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是以歷史故事,忠孝節義之民間信仰為題材的台灣傳統工藝美學,最常應用於廟宇屋頂裝飾,苗栗竹南鎮的寺廟建築修復師傅鄭盛宏,12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剪黏、交趾陶拼貼設計,50年來,已設計、修復過上百座寺廟。修復廟宇是門多工又精細的工藝,既要色彩豐富、看起來栩栩如生,還要依據典故來製造,更重要的是要經得起近百年的風吹日晒,因此鄭盛宏對陶土、上釉、燒製,每個步驟都很講究,畢竟是幫神明的住所裝飾,馬虎不得。爬上三層樓高的廟宇頂端,修復師傅鄭盛宏,開始用水泥勾勒出龍的形體。

[廟宇建築修復師傅
鄭盛宏]
一般(做)宮廟來講是這樣,肥龍瘦虎,老虎不能做太胖,老虎做得太胖就像,表示說牠出來獵食時吃太多了,有人說那種老虎,看到人牠也敢吃是不是,叫做肥龍瘦虎,所以說龍要做得胖一點,老虎不用做得太胖。

龍潭三坑老街的永福宮,已有270年歷史,歷經風吹日曬,廟宇屋頂的藝品,大多褪色、斑駁,甚至開始漏水,比較了好幾位師傅的修復技法後,廟方才放心地交給鄭盛宏。

[永福宮主委
黃勝松]
我們(廟裡)的委員坐遊覽車去看他做的廟宇,大家看了,有達到我們想要做到的水準,公開招標的.那我也有看過,因為做得,河洛話說的做工很粗,我們所有委員就不答應,所以最後開會以議價方式請鄭師傅來做。

廟宇修復耗時耗工,一批人在現場依宮廟原樣修復,另一批人則是在窯廠裡製造所需要的「零件」。
走進位於竹南鎮的窯廠,大家認真地埋頭苦幹,這邊正在趕工做龍的鱗片。

[廟宇建築修復師傅
鄭盛宏]
這就叫做手工,手工灌漿,因為怎麼樣,這種鱗片和一般的大量生產的不一樣,大量生產(是)用高壓壓模機做的,那個完全(看起來)會很死板。

通常一尾龍,需要用掉45至50公斤左右的鱗片,鱗片做工繁瑣,在燒製完成前,就要經過三、四個步驟。



一塊一塊都馬虎不得,廟宇修復是一門精細的工藝,從宮廟屋簷線條、瓦當,及交趾陶、神獸等藝品裝飾,一個個都要手工製作,在窯廠裡做好後,再拿到修復現場,一一擺在既定的位置上。

[廟宇修復師傅
鄭盛宏]
(圖)畫好了以後,我們再來一尊一尊的雕塑,用陶土把它捏出來,要上什麼色,當然要像這個,我們要看它故事的(典故),(像)呂布他就是穿白衣,他騎的馬是什麼顏色的,像比如關公,他是紅面,騎赤兔馬。

鄭盛宏的父親就是從事寺廟工程,耳濡目染下,他12歲便開始學習剪黏、陶藝,以交趾陶拼貼設計為主,因此要不斷練習繪畫,揣摩人物、鳥獸的神韻與表現方式。

[廟宇建築修復師傅
鄭盛宏]
藝品,一定要用仿古,才不會太過鮮艷,現在如果太鮮艷就像以前大家說的,女孩子穿迷你裙化妝化得很濃,像到了一定歲數就老了,所以說我們一(做)出來的時候,稍微用仿古的樣子,現代人要看復古的,仿古看起來就較高貴,不會太過鮮艷,色彩看起來才漂亮。

寺廟剪黏一開始大多是使用玻璃,後來才改用有毛細孔的陶製品,但一開始做出來的,不是太厚就是容易碎,經過一次次研究改良後,才找到最適合的。

[廟宇建築修復師傅
鄭盛宏]
打起來要像鐵的聲音,這樣子才有合格,不然一般的,打起來是bobo滾(比較空),這種很快就會壞掉,剪沒有多久就會裂掉,裂掉(就)用陶片下去剪的話,因為我這一邊沒有上色,當太陽曬,曬到很熱的時候又遇到下雨的時候,雨淋之後它不會裂掉,因為它這邊還有空氣有毛細孔(可以呼吸)。

鄭盛宏已為上百座寺廟設計過交趾陶,包括台北龍山寺、新竹竹蓮寺、五指山灶君堂等,他堅持從陶土、釉藥都自行調製,連燒製,也要在自己的窯廠進行。

[廟宇建築修復師傅
鄭盛宏]
我們在做這個寺廟工程,全部都要曬太陽,現在有酸雨,有酸雨怕更快褪化,它保持的時間不久,所以我把它調配到,連陶土,連冥的釉藥質料,配到可以燒到1050度,所以以我們建廟,把裝飾藝品放在寺廟屋頂來講,它可以維持80、90年應該沒有問題。

堅持品質,是鄭盛宏做寺廟修復最主要原則,就算成本會比別人增加許多,但畢竟是幫神明的住所裝飾,不得馬虎。

[廟宇建築修復師傅
鄭盛宏]
做這個東西,像這樣一塊才賣1、2元而已,我們台灣,實在是做得很辛苦,所以說這個東西,不是說要怎樣,這就是當作在做工藝,不是說可以賺大錢的,這就是為我們台灣的這些寺廟(可以)傳承,把廟做得盡善盡美,做得很美觀這樣子。

人力斷層是傳統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寺廟修復工程也遇到同樣的瓶頸,還好兒子鄭俊祺,有興趣跟著他學,鄭盛宏總算比較安心,他多年前也開始醉心藝術創作,運用交趾陶創作各種傳統宗教人物、飛鳥走獸等,希望扭轉一般人對交趾陶的刻板印象,間接吸引更多人認識這個老行業。

採訪/撰稿 徐慧玲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