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關山鎮德高有機田區,幾年前放棄數十年來的慣行耕作轉作有機,沒想到卻在轉型隔年就遭到「稻黑椿象」大舉入侵,辛苦的農民們不但隔年二期稻收成銳減三成,血本無歸之外對於轉型有機的信心也幾乎崩潰。為了讓上百甲的有機田區能持續以有機耕作,產官學各方專家通力合作要想辦法抑制蟲害。對此,我們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長期追蹤採訪研究團隊,近距離觀察他們是如何以專業跟細心,花費兩年時間對付了這隻讓農民苦惱的害蟲。一起看我們的報導。


 

 

各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好像有若有似無的池上大橋,對不對,從那個地方開始往下推,一直到下面,看到盡頭那邊,全部都是有機田區

這裡是臺東縣關山鎮德高里,109年,地方米廠說服了70多戶的農民,肯將一百多甲的稻田,全都改以有機的方式來種植。

[米廠老闆娘 劉張妃姝]
我希望是說,大家可以,這邊這麼好的土地,可以(有機)下去,大家繼續做有機,不要再用化學的東西,不要再用農藥,這樣這裡的鳥啦,蟲啊,還能繼續生存下去。

這秧苗不能翻,還不能翻。

掀開育苗圃上的黑布,查看一下秧苗生長的情況。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綱皇]
現在的人,講到什麼東西,都說要吃有機,所以我弟弟米廠范綱亮,他就先來做有機的試試看。

72歲的老農范綱皇,從12歲就開始種田,一直以來他都是以慣行農法耕作,以有機種植後,雖然收成減少了,但他還是相當配合。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綱皇]
因為那時候做(慣行)收成很好,因為米廠的米倉都爆倉,所以種一些有機的,價格比較好,也比較多人要買。現在耕作,你不配合他(米廠),不會進步,(怎麼會不進步呢)?你永遠都要種這一般的稻子來說,現在的人,年輕人都說要吃無毒的,跟上時代,讓這些年輕人,比較有機會去耕田,種有機的(之後你的兒子,你會願意讓他耕田嗎?),這個就是耕田的啊,(他的兒子他要耕田嗎)?要啊,只是還沒生出來而已,不耕作,以後我們的田之後要交給誰,還給政府嗎?(蓋房子啊)蓋房子要幹嘛,(種有機比較划算是嗎),種有機比較不划算,為了大家(的食安)所以要種,配合他們,慢慢來看,會有改進,收成會好一點嗎。

原想以有機耕種,吸引年輕人接棒務農,讓農地永續農用的范綱皇,卻在轉作有機的第2年,有大批稻黑椿象入侵田區,造成了巨大的農損。

但受害的不僅是他,是整個有機園區,以110年第2期作總產量來看,就銳減30%。

[東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這個蟲其實都一直存在,一直存在著,但是牠因為被慣行農法,壓縮到牠的生長空間,所以牠會棲息在,就是比較沒藥劑的地方,牠還是在那邊殘存著,但是因為米廠這邊剛好是一塊連著的,100公頃的農地,因為轉作有機沒有用藥之後,這邊的環境變好了,所以這些蟲,牠就慢慢回來了。

稻黑椿象主要分布於平地水稻田,曾是臺灣日治時期水稻五大害蟲之一,白天棲息於稻欉的基部,傍晚活動力旺盛,好吸食稻株和稻穗的養分,會導致生長期稻株枯萎,稱為「椿燒」,後因化學殺蟲劑普遍,現為潛在害蟲。

有有有,在這邊,底下基部,都躲在基部這邊。

牠就是在這個地方叮咬之後,它末端就不會輸送養分過去了。

3月正值稻子分蘗期,稻黑椿象陸續回到德高有機田區交配、產卵,10到14天後就會羽化成若蟲,開始吸食嫩芽的養分,影響稻株之後的成長。

[東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你水稻收割完,牠就去躲起來,藏到土裡面縫縫裡面,草堆裡面都有,牠這段期間就是休息,牠跟水稻其實滿同步的,牠就是等到水稻開始在分蘗的時候,那時候比較嫩的時候牠就進來,那當然我們農民這個時候,他是看不到那個椿象因為那時候很小,進來卵只有一點點而已,等到農民如果發現說,田裡面椿象很嚴重的時候,通常是下一代又出來。

等到結穗期,稻黑椿象又會將乳熟期的穀粒抽乾,形成所謂的「空包彈」,嚴重影響收成。

[中興大學植物醫院院長 莊益源]
這個是我們水稻黑椿象的腹部,我們可以看到有6隻腳,中間這一根呢,就是牠的口器,所以你可以看到牠這一根,牠這一根口針相當的長,牠可以刺到我們的水稻的植體裡面。在米粒開始長出米粒的時候,要經過乳熟、糊熟跟完熟,那這個乳熟跟糊熟的過程當中,裡面就是米漿啦,還沒有整個硬化的米粒,那牠刺進去就有汁液可以吸了,到快完熟的時候,那(米粒)太硬了,牠大概就沒有辦法吸了,(就是個吃軟不吃硬的傢伙)。對啊,吃軟飯。

而上百甲青綠的稻田,更是稻黑椿象繁衍後代的最佳場域。

[東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但是因為蟲發生之後,牠再交配繁殖,它有一個倍率,所以到後來的話,我們在6月多的時候,其實看到的蟲,一欉的數量可能會超過20隻,所以我們大概推演牠的繁殖倍率,大概是在20倍左右。所以你看從2千萬隻,乘上去就變成上億了。

[記者 邱月華]
在「兩山一水」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及一條新武呂溪,這麼好的環境要打造一座百餘甲的有機園區,以及有觀光價值的稻田,但是所有的計畫可能因為一隻蟲打亂了。

當兵回來就接手爸爸的田的范綱維,看著自己的田,無奈地說,務農40年了,未曾遇過這麼厲害的蟲子。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綱維]
割2、3成而已啊,都被蟲吃壞了,自己的兄弟推廣的(有機),我如果不做,別人會說,那是你自己兄弟(推廣的)你都不繼續做了,會讓人說三道四,(那有沒收成怎麼辦)那就,我另一邊還有10幾甲(慣行的),拿來補貼啊,拿(慣行的)來補貼啊。

自從田區稻黑椿象大爆發之後,德高有機田區的收成幾乎腰斬,有的甚至僅剩1割,也就是1000斤,10包穀子。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呈豪]
如果確定已經得到這個,我們講的這個椿象,臭蟲這種東西,基本上是不會超過5成,嚴重的話,我們是有聽到是2成,也就是說,一甲地只收20包穀子。

[米廠老闆娘 劉張妃姝]
我們一包穀1500來說,1600啦,你現在只是5成,你有辦法說一包穀子賣到3000嗎?難。

在連著3期的稻子都欠收過後,農民紛紛向米廠反映,要放棄有機耕作。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呈豪]
如果他每期,他做慣行,收成是來到一甲地15萬好了,這就是我們講的最基本的基礎量,經濟量,他今天收成只有5成,他(收入)只有7萬5,我們打田要1萬,割稻要1萬,插秧要1萬,有機肥要2萬,防治資材要1萬,這樣子就已經來到6萬,你才只有7萬的收入,還有租金,我們以最便宜來說,4萬5就好,你還要從你口袋拿出3萬塊。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陳勤忠]
現在稻黑椿象這麼嚴重了,我也想要放棄,沒辦法做了,因為這麼多年一直做,全都只割2、3成而已,3成多,以後農民也無法生存。

不可能了啦,下禮拜,或下下禮拜,大概就是卵會開始出來,差不多了啦,那就差不多,椿象的交配之後,產卵前期也沒有幾天,大概5天而已,3、5天就產卵了。

從交配、產卵到成長,數以億計的稻黑椿象,牠的一生都在都賴在稻田裡,為了讓這百餘公頃完整又寬廣的稻田,能持續以有機的方式耕作,政府和學術單位,想方設法要找出消滅稻黑椿象的方式。

[防檢署副署長 杜麗華]
我們召集了像包括臺東改良場、高雄改良場,和苗栗改良場中興大學莊老師,用緊急防治的,這樣子的一個策略,來做相關的研究。

[東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一般狀況下,牠不會有那麼大的量,因為這邊是剛好從慣行轉為有機,有幾期沒有噴藥之後,其實這個蟲牠是非常害怕農藥的,也導致說有部分的農友,他就想說是不是要回去做慣行,當然我們都是尊重農友的意願,但是走到有機其實相當不容易,我們也希望發展有機防治這個害蟲的方法,看能不能讓大家繼續保留在這個有機操作,對環境比較友善農業操作的方法。

傍晚時以燈光誘集。

[東改場作物環境科長 蔡恕仁]
燈光誘集的部分,我們前前後後大概抓了,應該超過30萬隻的黑椿象,但30萬隻對2億隻來講也是九牛一毛,收割完畢的那一個月的期間抓到的會比較多,等到牠後面,牠基本上也是躲起來,等到下一期作的的分蘗盛期,牠再跑出來。

收割後留一部分田區不犁田,讓稻子再抽新芽,吸引稻黑椿象進入再生稻田中,等牠們聚集後再一併處理。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綱維]
比較早期用再生稻,看牠會飛過去嗎?看來好像也不盡理想,牠沒有飛過去,還是在這裡,牠要比較吃嫩的,老的牠比較不愛吃。

111年,田裡稻黑椿象的數量還是很多,臺東縣府不得已,還在二期稻收割後,特許德高有機田區得以焚燒稻草,要以高溫來殺蟲。

[德高有機田區農民 范呈豪]
牠這個蟲不怕水,下大雨、淹水牠不怕,牠會浮,還會游,然後我們這次,也爭取到整區高溫防治,但是我們有實際去看到,沒有燒到的,或者有輕微燒到,燒一半的,我們有去翻開,其實牠還存活,這讓我跟那個,我們改良場的那些專員,我們看到都傻掉了,哇,這東西真的是水火不侵。

[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院長 莊益源]
這一塊田區剛剛推行3年,對,但是這個蟲子很厲害,幾隻進來牠就有辦法繁殖牠的族群,你不管牠,牠越來越嚴重,100公頃是我們臺灣最大的有機區塊啦,所以我們為什麼這麼努力的去找防治的方法,我們希望這一塊田,可以繼續做下去啦。

嘗試了用燈光誘集、高溫防治等物理防治之後,仍不見成效,各單位就怕蟲不滅,有機農先陣亡,好不容易才整合完整的有機田區,又再被打回原形,這些年來,米廠和農民友善土地努力的用心,功虧一簣。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