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到當地的市集走一趟,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穫。新竹縣竹東是周邊北埔、橫山等等八個鄉鎮的交易中心,市場裡更有不少五、六十年以上歷史的老店家,從小在竹東長大的一位農場經營者,因為媽媽的主業是辦桌,經常要幫忙到市場採買,就因此擔任了在地團體「領路人」的角色,帶著大家逛市場、說故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全臺最低價,快點你看。這也是石斑,這是河斑。
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展現出傳統市場的生命力,也是許多人生命記憶的連結。
蒜頭、薑、番茄,蒜頭、薑、番茄,快快快。
「竹東閒人」頭家 彭皓昀(右)
我從小就跟我媽媽、和我阿婆有來這裡,就跟著她們來買菜,當時我不是很清楚有什麼東西,我就記得我阿婆,有一個賣甘蔗汁的,常常走到那邊,就會買一杯給我喝,我就常常會為了那一杯,就會來到這裡,再更大了之後,我就出外讀書,就沒有來了,現在就回來家裡這裡工作,就有回來看,竹東這個地方,市場就是一個文化最重要的地方。
新竹竹東的中央市集,號稱是北臺灣最大的客家傳統市集,想得到的東西,這裡應該都買得到。
遊客 蔡承皜(右)
今天來到市場,覺得很好玩,艾草粄很好吃。
遊客 蔡志奇(右)
這裡攤販很多啊,剛才還有買艾草粄,小孩子吃到也覺得很好吃,很開心啊這些小孩,(所以住在竹東這麼久,難得來市場),對,難得,很難得,(今天走一趟就發現說原來裡面這麼多好玩、好吃的),對啊,以前就不知道啊。
他現在是第二代了,第二代,你看這老闆剁雞肉就知道了,他是用生命的力量去剁的,他的雞不一樣,就是說,這全都是自己養的。
咕咕雞的,這個是咕咕雞,雞,這鴨,雞、鴨很久以前,是同家的喔,可是後來,牠們怎麼會演變成這樣子,一個嘴巴這樣子,一個這樣子,因為這個往水裡面跑,這個往山裡面跑。
這間在市場裡的雞鴨行,已經傳承到第二代,老闆徐志豪總是熱情的招呼著客人,這天剛好有小朋友來,他認真的解說雞和鴨子的差別。
重要的節日,沒有人拜這樣剖開的,全部要整個整個的牲醴,我們客家人啊,知道嗎,你除了挑飯,挑飯有沒有,以前人不是有挑飯嗎,對,要一碗一碗,要一盤一盤,這種的可以剁,剁一盤去,像是惠昌宮,那裡拜。
甘蔗雞、紅糟鴨,應有盡有,第一代的滿嬌姐說,一年365天,只有大年初一店休。
禮拜一人家公休我也做,哇,那這樣子很辛苦欸,很耐操的啊,你看,比一下,比一下手,這手都拿菜刀拿歪掉了,沒有帶妳出去玩喔,哪有好玩,他以前讀大學,假日的時候,假日叫他幫忙工作、送貨什麼的,假日就要工作,其他的時間就讀書。
竹東市場裡,像這樣傳承兩、三代的店家還不少,走沒幾步路,來到這間粄條工廠,滿室的蒸氣,讓寒流來襲的這天,感到特別溫暖。
沒有早點泡,會來不及啊,然後冬天要泡更久,因為冬天它的溫溼度沒有那麼高的時候,變成可能八點多,我們就可以洗米了。
堅持用純米來製作,從泡米、洗米,到最後變成粄條,看著輸送帶上的粄條一直跑的過程,真是療癒。
粄條店老闆娘 張純瑩(右)
我們想要把它留下來,然後讓大家都吃得到粄條,雖然說那個米的粄條,你看我們要先洗米,要先浸泡米,然後才磨成米漿,才蒸出來,然後每塊都用手工折,就是因為,我們折的時候,才可以摸到那個粄條的軟度。
遊客 邱舒瑄(左) 我兒子,很巧的是,他才小學二年級,他竟然有考這一題,他說粄條是不是米做的,結果他錯了,對,所以今天剛好讓他學到這個,就是覺得,嗯,很值得。
導覽老師 徐天任(左)
我今天選這幾攤,有它的代表性,他們就是說,是在竹東市場有幾十年了,做差不多有超過兩代、不然就三代人了,幾十年,我意思是說,我們認真去做一樣事情,就會把它做到好,就會讓消費者認同,所以你們覺得,尤其看到他們全家人,一起去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好,有時候會很感動。
從小在竹東長大徐天任,因為媽媽是辦桌的,他常常會到市場幫忙採買,對這裡再清楚不過了,說起市場裡的故事,他滔滔不絕。
做的時候要抹鹽,抹鹽,為什麼要抹鹽,抹鹽讓它變軟,所以要去踩,所以做這個鹹菜,其實看到很好吃,要很多工。
導覽老師 徐天任(左)
(小時候)在這市場裡,你就會看到很多文面的,當時我們叫他婆婆,婆婆一來就會來到竹東,賣他們的香菇啦、他們的山產那些,一賣就賣兩、三天,賣完了,他們才會回去。
「竹東閒人」頭家 彭皓昀(右)
這裡是貨物的集散地,就是可能尖石、五峰那裡的人,要挑著他們的菜,來到這裡賣,但是現在我是覺得,大家來買東西回去,是生活最重要,日常生活,煮菜的什麼,就來這裡買,因為竹東這裡沒有比較大的賣場。
逛一圈市場,就能藉由這裡的食物、食材,了解到這一方風土的民情,幾十年來,經過了世代的交替與環境的變遷,有些事情改變了,但有些人仍然堅守在原來的位子,為充滿活力與人情味的傳統市場,繼續寫下新的篇章。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