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裡遇到了變故或是心裡有什麼感觸,你會怎麼記錄它,透過文字還是圖像?從事設計工作的魯燕蓉,2005年在德國的市集裡,第一次接觸到毛氈,就深深地被它柔軟又溫暖的觸感吸引,從此迷上了毛氈,而這15年來,她也透過毛氈來創作,記錄她遇到的人事物,不喜與人衝突的她,希望透過作品來傳達她外圓內方的處世原則,之前她在一間獨立書店,展出了她部分的作品,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透過鏡頭,進入她的毛氈世界。


 

中山北路巷弄裡有一間獨立書店,書店裡有一片小森林,森林裡有白犀牛和馬來貘、鱷魚和北極熊,還有小綿羊們,都相安無事地在青翠的草地上,吃著草或是晒晒太陽。

[毛氈達人
魯燕蓉]
其實那些東西都是從這樣子鬆鬆的時候開始來的,並不是它長出來就是一個毛球。所以每一個動物都是從這樣子鬆鬆的東西,然後捲成一個毛球開始,然後慢慢慢慢鋪它,然後慢慢長大。

哈囉!哈囉!我是小驢子。

咯、咯、咯,欸!我不是雞,我是一隻鳥。

那、那、那,那你猜猜我是誰,我是紅毛丹,看出來了嗎?

[毛氈達人
魯燕蓉]
在做之前就是也沒有構圖,因為它們都是從小毛團開始長大。

原來草原上這些可愛的小動物,都是從一個小毛球開始,然後慢慢慢慢變化長成的,動物們在這裡,都能相親相愛地和平相處。

[毛氈達人
魯燕蓉]
我希望它們是很沒有攻擊性,它們很溫和,它們很和平,它們在看事情的時候,是可以很平和地來看這個世界,我覺得那個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然後它會,一直越來越緊,越來越緊,對。就是這樣慢慢戳出來的,對,然後讓它變扎實,很療癒。

2005年,魯燕蓉去了一趟德國,看到一位女孩在市集攤位上,賣的全部都是羊毛氈,當時她就覺得很有趣,深深被毛氈輕柔溫暖的手感吸引,回到台灣開始學做羊毛氈。

它是眼神放空, 圖片放出來的時候,吸引我的就是這一個,然後這樣暈開來,對啊。

玩著,玩著,玩了15年,魯燕蓉就玩出了一座小森林,過年前,她拿出17隻的毛氈作品,在獨立書局展出,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賞。

它好像在聽你講話,真的,很多人都喜歡它對不對。

[參觀者
吳新居]
她一直都有在開課,那一開始,看到她要展出就很開心,可以看到她完整的展出種類,那我一開始看到的是看到這隻毛驢,但是來看了以後,每一隻都真的很有特色。

你從這邊由上往下,然後慢慢轉。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毛氈的魅力,現場還準備了許多的毛球,讓民眾實際體驗。

[參觀者
林家琦]
我戳的時候就是,因為是第一次戳,就會想要把它戳好,然後也會想,想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就是紓解那個,釋放那個壓力,(跟我們分享一下那個戳完之後的心情),哇,就是很解放。

[參觀者
吳翰儒]
那個毛線球想成我討厭人的臉,然後想成戳爛它,然後我討厭的人就會消失。(所以這樣戳完之後有療癒到嗎)有。

帶著孩子來看展覽的吳新居,滿心期待可以將心儀的小毛驢帶回家,沒想到作品全是非賣品。

它其實眼神很無辜,然後它很無害,所以你會很,覺得你可以跟它很坦誠地跟他聊天或是跟它訴心事,會覺得它是沒有攻擊性的。對就是放鬆,看到它就是覺得,很想擁有它。所以很多朋友發現沒有賣的時候都說要來偷。

跟著魯燕蓉去過西藏的小驢子,對她而言是最有感情的

[毛氈達人
魯燕蓉]
我是覺得驢子是一種很溫和的東西,就好像傻傻的,然後沒有什麼攻擊性,所以我就試著做了一隻驢子。

製作「害群之鳥」記錄的是,公司曾經遭逢的巨變。

[毛氈達人
魯燕蓉]
因為有一年就是公司發生了一些事情,心裡就是覺得很不平,就是可能我們努力工作,經營了很久的工作,因為一件小事情,我們可能公司的信譽就毀於一個同事。

每件作品都反映或記錄著,她生命當下發生的事情,或是內心的感觸。

[毛氈達人
魯燕蓉]
碰到一個自己覺得,特別想要記錄的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想做,我覺得不光,不單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因為它好像,就像我剛說的它很像是個朋友,就是你想到,突然有什麼想法的時候,你可能想要跟它講,或是是透過它說一些什麼事情。

正因為每隻動物背後,都有它不同的故事,讓她不捨割愛。

[毛氈達人
魯燕蓉]
我先生也一直跟我討論說,如果我一直捨不得賣東西的話那是不是出書,因為出書的話,書是可以一直保留下來,然後另外一個就是大家可以看到整個動物家族的全貌,那比擁有一隻來的就是,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家人,就是總比你只是擁有一隻,那個意義是不一樣的。

從事設計工作的魯燕蓉說,毛氈創作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建構完成一件作品,在慢慢慢製作的過程中,讓她漸漸開始放慢腳步,養成放鬆心情但專注謹慎的工作精神。

[毛氈達人
魯燕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碰到一些不開心,不如意的時候,那羊毛氈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把時間拉長,慢慢慢慢這件事情就過去了,我不會這麼一直執著地在意某些事情,因為我做這件事情需要的是時間。

身材高大,魯燕蓉講起話來卻輕輕柔柔,個性溫柔不愛與人衝突,她說毛氈最吸引她的就在勾針一進一出之間,許多的不愉快也就隨著時間久了淡化了,留下的卻是無害又惹人愛憐的作品。她也希望透過這些毛氈作品,傳達她事緩則圓,外圓內方的處世態度,她希望這世界就像是她的小森林,物種多元卻能平安喜樂的一起生活。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