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山貓),棲息於台灣的淺山地帶,和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因此人為開發破壞、污染、毒餌等,都嚴重危害石虎的生存。屏科大博士陳美汀在苗栗做了十年石虎研究,漸漸也將保育石虎的觀念帶進社區,三年前,通霄楓樹窩村民,開始以石虎為名,種起無毒米,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也協助社區行銷、辦體驗活動,把外地人帶進楓樹窩,不僅認識石虎米的生產環境、推廣保育觀念,更要讓村民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都重視和關心石虎,企圖扭轉村民對石虎一直以來的壞印象。正因為,只有和石虎生活在同個環境的村民,對石虎的態度改變、農民辛苦種植得到更好的回饋,生計和生態也才能取得平衡,讓保育這條路,能持續走下去。
別人很多人說,他說沒有施肥,種有得吃才怪。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寶山鄉過去是黑糖故鄉,隨著工業時代來臨,糖業在民國六、七十年開始沒落,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十多年前開始,決定復耕甘蔗,多年來不僅有年輕人願意回鄉,也帶領過去種植甘蔗的老農一起來種,目前復耕面積已經有六公頃,而且不只做一級產業,更進入到二級、三級產業,研發黑糖相關商品和休閒旅遊等體驗,帶動當地產業。更難得的是,社區將產業活化後,近2成的盈餘,用來照顧社區老人家,希望產業復興讓青年回鄉,也讓社區長輩們能安心養老。
81歲的吳聲馨,挺著無法伸直的腰,穿梭在他的甘蔗園裡,在烈日下拿著鋤頭除草,細心照顧復耕的甘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雪山隧道通車十年了,十年來,徹底改變宜蘭的對外交通,平均年增六十多萬輛次的車潮,也悄然改變宜蘭城鄉風貌,農地更加破碎,高漲的房價甚至讓年輕人回不了鄉。宜蘭人直嘆,當年抵抗六輕進來的好山好水,回不去了!從本週起,我們推出雪隧十年系列報導,來看看這十年來宜蘭的變與不變。首先,我們從交通的改變來探討,台灣長期以來總是以鋪路造橋,作為德政的代表,例如中橫公路的開發被視為人定勝天,雪隧也是台灣隧道工程的里程碑,然而經驗證明:高速公路一條一條地開,就一條一條地塞,花蓮人引頸盼望的蘇花改,即將在明年底陸續通車,但是從學界到宜蘭當地人都擔心,雪隧塞車,將會從原本只是送入加護病房,直接宣告腦死!檢討交通政策,除了開路,應該如何去管理?台灣的長途運輸發展策略,應該是什麼?請看我們的報導。
工程人員順著地質開挖,一發現大量土石崩落,馬上停止!這裡是東澳隧道南下線,全長大約3.4公里,即將在七月底前貫通,雖然它不是蘇花改工程最長的隧道,地質複雜及困難度卻最高,剛在四月間貫通的北上線,開挖期間受到猴猗山斷層及小帽山斷層等影響,曾發生6次大規模抽坍及3次大湧水事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3年敏督利颱風導致七二水災的嚴重災情,中央政府通盤檢討治水計畫,開始著手以全流域的概念總合治水,經過專家學者的評估,以烏溪流域作為優先推動的流域。按照水利署第三河川局,所劃設的河川治理線,縣府將進行土地使用分區檢討,許多鄉親平常耕作的土地,將變更為河川區。南投縣國姓鄉柑林村,最近就有數十位鄉親陸續接到縣政府公文,通知土地所有權人,配合水利機關,變更河川區域,到時這些民眾的私有土地,將受到河川法嚴格的規範。國姓鄉親相當反彈,他們說,河川治理線的劃設,不僅沒有事前通知,也沒有召開說明會,完全不符合程序,因此連署抗議,要力爭自身權益。
一早,頂著37度的高溫,工作人員忙碌地為樹苗澆水,緊鄰國姓橋邊的這塊田地,是何全益家族世代耕作的土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縣三星鄉地理環境優良,孕育出香甜多汁的三星上將梨,今年種植面積43公頃,與全盛時期相比,剩下四分之一,分析背後原因,不外乎一年一穫的上將梨成本、技術門檻高,加上氣候風險大增,使得利潤變薄,農民種植意願降低,然而目前僅剩的七十幾位梨農,依舊對上將梨產業信心十足,甚至在三星地區農會的輔導下,營造出上將梨季節限定、當地限定的尊貴感。
這裡溫度條件都已經在變了,你這樣是,(梨子)現在這樣有時候在樹上,它晒太陽會太熱,我們現在就再套一層袋子上去,這個,套這層袋子有沒有,太陽晒的時候,不會直接晒到裡面這層紙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化部日前公布2016年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也就是人間國寶,有九位藝師一個團體,其中泥水匠師更是首度入選,這次有三位,其中一位傅明光是新竹竹東客家人,今年七十七歲仍戮力參與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修復工程,身手矯健地穿梭在屋頂瓦堆中,傅明光不僅身懷絕技,各式傳統建築工法,諸如彩繪、剪黏都難不倒他,難怪被稱為「客家傳統建築的活教科書」。
這裡是新竹縣定古蹟北埔姜氏家廟,目前正在進行古蹟修復第三期工程,姜家曾是北埔最大的家族,家廟由名匠興建,落成於1924年,祠內的彩繪、石雕及木雕非常精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白河,人稱蓮花之鄉,夏天蓮花盛開,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到訪,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白河其實也住了為數不少的客家人,從海豐厝、詔安厝、客庄內這幾個老地名,就可推知白河和客家的淵源,而這些散居平原一帶的客家族群,已世居兩、三百年,但多已被同化為福佬客,而另一批,則是日治時期,被日本人從桃竹苗地區,招募到較山區的崎內里,種植樹薯、或為製藥會社種植可卡葉的客家鄉親,仍能說流利客語,只是隨著老一輩人凋零,這些故事也漸漸被遺忘了。
陽光灑落在盛開的蓮花上,柔美的色調、風情萬種的姿態,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台南白河,人稱蓮花的故鄉,每到夏天蓮花盛開,也是蓮農開始忙碌的時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田尾有一半以上是客家人,而且大都來自廣東饒平。去年,台灣第一個客家布馬陣演藝文化發展協會,在田尾海豐崙成立,海豐崙的布馬陣,在日治時期就很流行,當地有句話說「海豐崙全庄瘋布馬」,但這項民俗傳統幾乎要失傳,除了協會,陸豐國小還特別成立布馬陣社團,希望將能振興這珍貴的彰化客家傳統民俗文化。
三十幾歲那時候,我們海豐崙已經有四、五陣,布馬陣有四、五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藝文活動、選舉造勢活動,都會製作旗幟,有時街道上旗海飄揚,看起來挺壯觀。但活動結束後,這上百、上千面的旗幟又去了哪裡呢?可想而知,大部分都由廠商回收,送到焚化廠燒掉,這垃圾量也挺驚人的。因此,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將旗幟收下來後,提供給身心障礙團體、二度就業媽媽們製作成創意又代表台灣意象的商品,甚至到學校、社區內推廣旗幟DIY做出各種藝術品,現在更努力推廣到各大企業,希望增加旗幟的利用價值,也保護環境。
走在街道上,到處可以看到這種廣告宣傳用的旗幟,但是這些旗幟,在活動結束後,都會變成垃圾直接丟掉,不過現在只要加一些創意和巧思它就會有新的利用。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是一個偏鄉小漁村,去年五月有了3D彩繪,結合附近的高跟鞋教堂,迎來龐大觀光人潮,但是社區多數是老人與小孩,唯一的學校好美小學,這時發揮了力量,招募青壯志工,讓大人小孩一起當導覽員,成為學校與社區結合的典範!其實好美國小只有三十三名學生,是嘉義沿海規模最小的偏鄉小學,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來自高雄美濃的校長楊登閎堅持,教育一個都不能放棄,讓學生同時兼具基本學力和「帶著走的能力」,也讓學校陪伴社區永續發展。
沿著好美國小圍牆,遊覽車團客一波波走進來,像這一團就迫不及待直接在校門口先拍照,整條鄉間小徑塞滿人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