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客家人主要分四大語系,其中比較難得聽到的「詔安客」,都是集中在雲林縣一帶。不過在雲林縣還有一群客家人,他們說的是四縣客家話、或海陸客家話,主要分佈在林內鄉的林北社區,以及二崙鄉與崙背鄉交界、一個叫做「田底仔」的小村莊,人數大約三千左右。和詔安客不同,這些客家人被稱為「北部客」,是在民國二十年左右,從桃竹苗地區搬下去的。雖然長時間居住在福佬人為主的社區,他們的客家母語卻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也積極保留客家文化。透過客家新聞雜誌的鏡頭,帶您到雲林認識這群「北部客」。
大土磚砌成的二樓建築,屋頂上有個凸出的小閣樓,過去林北社區有八成的居民種植菸葉,這裡是雲林縣菸葉產量最多的地方,也是ㄧ個非常特殊的客家庄。
位在林內鄉的林北社區,是雲林縣內最多北部客的聚落,過去桃竹苗的客家人,坐著火車,在林內車站下車,來到這裡討生活。
[湯坤盛]
坐火車下來?坐火車下來,坐到哪裡?坐到林內呀,我爸爸就包袱拿著一直走,到了這裡覺得還不錯喔,來這裡生活,那你們搬來多少年了,我搬來七十年有了1921,我來到這邊才斷奶的。
有別於雲林縣本地的詔安客族群,北部客指的是,大約七十年前,從桃竹苗二次移民的四縣、海陸、饒平等客家族群。
[貓兒干文史協會
總幹事 楊永雄]
當初有二位大地主,在林內那地區有一個叫林文欽的大地主,在崙背 二崙這個地方有一個叫做廖裕紛的大地主,幫大地主來這邊開墾。
雲林縣境內的北部客,多半沿著濁水溪南岸而居,從林內鄉 莿桐鄉 二崙鄉 崙背鄉 麥寮鄉到內陸的土庫鎮、大埤鄉以及古坑鄉,總計三千人左右。
[貓兒干文史協會
總幹事 楊永雄]
整個聚落有兩個地方是比較集中的,是在林內的林北社區,在二崙跟崙背交界的地方,有一個叫田底仔的聚落,就是這兩個聚落最集中。
今年七十八歲的陳木乾,是饒平客家人,五歲那一年跟著爸爸、一家八口,從北部的新竹關西搬到雲林的田底來。田底指的是二崙的庄西村和崙背的水尾村。
[陳木乾]
茶葉價格不好啦,另一個是住在山壁下,也怕土石流,怕走山就是了啦,以前和我爸爸一起做事的人,換工做事的人有被埋掉啦,我爸爸怕到,萬一被埋掉怎麼辦?才會到這裡來。
為了維持生計,陳木乾一家人跟大地主租田耕種。不過因為這裡的農田是半沙泥、加上風又大,耕種起來相當的辛苦。
[陳木乾]
和父母一起來,一家人一起來,剛來開墾時、不是這樣的喔,種這些種得起來是嗎?種不起來啦。他開墾好也沒有很平,我們自己要再整地啦,要挑土,也沒有機器也沒有什麼,要用挑的呀。
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ㄧ些有趣的現象,像陳氏祠堂應該是穎川堂,而陳木乾家卻另有堂號,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有故事的。
另外,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ㄧ般人的祖先牌位是放在左邊,而陳木乾家的祖先牌位卻是供在右邊。
[陳木乾]
我們的祖先牌位,以前是說我的祖先有做過什麼大官,不知道什麼緣故我也不知道,我上一輩的人就說可以,要放右邊啦,我民國44年,蓋這間房子就做這個祖先牌位。
一整排黑色屋瓦、造型幾乎完全ㄧ樣的平房建築,門楣上全都寫著東海堂三個字。二崙鄉大同村六鄰,住了19戶的徐家人,是ㄧ個家族組成的客家聚落。
[徐青山]
就西邊那家人,算我這房的人,他最早來,來的時候還沒有人安伯公,他就安個伯公在這裡,臨時拿個石頭立在這裡,把伯公安在這裡,他常常會來拜,石頭呢?被泥土包起來了。
這個開庄伯公旁的空地,常常是居民聯絡感情的地方。今年83歲的徐青山,是這個聚落中年紀最長的人,他手上的這本族譜,詳細記載著家族的過去。
徐青山說自己是在雲林出生的,從爺爺搬到雲林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七代了。
從小就在這個福佬人佔大多數的地方生活,徐青山在庄內依然講客家話,他說自己是客家人不能背祖,現在他最擔心的就是年輕一輩都不會講客家話了。
[徐青山]
客家人比較少,被福佬人包圍,像你自己怎麼還這麼會講客家話?我們比較沒有和人家摻雜在一起,比較沒有和他們在一起,我們的語言就不會消失,現在的小孩都比較不會說了?現在沒辦法了,一出去就講福佬話。
[貓兒干文史協會
常務理事 李日存]
時代跟經濟在改變,是沒有辦法阻擋的,所以姓徐的這個客家庄也是一樣,出外的,娶福佬媳婦,也只剩下老人家會講。
北部客在雲林因為族群小,又與福佬人通婚,語言保存面臨危機。長期在雲林從事文史工作的李日存認為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改變,語言也會漸漸呈現一種新的風貌是非常正常的,不過要如何讓語言傳承下來才是重要課題。
[貓兒干文史協會
常務理事 李日存]
客家話不用說純不純,因為本來一個語言,無論是福佬話 客家話,住在一起,大家說可以通的口音就可以了,大部分人聽得懂比較重要,因為本來時代在變,語言是活的東西。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營造員 黃秀雲]
這個地名叫做鉛片厝,早期是大地主的工寮,早期都是用鐵皮屋去蓋的,所以叫做鉛片厝,客家話叫做「鉛餅屋」,就是「鉛餅屋」,整個都是。
當年用鉛片當屋頂的房子,是地主蓋給客籍佃農住的工寮。鉛片厝共有二十三戶客家人,是林北社區裡客家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客家話保留最完整的地方。鉛片厝的媳婦及幼童都會說客語。
回想起剛從彰化和美嫁到鉛片厝這個客家庄時,林玲惠形容自己是鴨子聽雷,完全不知道週遭的人在說什麼。
[湯坤盛的媳婦
林玲惠]
剛來的時候聽得懂嗎?聽不懂 聽不懂喔 聽不懂 聽都聽不懂喔 聽不懂 妳來這裡多久學會說客家話?跟著小孩學呀 人家教小孩 我就跟著他學啦
[湯富土]
你都會教小孩說客家話是嗎?是 沒有教 怕他以後不會講客家話,小的時候就開始說給他聽 讓他學 小時候就要開始教 沒有教長大就不會了,要將母語傳承下去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營造員 黃秀雲]
這裡(鉛片厝)是百分之百的客家人,每一戶都是客家人,百分之百種菸葉,每一戶都種菸,所以他們現在經濟都不錯。
[湯坤盛]
菸葉現在比較少人種了,禁止抽煙,菸葉銷不出去,種比較少了啦,最盛的時候這裡有多少人種菸葉?最多時我們鉛片厝大概有一 二十甲,現在沒了,剩下三 四甲而已。
不只是語言,文化的傳承與保留也非常重要。鼎盛時期,林北社區有六十多座菸樓。如今僅剩下二十多座,利用在地資產,找出自己的特色,是林北社區目前積極在做的。
[林北社區發展協會
營造員 黃秀雲]
我這裡做社造就是說,自己有一個危機意識,第一文化快要消失了,再來就是我們這邊算邊緣地區,快要屬於三不管地區了,本來農業就是最底層了,菸葉明年就是快消失的行業 明年就看不到了啦。
正視語言流失的危機,以客家文化凝聚族群的共識。相對於雲林縣內北部客面臨福佬化的問題,林北社區的客家意識表現得很強烈,保存的文化也最完整。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范光忠
- Mar 28 Wed 2007 16:12
13集-雲林北部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