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有不同的族群、語言跟生活習慣。然而在網路或公開場合上,偶爾有人就會開起族群玩笑,把貶抑當有趣。某些喜歡搶流量的網紅甚至把客家跟「小氣」連結來當話題,以刻板印象恣意調侃,冠上「客家等於吝嗇」的揶揄標籤。對此不少客家鄉親反彈,認為很不受尊重也不公平。而如今已強調多元文化的民主社會,大家是不是更應該學習尊重差異呢?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立法委員 黃仁
行政院長 陳建仁
2024.03.05
他引用化學學名裡面的烯環鈉,「烯環鈉」,用這個來辦理這個園遊會,結果裡面賣什麼,馬告飲料、馬告這個蛋糕什麼之類的,這是什麼,在這個年代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年代,是。
立法院質詢台上,立委對於校園間,經常傳出原住民族孩子遭霸凌歧視事件,緊盯「反歧視族群法」的進度。
立法委員 黃仁
2024.03.05
我建議「反歧視族群法」趕快制訂出來,你們行政案版已經有了,那是不是要把你們行政院版的草案,拿出提案。
記者 許儷齡(右)
然而至今為止,我國有一份「反族群歧視法」草案,裡頭一開始提到「由於社會上發生族群歧視案件,屢見不鮮,由於政治風氣的影響,族群對立益發嚴重。為了促進國內各族群和諧,落實憲法保障族群平等的精神,並使公共議題得以獲得理性討論,提出「反族群歧視法」草案,不過目前草案仍在立法院內,還是多年前、2016年由國民黨團所提出的草案。
行政院長 陳建仁
2024.03.05
在臺灣這樣的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我們應該要彼此互相尊重,那所以我們對於這一個「反歧視法」,是列為我們政府優先辦理的人權項目。
律師 彭瑞明(右)
法律本就是一個消弭歧視最重要的工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所以當然有這樣的法律,特別是我們說到族群的部分,有法律規定,有相關反歧視的要求,以及最重要的是有處罰的方式,這很重要。
記者 許儷齡(左)
前陣子網路上有一段影片惹議,是有一個網友去賣場拿飲料喝的影片,拿下來喝完後,又把商品放回架上,他自稱這樣是「客家精神」,影片上傳後引發許多網友撻伐。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楊名龍(右)
像那個網紅想要出名,他們想要出名,所以他們就用那種博眼球的方式,去做這樣的事情,但卻沒有考慮到這樣子的一個,對一個族群是一種傷害,未來所有人就會覺得,用這種方式,或者是這樣偷吃步,或是訕笑小氣的方式,就認為是客家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會矮化一個族群。
客委會副主委 周江杰
不應再用刻板印象來做,希望說能吸引到流量,可以販售商品,可以爭取到選票,這些方式在臺灣社會這個時間、這個時代,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儘管多年來政府跟客委會不斷帶頭呼籲,族群之間應該彼此多互動、相互了解,化解刻板印象的誤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都曾經遇過「不舒服」。
桃園市客家青年會理事長 廖經華(左)
在歌唱班中曾遇到一個現象,因為有一個河洛人,我們共用同一個教室,結果教室中有共用設備時,早上他們用、晚上就我們用,結果到了晚上交接給我們時,他就說「你們客家人喔,我最討厭借你們東西了,借你們東西你們每次線隨便亂丟、東西亂用」等,我一聽覺得什麼叫你們客家人,這聽在我耳裡覺得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
無論是聽到客家族群愛物珍惜的節儉美德,被當作負面解釋調侃,鄉親們都覺得很委屈也努力解釋。
返青富民聯盟創辦人 藍凱翰(右)
我們透過比較節省的方式,比較精簡的方式使用東西,例如要用多少米、多少東西,都要計算好,所以人家才會說我們比較節省,其實我們是照步驟、規畫來做事情,對於那樣的說法我是不以為然啦。
桃園市客家青年會理事長 廖經華(左)
有的小朋友可能在一群小朋友聊天中,聊到我父親是客家人,結果卻變不敢講,反而說我不是客家人,為什麼,因為我如果講我是客家人會被其他小朋友笑,長期下來對於母語推動是很困難、很辛苦的,因為小朋友會不敢接觸、會有心理壓力。
心理學專家對此研究,當發言者無法接納跟自己不同者,甚至認為對方比自己低等,在價值判斷上就容易貶低對方,輕易發表涉及歧視的言論。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烈師(左)
某種是,這是一種社會語言方面所說的,這是一般用語不用太認真,不過到底,講這種話的人是否真有歧視的態度,是否真的故意唱衰客家人,我認為實際上要從講此話,話語當時的情境來看,究竟講話的人是不是真的有心、惡意,還是並沒有這樣的心情。
臺灣早在1966年就完成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是聯合國九大核心人權公約中,我國正式批准並生效的第一個公約,具有國內法效力,其精神在於消除種族歧視、保障基本人權及自由。
人權中的平等權,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的權利都不該受到他人的傷害、剝奪。學者認為,時時刻刻都是機會教育,應讓學生學習尊重多元。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楊名龍(右)
如今這個新世代下的年輕人,他們對於到底是客家人、外省人、河洛人等,他們比較沒有這樣的觀念,所以,民主在進步,你可以有言論自由,不過也要想到在言論自由下,是否會傷害到他人,我認為以尊重的這種概念去看待。
陽明交大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烈師(左) 此刻我認為就像是兩個世代適逢轉換,轉換的問題,如果站在臺灣已經大家過的生活很好,其實客家人已不「節省」了,不需再說客家人如何節省。
臺灣是擁有多元文化的國家,不同族群的人共同生活,彼此都必須學習包容差異,理解尊重就是不傷害他人,落實真正的尊重和接納。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