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曾經報導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因為河川整治可能危及當地湧泉濕地的爭議,一年來,經過各方的協調與努力,提出了折衷的整治辦法,五溝水較敏感帶,以非工程的方式,徵收兩旁農田,讓河道變寬,增加通洪斷面,然而,最近當地的整治工程又引起爭議,上游的水泥築堤工程排出大量泥漿汙水,使得整個河道都混濁不堪,當地社團及學者都憂心,這些汙水將為好不容易保護下來的敏感生態,帶來嚴重的威脅。工人忙碌地在河床上綁鋼筋,混凝土攪拌車也作業著,為了方便施工,大型的抽水馬達隆隆作響,把大量的泥漿廢水抽排出來。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五福橋上游,正進行河川整治工程,然而,日夜宣洩的廢水,讓在地團體直搖頭。
[守護五溝工作站
站長 劉晉坤]
問題是你在上游,你做這麼多污染,你的泥水全部滾下來的時候,那麼髒的時候,這邊的魚全都需要很乾淨的水,才會有生存的魚,所以一弄,魚全部會死掉。
八八風災過後,莫拉克重建委員會,選擇在萬巒台糖新赤農場,也就是五溝排水上游,興建泰武鄉泰武村遷村的永久屋,但選址時,並未考量到當地容易淹水,更是天然的滯洪下滲區,後來重建會只得撥出上億元,委託屏東縣政府進行聯外排水工程。
[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執行長 朱玉璽]
我們政府花這麼多錢,把這些災民遷移下來,一開始他選這個地方就選錯了,它在萬金村旁邊那邊那麼會淹水的地方,那邊以前就是舊河道,馬士野溪的舊河道,你選這個舊河道,第一,你沒有專業的考量。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處長 謝勝信]
莫拉克的新赤永久屋,就在萬金的營區前面的,台糖的土地那建永久屋,我們就趁此和重建會,申請說,要在這建永久屋,但是排水系統要一併來改善。
==cg in==屏東縣政府規畫,從萬金排水支線,延伸到五溝排水支線,五溝水段,從五福橋到佳平溪匯流處,拓寬通洪斷面,但此計畫在去年提出後,便引起當地居民的議論==cg out==尤其在五福橋下游段,部分居民認為是重要的生態濕地,可能會遭到工程的破壞。
為此,去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立法院更難得有場,跨黨派立委共同召開的公聽會,討論五溝水濕地的工程爭議,當時的立委張曉風,更語重心長提出呼籲。
[時任立法委員
張曉風(101.02.02)]
你不要去貪圖什麼,你就是讓它就是一塊濕地,那已經一切都完成了,你只要在家睡覺,這個濕地就可以完成了,那它就可以照它的生態活下去。
五溝村四處都有來自大武山的湧泉,因此被稱為「五溝水」,鄰近的廟宇更以「泉」為名。
[萬巒鄉五溝村廣泉堂
堂主 宋廣松]
根據我訪查老一輩的,這為何叫做廣泉堂,就因為我們這邊河流,這條河川,前面這條河川,有很多地下的泉水,所以這條河流,這邊的,前面這條河川叫做長流水,老一輩的(叫它)長流水,永遠都不會乾。
尤其廣泉堂門前這一大片正在施工的河段,更是一年四季不斷冒出湧泉。
也因為不斷湧出的恆溫24度C的泉水,讓這段水域成為重要的生態濕地,像是台灣特有的,條紋二鬚鲃、探芹草、馬口魚、極樂吻蝦虎、翠鳥等,都在這形成龐大群落。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兩岸的堤防都是很簡易的,早期的砌石的工法,然後呢,所以這邊長了很好的一個,兩岸的植被,還有水下最重要的是這裡有豐富的,水生植物的資源,那因為有水生植物提供棲地跟食物,所以這邊的魚蝦螺貝,像我們在這邊,大概我們全台灣40%到60%以上的,貝類都可以在這邊發現,然後這裡的魚類有,現在我們調查累積有18種淡水魚。
也由於五溝水位於整個東港溪流域的上游,少有工業、民生用水污染,就成了東港溪生態很重要的生物避難所。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湧泉出來的地方,它是帶著,從源頭像一條(地底)捷徑一樣,帶來的乾淨水,所以這個水流出來之後,就反而在其他,很多的生物需要乾淨水體的這些生物,牠已經不能生存的地方,牠就找到湧泉這個地方,這個就是變成一個像是諾亞方舟一樣。
類似五溝水這樣的湧泉濕地,據林務局2012年的委託研究,目前全台約有60個,但像五溝水濕地,能保有自然生態的卻是少之又少。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現在所有的湧泉濕地大概都已經被,有很多不同的階段,有的被完全破壞掉,然後有的甚至於已經被封井,然後有的被改成,完全失去湧泉功能的景觀池,那只有少部分幾個地方它在農業區,然後跟人還維持了一個,有一個就是,人低度的利用,然後這個湧泉,還可以讓它跟它的裡面的生物,讓生態整個共存。
也因此,2012年,相關主管單位環保團體及立委,數次親赴五溝水履勘,並和內政部提出,將五溝水劃為國家重要濕地的申請,幾經審查後,並未列入,但提出了折衷辦法工程變更,除了改建五福橋外,徵收下游段重要濕地區域約700公尺河道旁的農田,並捨水泥,改以沙包、石籠堆疊的土堤,增加河道的通洪斷面,盡量不進行河道水流處的開挖。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處長 謝勝信]
原本徵收一公頃變成徵收兩公頃多,變成說這河道就更寬,那我們施工的方式,也因為地方有反映說,如果水面不要動到這麼多,比方說,變成做寬一點,原來的高灘地挖開一點,增加通洪的能力就好了,水不要去動它,對生態保護比較好。
而新赤農場永久屋旁,也再增設了4公頃的人工滯洪池,就屏東縣政府水利處的規畫,如此便能大大改善,新赤、萬金、五溝村三地的淹水問題。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處長 謝勝信]
以淹水計畫裡面是10年,10年的防洪頻率,25年的防洪頻率不溢頂,一般做了以後來說,如果做好了,像說,九如這些做好了,其實,淹水的機會會減少很多。
而五溝村村民,也普遍期望,這個水利工程,能夠解決當地長年的淹水之苦。
、
[萬巒鄉五溝村
村長 李月秋]
當然大家也都希望說,這個工程做了以後,我們村裡不會再淹水,當然第一個目的是這樣。
然而,長期關注五溝村發展的民間團體卻質疑,原本新赤農場有廣達10公頃的農地,可以擔負滯洪的功能,如今大部分都被墊高鋪上水泥,只挖了4公頃的滯洪池,並無法容納,原本新赤農場可乘載的洪水量。
[守護五溝工作站
站長 劉晉坤]
以前是沒有很大的水流到五溝水,所以那時候水還會留在上面,上面的(水)就慢慢地消退,慢慢地消退,有的會消退到農地,農地會滲下去,現在水溝比較大,就很快地排下來。
劉晉坤,更以五福橋下游濕地旁,一大片未耕種的私有土地為例,每逢大雨,上游的雨水便會流到此處,滿了再慢慢宣洩到五溝排水,然而新赤農場旁的滯洪池,卻是等到新赤排水快滿時,才引流排進滯洪池,根本來不及。
[守護五溝工作站
站長 劉晉坤]
這邊沒有人耕種就因為,現在耕不到來吃,為什麼耕不到來吃呢,因為每年的這個雨季的時候,它的水,會從新庄這邊,大量的水從這邊流過來,留到這邊,這邊就變成一個滯洪池,所以水就一直積在這不會退。
但屏東縣水利處卻認為,目前4公頃的滯洪池,已經足以發揮很好的滯洪功效。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處長 謝勝信]
最主要在新赤永久屋和萬金那邊,我又做了4公頃多的滯洪池,大水來時,如果很滿超過我們的計畫高度時候,它會先流入滯洪池,這樣對不管是五溝也好,不管是赤山也好,或是萬金也好,這對這三村的排水系統會改善很好。
就屏東縣政府水利處的評估,整個工程預計在今年雨季前完成,然而如今在五福橋上游施工所排放的大量泥水,卻可能把下游要保護的生態濕地,整個摧毀。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工程黃泥土(廢)水,這個水它裡面帶了很多大量的泥沙,那個細的泥沙覆蓋之後,會影響到孔隙裡面的水跟水的交換,所以說,整個泥沙蓋上去之後會影響到底質,間接就影響到這些植物跟動物的生長。
像一些當地特有的石龍尾等水草,都可能因為混濁的泥漿水而死亡,即便水流恢復後,這些棲地也可能會被外來種所占據。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只要一干擾之後,破壞了原來原生種植物在這邊的生長的週期,然後這個時候就讓它就趁隙而入已經,那個鍛鍊到百病不摧的那些外來種,就直接就進來,然後它把棲地占領之後,原生種植物要在空隙裡面求生存,就難之又難。
而水裡面的魚群,也會因為沒了乾淨水源而死亡。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在這種很強的濁水進來之後,第一點,牠們的鰓會阻塞,會造成牠們的窒息,甚至於因為長期鰓被阻塞會造成病變,然後第二個,很多這種親水性的溪流的魚,牠是靠視覺在抓食物,當整個泥水一片濁的時候,然後時間這麼長,牠們會因為找不到食物飢餓而死亡。
然而,早在施工前的協調會議裡,民間團體與學者便一再要求屏東縣政府,不應該把污泥廢水往下游排,然而屏東縣政府水利處卻認為,大家是小題大作。
[守護五溝工作站
站長 劉晉坤]
那時候縣政府在協調時有答應說,要用這樣的,盡量不去干擾牠的一種方式,但是,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就,他並沒有去做這樣的事情,他就認為說,我做很快,我盡速做完就沒事了。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處長 謝勝信]
其實魚類,一段時間,牠會先藏到別的地方,就是說藏到另外一個地方,等水乾淨的時候,牠會再跑回來,魚類不可能說牠都永遠在那邊不會動。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當躲到下游,還是一樣,碰到不同污染問題,原來牠們就是因為這裡乾淨才躲來的,所以躲到下游一樣是死路一條。
據學者的長期研究,10年前,村落裡的某段五溝排水,曾進行水泥護岸工程,完工後,便讓該段,原本仍有五成左右的原生種消失,超過八成都是外來種。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以前大概是還是一半一半,然後接下來如果這樣工程,我們都原先期望,下游那一段700公尺不要去過度的干擾,然後可是呢,如果這個,可是干擾,因為他只要一干擾之後,牠的比例一定會變,然後到最後是會越來,就像現在干擾過的,幾乎就是80%、90%全部都是外來種。
外來種大量入侵,整個五溝水的原生種消失後,連帶的整個食物鏈生態系也都會改變。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助理研究員 邱郁文]
有些水生昆蟲,牠對於這些植物的需求是非常地專一的,有些物種,可能就只吃某一些物種的植物跟樹葉,然後當這些植物消失之後,換來(的)只是外來種,然後這些原生的,在這個整個原生植物所供養的這些食物鏈,一整串,上來的其他的昆蟲。然後相對靠牠為食的其他大型的肉食的昆蟲,甚至於空中的鳥類,到這邊,貓頭鷹,大概整個食物鏈,就會整個就徹底改變。
為此,在地團體提出了緊急補救措施,希望屏東縣政府水利處能趕緊協調鄰近的農地,把排水管線拉長一點點,把泥水先排到農地,讓泥漿自然沉澱再讓水排回圳溝。
[守護五溝工作站
站長 劉晉坤]
現在又這麼乾,沒下雨,你就和旁邊這麼多農田,就說幫你灌溉就好了,灌溉在那,泥土留在那邊的園子裡面,對不對,你又可以過濾這個水,又可以留著泥土,這樣河道就不會這麼髒。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
處長 謝勝信]
你說這段水又要再過濾,我相信,目前的施工可能,施工不管是誰,沒有說把濁水抽到別的地方,等乾淨了,我們就要來學習一下,看哪邊有這麼好的技術。
面對雙方各執一詞,有學者便提出國外的經驗,美國、日本等地都非常重視湧泉濕地,不但立法保護,更設立專責單位主動進行保育、復育,根本不會發生五溝水這樣的工程爭議。
[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技系
教授 梁世雄]
湧泉濕地在國外,那他們覺得說,這個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一個生態系統,那跟河流這樣子的環境,某些部分相同,但是某些部分又不大一樣,所以他們把它看作是一個,很特殊的這樣子的一個生態系統,然後來,很早之前就對它做很多的保育。那盡量不要在,它湧泉可能的這樣子的一些,流過的這樣子的一些地方,那做太多人為的干擾、那工程的施作。
而這些湧泉濕地被保存下來後,更被當作瑰寶,除了做深入的生態研究外,也提供民眾深度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學者更建議,國內應盡快完成國家濕地法的立法,而工程單位更應該兼具生態概念,才能避免戕害台灣僅存的湧泉濕地。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 Mar 28 Thu 2013 22:48
325集-五溝水的「生態」工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