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於健康和環保意識抬頭,在新竹有一間展示農產品與結合食農教育的場域空間,創辦人與當地青農一同合作,推廣健康吃在地的觀念,透過創辦人精湛的廚藝將在地小農食材烹煮出一道道蔬食料理,並結合以環保素材盛裝的美味蔬食便當,更不定期舉辦食農教育課程,希望將減碳與環境永續的理念傳達給更多消費者了解,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明亮的空間、架上擺放來自各地青農的農產品,再往店裡面走,還可以看到長長的桌面上有各種豐富多元的食材。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因為我們就是開了這家店以後,就認識很多的,從外地回來的青農,那他們都開發出很好的產品,那像今天的青菜就是有一個,113年獲得百大青農的一個年輕人,他所種的有機蔬菜,那我們就盡量用在地的食材。
位於新竹的這座空間,其實是結合農產品與推廣食農教育的多元場域,這天正好舉辦食農教育課程,創辦人也是這間店的主廚謝麗絹正準備烹煮一道道美味的蔬食料理,要提供給來參與課程的學員品嘗。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友善農法的一個食材來做一個,那個餐盒的一個調配這樣子,因為我們這邊就是健康,健康就是少油少糖少鹽,所以我們基本上我們的青菜就是都用拌炒比較多。
先將各種食材清洗、備好料,盡量用健康的烹煮方式,將蔬食料理做出多變化。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因為我自己吃素已經30多年了,那我就想說,如果說我們用很好的食材,然後呢,提供自己吃以外,還可以推廣,讓大家除了說環保以外,還可以身體健康。
而這些食材都是來自於當地小農所生產的,除了減少食物里程與碳足跡外,也能吃得健康又安心。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那我們現在要來做一個,客家人很常吃的,叫做蘿蔔乾炒蛋,這個是我們自己曬的蘿蔔乾,然後用的是也是在地青農所養的雞,它這家雞 就是都是吃菜葉,都是是有機飼養,也都是很棒的蛋,這個蛋吃起來真的很Q喔。
因為宗教的關係,30年前開始吃素的謝麗絹,過去都是吃素料加工品為主,慢慢發現原型食物也能烹煮出多變化的美味,因而決定開設一間店,並推出蔬食環保便當。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那我後來就想說,把我們煮葷食的一些,一些材料換過,但是手法跟調味料其實是一樣的,然後就慢慢的一直研發到現在,我們比較喜歡吃的就是原型食物,加工食品就會比較少,所以我們做的便當就是比較屬於輕食這樣子的東西。
也因為做便當需要大量食材,因此與合作夥伴也是新竹縣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的賴美君一同合作,希望能連結到更多在地青農,除了使用在地食材,也能協助農民推廣銷售。
[新竹縣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 賴美君]
我想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很常辦活動,但是辦活動的時候,我們就全部從這個導覽到做DIY,吃飯的時候,我們就自己買菜煮菜 給大家分享,可是後來,後來我們就想說,如果說我們可以把這個便當的菜,裡面的食材,可以把這個我們在地的青年農民的菜都融合進來的話,那我們我們就可以打造一個共利的一個狀態。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就是說認識了種橄欖的的青農,然後他們就委託我做便當,然後加入他們的食材,後來就有更多的農民就說,也可以把我們的食材加進這個餐盒裡面,而且他們的東西都很好的,都是很友善的種植法,所以我就覺得如果結合大家的話,這樣子我們創造一個很友善的環境,然後給讓大家能夠認識這些商品。
有了好食材製作美味蔬食料理外,他們也希望這個空間可以邀請在地農民或講師舉辦食農教育講座等。
[新竹縣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 賴美君]
食農教育的好處,不僅不只是單向,它是一個雙向的回饋,那我們利用這樣子的教室,然後讓大家在這裡產生一個互動,我可以藉由消費者的回饋,產生開發新的產品,客人可以透過我們得到好的食材,得到好的商品,然後是安全又健康的、又美味的。
大家好,好,我們今天要來做食農教育,做什麼的食農教育,有沒有看到,你們前面的是什麼,橄欖,對,我們的橄欖都種在哪裡居多,丘陵地沒錯,那我們丘陵地什麼人最多,客家人,對,那客家人最喜歡做什麼,醃東西,醃製東西,對不對。
這天開設蜜漬橄欖的課程,學員們從認識橄欖品種、到如何醃漬、甚至橄欖如何料理等都有安排。
[食農教育講師 曾婞媛]
一開始,我們會先把生的橄欖先用鹽巴,鹽巴去醃,然後醃給它吃進去以後,就會變成鹹橄欖,鹹橄欖以後,我們再會用我們要開始做DIY以前,我們當然要用先水,用煮過煮過,為了讓它殺青,破壞它的表層,才有辦法讓糖吃進去,我們到時候就會一層橄欖一層的糖。
橄欖是新竹寶山的特色農產,課程介紹橄欖特色和分類後,就正式進入DIY課程。
[新竹縣青年農民聯誼會 副會長 賴美君]
因為橄欖,剛剛說,它酸酸澀澀,它基本上是,不會有人直接拿來吃, 就是直接把它拿來吃,它比較是,算是加工類的食品,大部分的人,是會拿來泡酒,不然就是拿來做蜜餞,可是你只有這兩個吃的時候,其實是很是很單調的,所以我們才會希望說,透過食農教育的一個方式,我們把它做成基礎食材。
[食農教育講師 曾婞媛]
我們寶山這邊是客家人居多,客家人就是喜歡醃東西,所以我們就是會把它醃橄欖,橄欖也都種在丘陵地居多,所以我們寶山的農民就覺得它是我們的寶,所以在寶山還有一個叫綠寶石的之稱。
醃製橄欖的第一步驟,要先將橄欖敲裂,每一位學員都認真的照著老師的步驟製作,也學到不少新知。
沒關係,給它有點裂開來就好,等一下喔,裂開了裂開了,那個籽可以不用拿掉沒關係,讓它裡面保留,保留一些油脂在。
[學員]
不曾這樣做過,不過這樣難得有這個機會,這樣 DIY來做,很好玩增加一點常識。
[學員]
第一次感覺非常棒,它就是把它敲下去那一剎那,那個籽就噴出來感覺非常好,讓我認識,那個橄欖的作用有那麼多,它可以調胃整腸,橄欖的好處,實在好處多多。
[學員]
老師有教過程,拿那個鐵鎚把它敲,敲破它才會入味,然後再放在瓶子裡面,那個要放橄欖,放進去再加糖這樣子
將一顆顆橄欖和糖分層放置罐子中,包上美麗的包裝,就完成了,而課程完畢後,還可以享用美味的蔬食料理,也是這座食農教育基地的特色。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所以在我們的便當裡面,一定有很多種顏色,綠的、黑的、紅的、白的,這樣搭配起來就有一種視覺感,那就會覺得好吃,除了吃得好吃以外,眼睛看了也好吃,那我們就會盡量去找這個原型食物,然後把它搭配在一起。
創辦人謝麗絹,除了提供課程後的蔬食餐點,也有蔬食餐盒訂購服務,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品嘗到在地又健康的餐盒。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如果你一個便當都是淡淡的菜,那吃起來根本就是吃不下,所以裡面我們一定會有一兩樣是下的,就配的飯吃得下的,比如說,我們常常用的蘿蔔乾蛋,就鹹,或是橄欖橄欖的那個梅乾菜 或是自己做的那個素滷燥。
而除了讓消費者吃最在地也是當季的蔬食外,餐盒更是符合環保永續的概念。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我們用過很多的便當,有那個玉米、玉米的材質,然後也有紙的材質,還有一個就是那個那個木頭,就是木片,那個竹片做的,就是它要回收,回收要清洗、要保存,但是我們還是不厭其煩啊,因為環保是大家人人有責,希望我們的環境更好,然後也可以,大家都珍惜,所以我們也不怕麻煩。
跳脫大家對蔬食料理較單調,謝麗絹透過好手藝翻轉蔬食的料理呈現,讓消費者視覺與味覺雙重饗宴。
[學員]
很好,可以養生保健,然後其實吃素食是非常好的。
[學員]
剛才我品嘗的,老師煮的素的,全部都是素的,覺得老師好會做,給他一個讚。
[學員]
不一樣不一樣,老師煮的比較好吃,(是不是這樣也比較環保) ,比較環保這樣子,很好很喜歡很開心。
事實上,在製作美味餐盒,食材來源都經過他們的把關,每一位合作的小農,他們也都會親自拜訪。
我們今天現在這個種什麼菜,這個這個這邊裡面有四種青菜,這邊是有青江菜,還有小松菜,還有這邊是還沒有種的,這邊是奶油白菜,這個是奶油白菜。
這天謝麗絹特別拜訪,過去曾獲得百大青農的有機農民,更實地到農場了解種植方法。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他交的是學校的營養午餐,學生不喜歡那個菜味,他可以利用水,然後去調整那個菜的濃度,就讓它吃起來,沒有菜味,我覺得聽起來很新奇。
[有機農場老闆 曾皓真]
以前是有那個食安風暴,那時候是這個問題比較多,以前的有機是說 沒有這麼正式的,後來食安風暴爆發之後,那個有機,現在大家才知道要吃這些菜這樣子。
大概會讓它有翻土進去,大概一個禮拜的休息,這樣子,我們會有兩次的翻土,然後再把它打平。
返鄉青農曾皓真,原本是念森林系,在發生食安風暴之後他就決定要返鄉種植有機蔬菜,但這條路並不好走,特別是銷售方面是起初的大難題。
[有機農場老闆 曾皓真]
有,我回來做差不多五年,也有遇到像是一開始是賣不出去,種了很多菜,採收下來賣不出去,不知道要賣去哪裡,就是丟出去外面,全部就是丟在這旁邊讓它爛掉,現在是有找到比較多地方可以賣的,也有學校營養午餐幫忙我們就很好。
在曾老闆的用心種植下,慢慢的打出成績與通路,甚至學校營養午餐都選擇他種的有機蔬菜,因此在種植方式上做調整,希望種出符合孩子們喜歡吃的口味。
[有機農場老闆 曾皓真]
我們寫記錄起來,我們的肥料,撒的肥料是什麼肥料,還有撒多少肥料,還有澆水澆多少水,還有我們曬太陽的,太陽是很炎熱,還是沒有什麼太陽,我們全部都有記錄起來這樣,我們再去分析說,這樣的菜,這樣的條件,會是什麼味道,我們也會試吃看看。
那我們裡面有什麼菜可以買嗎,有,那今天想要來買菜,好這個是萵苣、福山萵苣,這個底下是這個奶油白。
當曾老闆知道麗絹姐製作蔬食餐盒需要用到食材後,也特別推薦適合的種類,也透過蔬食料理餐盒的製作,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在地青農,互相推廣與共好。
[有機農場老闆 曾皓真]
可能老人家會吃太老太硬,我們就會選比較軟的,比較好吃的,不然, 就是營養鈣質比較高的留起來,我們也比較好種這樣,有介紹給他看 哪一些種類,他再來選擇。
[食農教育基地創辦人 謝麗絹]
就是說,其實他們的銷售都已經很好、很穩定了,也不需要我們的幫助,其實是他們利益我們啦,所以我們很感恩他們,那也希望就是說 藉由這樣他可以去,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利益大家,讓大家吃到他們這麼用心種出來的菜。
串聯起在地小農,將好食材透由廚藝,讓健康在地農產搖身一變成為美味佳餚,而這座基地,也透過推廣食農教育課程,將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拉得更近,希望讓善的循環永續,也為農業帶來新氣象。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