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中央打算拆掉台北、中正紀念堂的圍牆;以及高雄市政府、連夜拆除中正文化中心前的蔣中正銅像,在國內引發不小的爭議。在一陣「去蔣中正化」的風潮中,遍及全台灣各地的中正路是否要改名的問題,也再度浮上檯面(被大家討論)。您或許不知道,全台灣319個鄉鎮,至少170個有中正路,想想看、您家附近可能就有一條。中正路雖然是過去威權時代的產物,但隨著時間推移,政治色彩早已褪去,每個地方的中正路,反而各自發展出在地特色跟人文風情。今天就讓我們暫時忘掉威權、拋開政治,記者謝佳凌、陳志男,帶您走訪客家庄的中正路老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因為中華民國戰勝國身份 讓當時領導人蔣介石聲望大增 以「中正」之名的建築和路名開始被大量命名 尤其臺灣光復之初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之後 所謂中正路更大量移植各個鄉鎮 取代了原有日式街道名稱
中正路因為政治氣氛被大量命名於各鄉鎮中 而且一定位居重要幹道 每當到達一個陌生的台灣都市 如果找到中正路 幾乎就等於找到當地最熱鬧地方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319個鄉鎮以及5個省轄市2個直轄市 2006年為止總計有153條中正路左右 而在民國六十四年之前 這些中正路還不能分段 表示絕對尊重領袖

姑且拋開政治歷史爭議 其實很多地區中正路 已經發展出自我特色 不受政治影響 尤其在客家庄 這幾年來更因為文化產業特色 受矚目程度遠遠勝過原有路名

位在苗栗縣東北方 人口只有一萬多人 昔日以生產木材、煤炭繁華一時 在古老行業停擺後 卻一度沉寂的小鎮南庄鄉南庄 不僅山林美景依舊 也留存住昔日老街風貌 這條就位在中正路的南庄老街 日治時期1935年關山大地震重建時 日本人就將街道房舍設計成兩層樓木造日式建築 無論老磚屋頂窗瓦 走在老街裡就像進入了時光隧道 舉目所及都是濃濃古早味

幾十年無人聞問後 現在的南庄中正路老街 發展出客家文化小鎮特色 每到假日車水馬龍 人潮擠爆了原有寧靜小鎮 尤其老街旁 還有這條迷人的小巷弄-桂花巷

有吃有喝 就是根本沒有產桂花的巷子 怎麼會變成桂花巷呢 其實是因為十幾年前 開始有男人每天下班聚集在這條巷子小酒館 久而久之稱做桂花巷 才很奇妙的產生這個地名 不過也因此造就現在小巷裡充滿桂花蜜店家奇景

穿過桂花巷再往旁邊走 可以看見一個以灌溉水圳搭建出來 已經有一百年歷史的洗衫坑 看看這十多塊舖在溝上的洗衣石板 不但讓居民百年來可以在此洗衣服 還順勢成為居民聊是非的「八卦中心」 即使在家家都有洗衣機的今天 許多居民還是會在此洗滌衣服或蔬果 也展現出客家人勤儉持家的特性

至於同樣位在桂花巷另一邊 創辦於民國前12年的百年老郵局 和老街一樣也是大地震後的重建物 尤其純日式黑瓦和淡藍色木構牆面風格 在台灣的郵局非常少見 而幾年前老郵局卸下它任務後 曾經荒廢一段時日 後來曾做為鎮上的托兒所 目前則在南庄愛鄉協進會的規劃下 將成為當地的「南庄文化會館」 陳列南庄的老照片 提供鎮民或遊客認識小鎮歷史

轉出桂花巷 又是車水馬龍的中正路老街 古老的建築物上佈滿了各式各樣店家招牌 從桂花蜜、薑母茶、客家擂茶都看得到 而眼花撩亂的特色小吃 適不適合南庄老街 會不會影響老街品質 地方人士也很關心

[南庄鄉愛鄉協進會
總幹事 邱一帆]
大家都想做生意 因為有觀光客就有錢賺所以大家就爭相 很多的店面就出來 我們是希望說 是不是店面可以有一種思考 一方面我們可以賣出 有自己特色的產品 或是說我們客家庄 可以有客家元素的 客家味道的東西出來

不希望南庄老街 因為觀光客倍增 成為外地流動攤販市集 地方人士期待這條中正路 可以真正突顯南庄特色 而同樣情形轉到隔壁新竹縣北埔鄉 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密密麻麻的招牌 除了客家菜 還有數不清的不知哪裡來的小吃 通通聚集在這裡 北埔老街在十年前爆紅之後 早已經不再是過去淳樸樣貌 應該很稀少的百年餅店比比皆是至於也取名中正路的老街 因為不在觀光客聚集中心 顯的安靜許多 長長的小巷 紅紅的瓦牆 訴說了北埔往日風華

金廣福公館、天水堂 這些百年古蹟在中正路上屹立不搖 突顯客家人文歷史同時 也讓北埔風華得以繼續綻放

沿著台三線繼續北上 近年來靠著支線火車 以及老街風情聲名大噪 堪稱北台灣最著名客家景點的內灣 同樣也是位在中正路上 雖然老街門牌上的路名 早已經沒有人在意

內灣是新竹縣橫山鄉純樸村落 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 他的四面環山 過去這條中正路就成了進出盛產林木和礦產主要道路 也因如此50年代曾經為內灣帶來許多的人潮 然而隨著林業及礦業沒落 內灣的盛況也一度消失

但是看看現在的內灣街景 從道地野薑花粽 客家擂茶到外來的高粱香腸 烤香姑 把中正路擠的滿滿 加上路面和店家招牌都出現的大嬸婆漫畫人物 讓整條老街變的鬧熱滾滾 商機無限
當然 來到內灣最重要的 就是中正路老街前 這座有五六十年歷史的老火車站 屬於新竹支線的內灣站 其實原本是沒有通車 因為隨著時代變遷以及內灣產業蓬勃發展 民國四十年左右配合林木煤炭運送才興建設置 除了正面加入內灣知名漫畫家劉興欽所提的詩句 到今天車站還是保留了五零年代的獨特建築風格

穿過平常不太有觀光客注意的鐵路地下道 除了就是迷你可愛的內灣國小 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前往客家知名漫畫家劉興欽發明館 除了可以欣賞劉興欽的大嬸婆系列漫畫創作 也可以欣賞整個內灣小鎮風光

走過風韻猶存的客庄老街 即使腳踏名為中正的路名 隨著政治解嚴 不管在都市鄉間 愈來愈多人質疑中正路存在問題 甚至強烈要求改名 但事實上 一般民眾對於中正路的印象 或許就像這些老街一樣 除了懷舊 早已經不再是記憶裡 那個令人嚴肅的中正路 而老街也終究找回了自己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陳志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