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大坪國小的育英樓,五年前校方打算拆除重建,沒想到卻引發一場拆除與保存的戰役,歷經多次論辯,最終登錄為歷史建築,過程中關心地方文史的鄉親,找出這棟學校建築匠師竟然都是北埔人,建材也都是在地取材,一棟建築物連結了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與情感,而這些故事都匯集在《來自土地的建築》這本書裡。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山裡一間小學校園,這棟2層樓高,兼具教室與禮堂功能的建築,外貌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之處,走進禮堂,抬頭仰望,屋頂的木構造卻令人驚艷。

育英樓木作匠師二代 范振華(右)

蓋這種房子的困難點在,你看這個那麼長,它沒有支撐,所以我很佩服他們的技術,可以說是技術,也可以說是美術,你如果說用水泥來蓋的話,很可惜,看起來就是就是石頭。

育英樓泥作匠師 劉連勝(右)

同村的(匠師)都北埔人,實在是不要拆掉,要保留下來才對,拆了就沒啦,老舊建築保留下來。

 

 

 

更令人驚訝的是,建築群不靠外人,幾乎全是在地人一手包辦==CGIN==育英樓的建築設計出自陳雲翔之手,大木作由范義陽包辦,泥作師傅則是劉連勝,這三人都是學校所在的南坑村村民==CGOUT==

 

就是學生都要去那個河邊搬石頭

 

民國58年,在經費與物資拮据情況之下,育英樓建築石材更就地取材,由校內師生以人力接龍,從大坪溪河床搬運卵石而來,

育英樓泥作匠師 劉連勝109.09(左)

(石頭)就挑他搬得動的大小,不是一定要多大,太大他也搬不動,就是搬得動搬得動的那種大小。

大坪國小校友 陳紹忠109.09(右)
 

我哥我姊他們全部有搬過(石頭),全部有搬過,講到都還歷歷在目,一顆一顆石頭用傳的,以前人比較多,可以用傳的,快要一公里,老師要帶頭啊,連校長都有搬喔,我覺得這就是客家精神。

 

「自己的學校,自己蓋」,育英樓興建過程的點點滴滴與在地人緊緊相依,也連結了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與情感,不過2020年校方原本打算拆除重建,引發各界關注。

在地居民 彭級發109.09(右)

好不容易我們校長爭取2800多萬來拆掉重建,我們學校是希望說我們老師、師生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安全。

南坑村長 葉貴霖109.09(左)
 

第二次來要求再來詳細來看看是不是能夠保留下來,不要因為學校要蓋新校舍就拆掉重建。

在地居民 徐木旺109.09(左)

下面一樓是學生在上課,這兩間教室,每間教室要拿5、6個臉盆在那邊裝水,學生要拿雨傘撐著。

文資審議委員廖志中109.09(右)

它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它每一架在它的角落,還是它跟牆體接觸的地方,每一架都有火打梁,就是斜撐。

 

經過無數次正反激盪,最後戲劇性轉折於2022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

 

當時為育英樓保存四處奔走,田調收集資料的地方鄉親,也將資料彙整成冊,出版《來自土地的建築》這本書,希望透過文字化,讓更多人認識育英樓的故事,甚至能夠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 徐嘉明(左)

我們希望這裡的孩子 都可以了解我們(育英樓)這一段的歷史,要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棟樓,這棟樓的設計為什麼會是這樣子,這都跟環境會是有關係的,所以希望能夠把這個融入到教案裡面。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 陳紹忠(右)

我希望說以後學校的課程能夠結合在這裡面,開發一些教案,像是建築的教案或是產業的教案,礦業、茶業都跟這個有關係,我覺得一定要導入,才可以發揮這個育英樓的價值,不是把它修好,沒有再去利用,這就太可惜。

大坪國小校長 彭銘君(右)

育英樓以前蓋得比較小間,安全有疑慮,所以當初109年那時我想拆掉,蓋大間一點的,讓學生安全來學習,不過,在地的人,在地想保留下來,希望育英樓的故事透過這本書,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看到育英樓這麼漂亮的地方。

 

建築群匠師、後代,以及關心地方的鄉親,甚至當時原本打算拆掉育英樓的學校校長,也一起出席新書發表會,訴說對育英樓的感情。

育英樓木作匠師二代 范振華(右)

我爸爸過世這麼多年了,留下來的(建築),還有我伯父他們全都過世了,留下來的作品,我個人覺得很驕傲,很驕傲。

大坪國小校長 彭銘君(左)

講感情 我對這個學校最有感情,我爺爺住在後面,彭阿坤,人稱坤伯,我爸這裡畢業的,我伯父、我姑姑這裡畢業的,所以對學校來說,我最有感情,雖然一開始我跟社區的大家想法不一樣,想拆掉,蓋更大間的、新的,留千年、百年更好,不過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可以討論商量,最後我們決定以修復為原來的方式(保留),我們說修舊如舊。

 

應該是要寫村民啦 居民大會婚宴喜慶等 這棟 那個里民大會要改村民大會。

 

投影機前,一字一句唸,仔細校正,《來自土地的建築》出版前,這樣的情景時不時就上演。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 陳紹忠(右)

因為一個人看,看很快,看紙本,一下就跳過去,後來發現很多錯字,語詞不對、比較不順,後來就想到用投影機的方式,一個字一個字念,因為這可以把字的問題找出來,還有標點符號都可以校正。

 

把育英樓建設始末、工藝價值、匠師背景、歷經拆與不拆的過程都交代得清楚明白。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 徐嘉明(左)

文字化可能是最能傳得比較久的 我們就想說至少要為育英樓留住一個百科全書的概念 不管從環境面或者是建築面向,或者是人文面向,甚至於擴及到了北埔的產業等等的都能夠匯集到這本書裡面。

 

就連屋頂木構造也繪製3D圖,同時把專有名詞,以日文、華語、客語三語對照。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 陳紹忠(右)

 

客語這部分要把它找出來啦,後來我就找來大木匠的後代,一個一個問,這個桁木怎麼講,日本話是怎樣講,對照我們客語又是怎麼講,我們就這樣把它連接起來。

《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 林永祥(左)

難、也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其實我們有5個在寫的人,那事實上,每一個他都是各個不同的領域,我們期待的是那個育英樓的價值,真正能夠呈現,真正被看到

 

建築是無聲的存在,因情感而奔走力求保存的公民行動,一步一步把隱藏在北埔山村裡的珍寶挖掘出土,現在更透過出書,把這段來自土地、動人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希望大家共同關心育英樓的未來發展。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