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佳冬鄉屬於傳統六堆聚落中的「左堆」,地理位置富含戰略意涵,當地如今仍保存許多老建築,多年來居民就和老建築群當鄰居。最近幾年居民在這些老建築牆上,印上客家詩詞和歌詞作品,打造「詩人步道」,頗有文青味。以詩詞文學搭配藝術創作,點綴社區,讓遊客以「走讀」的方式,靜下心來,如同閱讀一樣,認識客庄。
琅琅朗讀聲,襯著南國溫暖的陽光,這場「穿越詩光派對」規模不大,卻很溫馨,師生們一同沉浸在文學時光中。漫步在屏東佳冬,可能不只容易「轉角遇到愛」,還會「轉角遇到詩」。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 理事長
楊景謀]
從佳冬鄉,從蕭家進來,就看到詩詞,詩人步道,詩人步道裡面第一首就是《一久》,林生祥的《一久》,再來又會看到陳寧貴的《共樣》,還有鍾鐵民的《鄉愁》,還有我們曾貴海先生的《六堆客家人》,我們是想說六堆的詩人,很多都很有名,很能呈現出我們一般生活的,生活態樣。
[《一久》音樂提供 林生祥]
循著「詩人步道」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一面恬靜樸實的紅磚水泥牆,白色的手寫字,一筆一畫,寫下歌手林生祥對母親的觀察,譜曲後,再以旋律點綴,文字瞬間活了起來。
[歌 手
林生祥]
很生活,因為那是,我記得我在佳冬那裡是寫,一首,那是我很早期一首創作的歌曲,是我寫的第一首,客家的創作,叫做《一久》,我在寫我母親的生活,所以,其實這就很簡單地,就寫在牆壁上,大家可看到這個文學,這首詩在寫些什麼。
[詩人醫師
曾貴海]
因為佳冬古蹟很多,是一個相當有文化的一個小村莊,所以我身為文學家,所以我就想到文學作品,若放入這個空間內,就稱為環境美學,環境美學,這可以讓經過的人、去玩的人, 跟這裡講話,好像在看我,與我對話。
「詩人步道」的推手,要說到出生於佳冬六根庄的詩人醫師─曾貴海,地方上有一說「佳冬出詩人」,曾貴海就是代表性人物。他與詩人陳寧貴、利玉芳、鍾理和等人的作品,都被刻劃在佳冬的巷弄間,這個構想,是來自他早年的旅日見聞。
[詩人醫師
曾貴海]
我去日本留學短期,1979在新幹線,新幹線最後一站,叫做盛岡,盛岡,我進去盛岡車站後,車站除了計程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座詩碑,結果我正想著奇怪,怎會有一座詩碑,我就湊近看,一看,看到詩人,いしかわたくぼく,石川啄木,我說啊 不得了,一個都市,以一位詩人,當成它的全城的文化及精神的象徵。
六根村許多房屋牆壁上,會像這樣刻印上詩人的作品,再繼續走進村庄內,還可看到不同姓氏、不同時代所興建的伙房,此外還有歷史建築、古蹟群,像在我後方的,就是清朝時代興建的西隘門。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 理事長
楊景謀]
1895年,清朝將台灣割給日本,日本的乃木希典將軍,他率艦隊從枋寮沿海登陸,就一直打過來,打到佳冬這邊,就在「步月樓」,我們客家人發生保衛鄉土的激戰,這「步月樓」原本是蕭家的書房,但是日本的軍隊到這裡,與客家人戰爭,客家人死傷慘重,客家人為了自己,(要)保護自己的鄉土。
佳冬鄉傳統建築保留密集、也相對完整,被譽為「古蹟之鄉」。如今「步月樓」前,開滿了九重葛,看過去一片安詳,很難想像乙未戰爭的「六根庄之戰」烽火連天。
[詩人醫師
曾貴海]
要戰或者要投降,要逃難或者要死守,命運行到生死線,沒人敢作主,三山國山廟王爺阿公起乩,指示庄民打開四大柵門,擎白旗迎接日本軍。
一磚一瓦見證了一切,那段戰雲密布的歷史,多年後全紀錄在「下六根步月樓保衛戰」的字裡行間。從「蕭家祖屋」外觀,仍可見當年六根村,戰略位置險要。
[蕭家祖屋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
蕭義雄(右)
這是當時佳冬城的護城河,如今水溝加蓋,已看不出來了,這整排都沒開窗,甚至只留槍孔,有防衛的功能。
「詩人步道」串起蕭家祖屋、西隘門、楊氏宗祠等古蹟,地方上近年開始規畫「社區輕旅行」,帶領更多人乘著時光機,走讀佳冬。
[蕭家祖屋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
蕭義雄]
蕭家是台灣唯一的客家的五進圍龍伙房,台灣最大的五進,古蹟修整時我剛好退休,我五十六歲退休,因為我讀建築的,深知古蹟很有價值,我回來後就成立管理委員會,鼓勵大家回來,大家要有同心,全部都搬出去了,所以第五進有住五、六人,其他空間沒有,已開放參觀。
居民真真實實,住在有故事的古蹟建築內,同時也隨著居民心目中,對在地的認同感提升,每當有遊客走入村莊、走讀「詩人步道」時,常可見熱情居民主動介紹,彷彿是一座「活的博物館」。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 理事長
楊景謀]
一般的博物館你裡面看到的,是客家文化的東西,譬如說像廚房用的,或是說一般民眾,他自己生活用品放在裡面,看到的大概是這些東西,但是來到這邊會看到,我們實在,一般的民眾,一般老百姓就生活在這裡。
當認同感越來越凝固,並向外擴散,無形中也牽引更多認同者,投入地方事務。在「穿越詩光派對」活動中,忙著帶小朋友寫燈籠的楊皓,五年前就規畫,要回到家鄉,為佳冬做點什麼。
[佳冬青年
楊 皓]
我的祖母就住在佳冬,我是佳冬人,我從英國回來就想說,我可以做什麼,可對佳冬這個地方有所幫助,所以我就想說我是學設計的,我想說如果可以在,活用在這個地方,那應該是很棒。
楊皓和夥伴們,特地選在村莊入口處,將詩句透過自然光影,投射在地上,使得文學更有溫暖的人文感,她們一步步努力地「設計」這個村莊。
[佳冬青年
楊 皓]
因為原本這個地方,其實有很多古蹟,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那他進來之後,這個地方小巷很多,他也不知道怎麼走才會到下一個景點,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把它串聯起來,那讓遊客一進來之後,他可以自己慢慢走,然後就知道說,我們有做一些指標,然後下一個景點在哪裡,到了那個景點,他看著這個招牌,就知道這個景點的故事。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處長
陳麗萍]
當地已經有意識抬頭,包括當地的年輕人進駐,包括在溫馨家園、文史協會,還有許多年輕人手牽手,已經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合作在這裡,因此佳冬如今在我的整個分析,包括交通路線來說,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一個文化基地。
文學、歷史與環境的結合,是否能成為地方上,深度文化發展的新路線?有待時間考驗。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也以文學作品為主軸,開闢另一條「客家詩路」,其中選錄了歌手羅思容及其他歌手、作家的詩詞曲作品。
若把羅思容的這首「七層塔个滋味」歌詞,一段一段分開,隨著羅思容咀嚼,便會發現文字中,蘊藏許多奧妙。
[歌 手
羅思容]
我想應該早期,無論哪個文明,東方或西方,文明中,詩與歌是黏在一起的,就像我們客家的山歌一樣,像有我們說的竹枝詞,或是說像唐詩、宋詞這些,有押韻的,有四句、八句這樣,七言七個字,因此我想「以詩入歌」,這樣的情況其實一直,也是我們客家山歌的特色。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主任
何金樑]
客家詩詞對民眾來說,第一個是民眾對文字,優美的地方,又可以聽到客家可能的聲音,了解客語者會感受到,我們的客家語言可以,昇華到這麼好的腔調、文字,不了解客家文字、客語者,可以用一種優美的方式來接觸。
寫的、唱的,是令羅思容難以忘懷母親的味道,既是詩、又是歌。
[歌 手
羅思容]
如何去產生一種「詩味」,所謂「詩味」就是一種文化最原貌的一種味道,甚至是文化,最大的想像能量,或是說文化乘載那種能量的,一種表現的形式。
「詩路」就像「絲路」的概念,讓客家文學走入大眾、更普及。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主任
何金樑]
慢慢挑選,挑選出來後,讓人知道有以前的前輩的歌詞,也有現代年輕客家創作家的詩詞,文學方面也是,有花東朋友,也有我們桃竹苗的朋友,也有我們南部六堆族群的文學家,這樣的方式讓大家可感受到,不同區域的文學家、詩詞家,寫出來的作品,各有其特色==ns==
[歌 手
林生祥]
因為當時我們曲子已經設定好,要用山歌,傳統的山歌,所以它本來的格式,本來就是七言四句,這就是山歌的歌詞的格式,本來就是七個字四句,第三句不得押韻,二、四句要押韻,第三句不押韻。
在「客家詩路」的二十三件作品中,有歌詞也有詩詞,其中也不乏年輕創作者的作品,作家羅秀玲開心地分享,童年時期客庄的生活型態。
[作 家
羅秀玲]
因為我從小是在萬巒成長,像我寫到「䘆公」,「䘆公」就是蚯蚓,還有「烏狗仔」,因為我覺得童年的生活,客家庄是很活潑的,偷摘芒果的小孩,就是我們幾個小鬼,就會爬圍牆去摘芒果,我覺得說童年想要玩什麼,玩樂,玩什麼都覺得很有趣。
透過走訪傳統客庄、老建築或步道,就像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有待細細發掘、感受,動人的情感和故事。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羅應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