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關於古蹟保存文化的「修補」系列報導第二集。自己出錢,配合文化部傳統瓦做技術傳習計畫,再找來國寶級的匠師和專業施工團隊一起修復家族的祠堂,新竹竹北「鄭氏家廟」的修繕,盡力為臺灣古蹟保存做了努力。但在過程中其實也發生了土地問題,尤其因為有之前「鄭氏宗祠」被詐騙的前車之鑑,這回鄭氏家廟在土地問題上也格外小心。記者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就像在為蛋糕抹上奶油,站在鄭氏家廟的屋頂上,80多歲的傅明光師傅,將攪拌得相當細緻的水泥,仔細的抹勻在瓦片上。
[傳習計畫共同主持人 劉敏耀]
以他這樣子的工法,我們都很希望他,可以把這樣子的技術精神,來傳給下一代,在古蹟修復,或者是歷史建物修復的案場裡面,也非常非常需要這樣子的,修復的人才。所以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傅師傅的傳習的計畫,讓學員們學到,傅師傅在施作的一個,鋪瓦的精髓。
以修整中的鄭氏家廟,作為學習傳統瓦作技巧的場域,文化部期望參與「傅明光保存者傳習計畫」第二期的學員們,可以跟著老師傅從做中學。
[傳習計畫共同主持人 劉敏耀]
臺灣現在傳統瓦作這一塊,常常會仰賴,底下的防水毯,防水層這一塊,所以真正在案場古蹟修復的例子裡面,常常會有傳統匠師會因為,底下已經有防水毯,好像穿了一層雨衣一樣,上面就隨便鋪。
這次傳習計畫學員們可以學習到,難度更高的鋪設筒板瓦的技術。
[傳習計畫共同主持人 劉敏耀]
我們傳統的瓦作這塊呢,有這個筒板瓦,以及板瓦的這(兩)種鋪設的方式,不太一樣,學員們也一直敲碗,希望可以來學習,比較更嚴謹的、然後更華麗的,這種筒板瓦的施作的方式。
什麼是筒板瓦呢?它又有何過人之處?
[傳習計畫共同主持人 劉敏耀]
筒板瓦的這個「瓦口」的部分,瓦口,口,瓦口的部分它必須要有一個,溝頭跟滴水,溝頭跟滴水,這個部分就是「瓦壟」、這個就是瓦溝的,部分,瓦槽的部分,客家話這個講「裝槽」,裝槽,這個是「覆槽」,就是「俯槽」這兩個一定要搭接起來,而且要非常順。
一片就好了,不要兩片, 拿那麼多啦。
劉敏耀老師說,傳習計畫除了要傳統技術能傳承外,更重要的是,要將老匠師「謹砌細舖」的職人的精神傳下去。
[傳習計畫共同主持人 劉敏耀]
師傅的精神就是非常的嚴謹,有時候他會跟我們講說,這一個,他的老師是水平尺,鋪完瓦壟的水平,瓦溝的水平,要讓水非常順暢的流下來,這個也是,傳統瓦不會漏水的很重要的因素。
[鄭氏家廟修繕計畫執行人 鄭香辰]
燒的溫度不夠或不均勻,它比較容易有裂,已經裂的東西你再(鋪)上去,它就漏水的機會很大,所以那個部分現場挑瓦的時候,師傅就直接退貨,就退掉,對,也發覺修一個老房子,不是修好而已,裡面那個用心,其實讓它住的人是可住50、60年。
像這個比較長,外面(筒板瓦)的可能就比較短,它蓋的部分,就沒辦法蓋得比較長去抓,所以它這個(在上面)接合的部分,這個是比較有力的,所以它在上面地震或怎麼樣,即使它拉到,他(師傅)有保證說,這個幾乎要漏水,幾乎很難。
正因為有傳習計畫,鄭氏修繕家廟從選材到施工,也有了國寶級師傅嚴格把關,家族成員對修繕的進行,就不會有太多意見。
[鄭氏家廟修繕計畫執行人 鄭香辰]
我們請傅老師、文化部來看說,他說這個東西可以做,而且他會怎麼做,他又是剩下的2、3位的僅存的國寶匠師,由他來做這個工程,家族之間本來討論說,那個怎麼可以這樣修,那個怎麼樣修,其實聲音真的就變小。
公廳那裡,牌位,座位的時候,我們的龍身有沒有,下面插香的地方,太窄,我想說是不是可以改大一點。
這天「家廟修繕核心團隊」聚集一起討論工程,什麼地方要改,什麼咬保留,以及費用的支出。
他們有份嗎,他沒有份,沒有份,他要怎麼樣賣,他就來這邊,那我來賣你的可以嗎?哪裡有這樣,所以我,那個以前盜賣土地的還不是一樣,是啊,盜賣宗祠的土地的還不是一樣。
之後他們就去到鄭氏家廟現場,實地了解現況,此時卻有一些家中宗長,拉高嗓門的在討論土地的問題。
他們是比較沒有牽涉到,就我們。
啊!原來是有人要賣土地。
[鄭氏德謙公宗族會理事長 鄭香釗]
我們的家廟是,有兄弟血緣關係一起的,但是底下的土地,是共同持有,現在有人要賣,就是因為他們私下跟,私下跟外面的建商協商,我們就堅決反對啦,希望趁還沒(賣掉)這樣做之前,內部先開會要怎麼來做,兼顧到家廟的土地這樣。
為了讓祖先牌位,能長久安座在家廟中,接受後代子孫香火供奉,宗親會將和擁有四周土地的宗親商量,以捐贈或是賣給宗親會,方便管理,避免日後的土地糾紛。
[鄭氏德謙公宗族會理事長 鄭香釗]
所以這一次我們就想說,來整合家廟自己有土地,這個土地屬於社團的,以後四周的環境我們可以整理。
就在離鄭氏家廟不遠地方,還有一座雕工細緻,彩繪華麗的鄭氏宗祠,它興建於1911年,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幾年前就因為有不肖份子覬覦土地利益,遭到詐騙。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奕財]
政府的法規,因為馬英九總統那時候就說,祭祀公業非常龐大,資產也非常的可怕,所以要納入管理,要改法人,那叫做祭祀公業的海蟑螂,現在他已經收起來了,我敢講他,叫做代書事務所,他叫我們,鼓勵說,祭祀公業因為改法人,沒有,2000年以後這些財產要充公,主事者都也會緊張啊,就請他辦,辦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講好,大概要1800萬(的代辦手續費),後來講到1200萬,1200萬我們也沒有錢啊。
1858年就成立的「鄭萬盛嘗」,有90多筆土地,其中有15筆在璞玉計畫裡,就擔心祭祀公業沒有變更為「法人」,財產會充公,只得賣土地籌錢,於是就有部分宗親,藉機私下將最有價值的土地,用低於市價的價格,賣予第三方。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奕財]
鄭萬盛嘗的土地,是有16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鄭家的老祖先,為什麼叫鄭萬盛嘗,當初比較沒有銀行,集資來給人家融資的意思,賺一點利息,有一點錢才蓋這個東西(宗祠),(祭祀公業)這塊肉肥了以後,大家都會想嘗,那個所謂的(覬覦土地的)禿鷹會非常的(常)出現。
有了這次教訓,祀祭公業鄭萬盛嘗,呼籲全臺所有的祭祀公業,要慎防詐騙。
每年的11月2日,是祭祀公業鄭萬盛嘗冬祭的日子。
來自各地的鄭萬盛嘗派下股東,手持清香,感謝老天爺和祖先的庇佑。
我們鄭萬盛嘗167年,冬祭,祭典開始,行最敬禮,一鞠躬。
繼續改進好不好,好。
在結束年度報告和訴訟的進度後,大家便開始享用客家美食,鄭奕財感嘆說,賣了多筆土地,修繕宗祠只花了2千多萬,卻遭詐騙6千萬以上,還好還有一些餘款能招待宗親們。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奕財]
和解的方式,只能像滿清末年那樣,割地賠償,就是割了7筆土地,賣了1億零500萬,結果「千代田」不曉得用公告現值怎麼算,又拿走了5千萬了,我們這個公業還要給,因為有三七五的關係,要給佃農,所以這個宗祠修整了2千多萬,剩下一點點錢,只提存到法院,因為有訴訟,所以去年這個錢才拿回來,才能運用,不然,坦白講連今天吃湯圓的錢都沒有,這個東西很現實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箱一箱啦,一箱一箱是嘛,就這樣抱著就好了,這樣抱著就好了,比較方便。
早上,鄭家的宗親們都回到老家,幫忙將先前請師父流金的祖先牌位迎回。
[鄭氏家族成員 鄭書沐]
所以今天日子很漂亮,大家就請師父載回來了,現在要登龕回去,登龕回去,大家一起這個比較重要,要麻煩大家,堂兄弟們全部都會來,幫忙把牌位安座回去。
因為鄭氏家廟尚在整修,祖先牌位先寄放在老屋的廳堂,鄭家人也藉此機會,將牌位上的字重新刷過金漆,稱之為「流金」。
[鄭氏家族成員 鄭書沐]
「流金」就是說,全部都寫過就對了,那個名字,以前人說是「流金」,就是名字寫過就對了,全部都整理過,弄得票漂亮亮的,油漆漆過,把它弄好來。
登龕之前師父上稟觀世音菩薩,說今天要安置鄭家的祖先牌位,請菩薩保佑
稟告過菩薩後,擲茭聖杯,鄭家子孫就依序安座祖先牌位,他們希望能期待早日風光的,將列祖列迎回鄭氏家廟。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