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無論國內外,港口就是水上和陸上運輸,最重要的交會站,它不僅提供船舶停靠,也更提供了貨物裝卸,旅客進出、以及各項食物,飲水、燃油等必需品補給,也正因為港口如此重要,世界各地大小船舶 進出港口時,安全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環,而擁有國際認證的 港口領港員,也就是所謂引水人,是這其中最重要把關人,今天客家新聞雜誌,將帶您前往高雄港,認識這個一般人陌生,卻是國家安全最前線的職務引水人。結合經濟貿易,甚至軍事作用的港口,不但能象徵國力,還可以提供觀光休閒,以及增加當地 居民就業機會,在全世界運輸量中,海運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四面環海的台灣,經濟發展主要就是依靠國際貿易往來,因此海運承擔我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對外運輸,就因為港口等於命脈,安全進出港 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因此國際統一識別制度的港口領港員,也就是所謂引水人,更是不能少的角色。

領港員的任務,全世界都一樣,就像飛機申請降落許可,船隻進港需要熟悉港口環境的引水人引導,通常是在船舶 還沒進港口前,由於各國籍的船舶,對於要進來的港灣,可能不是那麼了解,因此領港員必須出港指揮船長進港停泊,另一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宣示主權,只要船舶進入我國港灣,我國就有權利引導指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攀岩運動在歐美國家 已經風行多年,在國內還算剛剛起步,它不只能鍛鍊體力,國外研究還證實 它能訓練手腳協調,激發人的進取心與自信心,或許有些觀眾朋友,曾經看過電影或電視介紹攀岩,一個人在幾乎垂直的山壁上攀爬,看起來實在很危險,但其實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從六歲小孩到八十歲的老人 都可以玩攀岩,在新竹就有一群 熱愛這個運動的人,積極推廣攀岩
到底攀岩的魅力在哪裡,記者張慧如 徐偉文 要帶您去體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我們看到的攀岩,都是在室內人工攀岩場進行的,好像還不過癮;接下來我們就要帶您走出房子,到野外攀真正的岩壁。在國內攀岩運動界,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攀岩教練,外號叫做「小鬍子」的戴昌盛,他在十一年前,成立了中華攀岩運動協會,之後還創辦國內第一所、以攀岩為主的冒險學校,可以說是台灣攀岩界的開山祖師。其實,戴昌盛年輕時曾經混過黑社會,度過一段打打殺殺的日子,後來接觸了攀岩,生命從此不同。一起來認識這位攀岩高手。午后的陽明山,有一個人獨自在四公尺高的岩壁往上爬。
專注地思索下一步的動作、計算手與岩縫的距離,在光禿禿的岩壁上,他不只是單純地爬著,更找到了夢想的起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到節目現場,接下來我們要帶您認識、另外一群充滿勇氣的人。他們都是行動不便的脊髓損傷患者,雖然一輩子都得坐在輪椅上、雖然也曾經對人生失望,卻努力活出生命的光彩。有人發揮電視影像的專長,為其他傷友製作紀錄片;有人用他甜美的聲音,擔任電話客服人員;還有人學會架設網頁賣產品、開拓商機。記者羅弘昇、范群宏,要告訴您這群生命鬥士的感人故事。

這是一堂攝影課,上課地點,在桃園脊髓損傷發展中心,老師是曾經擔任電視台攝影記者的,何文翰。他正在教大家,運用兩塊保力龍板打光,即使是普通相機,也能拍出漂亮的作品。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節目一開始,我們要向您介紹一位武林高手,他叫做林昌湘,是國家級的國術教練,你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傳統武功和各類兵器,幾乎都難不倒他。不過跟小說裡面隱居山林、遺世獨立(一個人在山肚躲起來)的武林高手不同,林昌湘則是積極傳授武藝。除了開武館授徒,還在台北縣市十三所學校上課,很多孩子跟他學武,不但練就一身功夫,火爆的脾氣也不見了。除此之外,林昌湘還收藏了多達1200多件的古代兵器,其中有不少超過百年歷史、古董級的罕見兵器。記者羅弘昇、范群宏,帶您去開開眼界、見識他珍貴的收藏;還要領教他高強的武功。他是林昌湘、國家級國術教練,16歲開始學習中國武術,螳螂拳、各種兵器樣樣在行,是個不折不扣的「武林高手」。

[國術教練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客家人主要分四大語系,其中比較難得聽到的「詔安客」,都是集中在雲林縣一帶。不過在雲林縣還有一群客家人,他們說的是四縣客家話、或海陸客家話,主要分佈在林內鄉的林北社區,以及二崙鄉與崙背鄉交界、一個叫做「田底仔」的小村莊,人數大約三千左右。和詔安客不同,這些客家人被稱為「北部客」,是在民國二十年左右,從桃竹苗地區搬下去的。雖然長時間居住在福佬人為主的社區,他們的客家母語卻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也積極保留客家文化。透過客家新聞雜誌的鏡頭,帶您到雲林認識這群「北部客」。

大土磚砌成的二樓建築,屋頂上有個凸出的小閣樓,過去林北社區有八成的居民種植菸葉,這裡是雲林縣菸葉產量最多的地方,也是ㄧ個非常特殊的客家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報導指出,台北市即將出現一坪價格破百萬的豪宅,很多人感嘆、在這個寸土寸金的都會區,生活是越來越不容易了。不過有些台北人卻能善用身邊現有的東西,為自己尋找抒壓方法、跟生活的樂趣。接下來的報導,記者謝佳凌、陳志男,要介紹一位住在南港的李媽媽,她很懂得利用住家附近的空地,把不起眼的荒地開墾成菜園,收成的蔬果除了自己吃、還可以分享給鄰居,省下了菜錢、也賺到了快樂。一起來認識這位城市農夫。住在都市裡一覺醒來 就是車聲和人潮聲 強大的不安定感 常常讓人壓力大的喘不過氣 這就是現代人每天生活寫照
因為受不了鋼筋水泥的生活 即使居住在台北市 早已經退休的李媽媽 每天一早第一件事情 就是開始著裝準備 戴好遮陽的帽子 穿好防曬的手套 她要去進行一件最快樂的事
離開冰冷的都市公寓 沿著住家往下走 李媽媽來到了這一片不大不小 就位在社區邊垂 屬於自己的快樂園地 而這一整片翠綠 正是現代人 夢寐以求的城市菜園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因為中央打算拆掉台北、中正紀念堂的圍牆;以及高雄市政府、連夜拆除中正文化中心前的蔣中正銅像,在國內引發不小的爭議。在一陣「去蔣中正化」的風潮中,遍及全台灣各地的中正路是否要改名的問題,也再度浮上檯面(被大家討論)。您或許不知道,全台灣319個鄉鎮,至少170個有中正路,想想看、您家附近可能就有一條。中正路雖然是過去威權時代的產物,但隨著時間推移,政治色彩早已褪去,每個地方的中正路,反而各自發展出在地特色跟人文風情。今天就讓我們暫時忘掉威權、拋開政治,記者謝佳凌、陳志男,帶您走訪客家庄的中正路老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因為中華民國戰勝國身份 讓當時領導人蔣介石聲望大增 以「中正」之名的建築和路名開始被大量命名 尤其臺灣光復之初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之後 所謂中正路更大量移植各個鄉鎮 取代了原有日式街道名稱
中正路因為政治氣氛被大量命名於各鄉鎮中 而且一定位居重要幹道 每當到達一個陌生的台灣都市 如果找到中正路 幾乎就等於找到當地最熱鬧地方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319個鄉鎮以及5個省轄市2個直轄市 2006年為止總計有153條中正路左右 而在民國六十四年之前 這些中正路還不能分段 表示絕對尊重領袖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回到節目現場,接下來是我們的「菸葉、菸業系列報導」。過去兩個星期,我們為您分析了台灣菸產業的現況、以及菸農面臨的困境,無論如何,今年是政府最後一次保價收購菸葉。那麼,為數約兩千戶的菸農,下一步該怎麼走?過去菸農種菸,是配合政府政策;現在大環境改變,政府不需要他們了,菸農必須另找出路。這幾年,傳統農業紛紛尋求轉型,種菸也是一樣,有一些菸農,早在十多年前、就意識到轉型的必要,大膽改變原有的耕作模式,反而開創出菸葉以外的一片天。接下來,記者詹淑雲、洪炎山,就帶您去看看菸農轉型以後,有哪些新的契機。台灣的菸田,從極盛時期的1萬多公頃,到現在的702公頃,菸業沒落,菸農生計受到重大衝擊,許多種了大半輩子菸的菸農,不知道自己不種菸之後、還能做什麼?但是也有部分菸農早就已經轉型、尋找生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節目的最後一個單元,我們要向您介紹一種比較少見的藝術創作、沙畫。在台中,有一位積極推廣沙畫藝術的女子、鍾經新,她原本是一位花藝老師,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開始用沙子來創作,平凡簡單的沙子,加上貝殼、花藝素材,在鍾經新手上、都可以變成一幅幅風格獨具的藝術品。一般我們看到的沙畫作品,多半是裝飾用途的工藝品,但是鍾經新積極創作,要把沙畫推向藝術的層次,這幾年也開始受到國內藝談注意。

不停攪拌桶子裡的白膠,再加入色料改變顏色。旁邊這些瓶瓶罐罐、裝的都是海沙,還有一些撿來的貝殼。鍾經新要用這些沙子跟貝殼作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