國,從別人的礦山挖了以後,坐船這樣,很遠的距離,又吃很多石油,又排很多二氧化碳,送到我們的港邊,你為了把這些很重的石材,運到山上來,他又要開施工便道,然後用機具開上來,這樣就會對,這工程的過程就會對自然造成很大的破壞。
徐銘謙的自然步道概念很簡單,就是就地取材,盡量不破壞原貌,而且,人人都可以動手做。
[步道志工
徐銘謙]
不要用不自然的東西放在自然裡面,要用很專業的方式,現在我就,我是想到一個跟大家溝通的方式就是說,我們要讓普羅,變得更專業這樣子。
就像這次徐銘謙帶的台大學生,經過溝通後,大家都變得有那麼些專業。
[台大植微系學生
劉威]
聽她(徐銘謙)講了之後才發現就是,我之前爬(山)的感覺,跟她的感覺就是很像,就是像有些步道就是石階式的,其實那種爬起來就是,有的做得太陡然後有的就是做得太寬,而且就是它踏起來就是蠻不舒服,然後所以,就是聽她講講完之後,然後其實覺得,好像真的一個好的步道是要就是,就是像我們在做的這樣子。
[台大農經系學生
葉庭歡]
不管是選木材啦,或是說就是側枝,就是之類的活動,都是純自然的,那我覺得這個很有意義就是說,我們在它原本有的資源之下,就是把它改變得更適合人,就是生活的方式。
[台灣大學園藝系副教授
張祖亮]
同學在學校課堂裡面上課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不痛不癢,可是一到現場來完全不一樣。別班的都看到,為什麼我們這一班的同學這麼High,非常的有興趣,所以事實上,接近大自然呢,有個實際的體驗,我想對這個同學的身心培養,還有對這個環境的關懷,都是有幫助的。
晚上的意見交流,為大家忙碌的一天做結尾,也在當中學習和體會。
熱心的徐銘謙,還要帶給大家一個餘興節目。
徐銘謙利用廢棄的啤酒罐,倒入酒精,就能製作一個簡易的戶外酒精爐。看看同學們個個不可思議的樣子,爭相上前觀看。
[台大海洋研究所研究生
葉純伶]
對於這種無痕山林的理念蠻不錯的,那簡單又輕便,感覺還蠻實用的,希望可以就是登山客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步道志工
徐銘謙]
用這樣的罐頭或是啤酒罐,就可以做一個很簡單、很輕,可以帶出去煮東西的酒精爐。去登山,有很多東西要裝在背包裡很重,所以如果帶這樣子的爐子就不會很重。
第二天,同學們在歡笑聲中,繼續他們未完成的自然步道。
[台大植微系學生
劉威]
大家一起就是把材料都準備出來,然後自己做出一個步道,有一個成品出來,所以覺得還蠻開心的。
[台大農經系學生
葉庭歡]
平常在都市中也沒有這麼新鮮的空氣,或者是這種溫度,其實是滿舒服的,我覺得如果以後有機會,我應該還是會就是當這類的志工。
從一個簡單的想法開始,徐銘謙一步步提倡、實踐理念。單純的步道之旅,卻讓她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步道志工
徐銘謙]
現在在台灣有很多不一樣立場的人,如果可以暫時放下那些東西,然後一起來做步道,其實就是回到一個,我們是建立一個朋友的關係,面對面的關係,而不會再被那些標籤,或者是意識形態去影響。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黃訓湧
- Mar 05 Fri 2010 14:40
165集-步道志工徐銘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