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語‧育語》專題報導的上集,我們看見孩子們在百年老屋裡唱歌跳舞、學客語,也和空間產生連結;而下集的故事,則從屋外開始。這間老屋幼兒園,讓語言課不只停留在書本裡,而是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跟著老師和長輩走進菜園、動手做黏土、DIY美食,用小小的雙手學說話、學生活,一點一滴,將文化的種子種進了日常風景裡。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我們今天要去菜園採菜喔,好 我們要出發了,走囉 來。

在新竹新埔的伙房禾埕上,孩子們正手牽手排好隊準備出發,特別的是,這堂課不在教室裡。

這堂課,課表上看不到數學、自然,卻學得到菜園裡的蔬菜名,還有怎麼跟鄰居問好。有時候孩子的成長,也許不只是靠課本和課綱,也來自沿途走過的路,和一聲聲的問候裡。

[記者 許儷齡]
跟著這群孩子走出教室,他們到戶外不僅可以跟周邊鄰居問候、採摘菜,還能實際與大自然互動。

[幼兒園老師 陳思婷]
附近的環境很好,有山,有很多長輩種植很多菜,讓孩子們看,每個時令的菜都不同,像前一陣子可能有高麗菜、白菜,他們就會出來認識不同的菜,他們也會觀察菜園裡,有很多不一樣的昆蟲、植物,因為我們經常出來,所以每一個季節變化,他們都會發現各有不同。

大家好,阿公好,大家好,歡迎來這裡看我的菜園跟田。

照顧這塊菜園的阿公,熱情地介紹周圍的田和菜。這些從泥土裡長出來的蔬菜,不只是收成,更是孩子們貼近家鄉、認識土地的起點,也悄悄搭起他們與在地連結的橋梁。

[菜園園主 廖錦雲]
這是韭菜,可以吃的韭菜花,韭菜花,這可以採來吃,你們一起採。

[學生]
(今天來做什麼)?幫阿公拔菜,(今天拔了什麼)?韭菜,韭菜花,(客家話怎麼說)?韭菜花。

[菜園園主 廖錦雲]
給他們經驗,小孩子不曾觸摸過這些東西,讓他們有經驗,很多東西他們不曾看過,小孩子知道那是韭菜、韭菜花,知道可以採了嗎,這是蔥、那是萵苣、那是番薯葉。

菜園裡的學習,從孩子蹲下那一刻就開始了。他們小心摸著葉子、翻著泥土,學著叫出菜名,也學會怎麼接近自然。

[幼兒園園長 劉鳳英]
逢年過節,比方說有特別的節日,我們會帶孩子們出去,拜訪附近鄰居,還有像他們鄰居的菜園經常有開放,我們就會去,還有那邊有人養鵝鴨,他們也會過去那邊,還有那邊教練場處也有,所以這跟社區的連結算,還算初步的連接。

[幼兒園老師 陳思婷]
我們出來就是,這邊有上坡,有一點點斜坡,然後也可以訓練他們大肌肉的發展,還有肢體平衡感,因為你看我們來到戶外,你看小路旁可能有水溝,他們也會去觀察有水溝不能走過去,他們會去觀察環境當中,就是我們應該如何行走,才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一場趣味的田野小旅行,但在這背後看不見的是,語言不是死記硬背來的,而是從泥土的味道、長輩的笑聲裡,一點一滴熟起來的。

[幼兒園園長 劉鳳英]
讓孩子學習拜訪人,要如何拜訪,這就是人際關係,要如何向人打招呼互動,他人對你是什麼態度,如何等等,都會增添孩子的經驗,這也屬於一種社會的經驗。

活動結束,孩子們回到老屋的廂房,這裡搖身一變,成了另一間「客語小教室」,孩子們邊玩黏土邊「做菜」。

這個是什麼東西、要怎麼做呀?黏土做,然後要怎麼樣?揉一揉,搓成什麼形?長長的,要用這個黃色的做筍乾,來 給妳剪。

孩子們把色紙剪成筍乾,還搓著黏土條,一邊學詞彙,一邊做勞作。這些老師精心設計的教案,讓孩子「動手」學語言,也讓語言變得可見、可摸、可感受。

妳看妳做的這個,白色一條一條的是米篩目,米篩目,這是豆乾,豆乾,這是發粄,發粄,這是粄圓,粄圓。

[教保員 黃亞雲]
我帶中班跟小班的小朋友,小班很注重手部的小肌肉發展,就會安排些事情讓孩子做,中班就可以寫字,可以手作的部分。

社區的長輩也來參與教學,他們的角色不只是陪伴,更成了老師,用最熟悉的語言教孩子講顏色、認食物,分享日常生活智慧。

[關西下橫坑文化產業發展協會志工 林碧珠]
我們教孩子辨識顏色,紅色剛好就是紅粄,菜包就是白色,還有粄圓,經常吃的粄圓,小孩子他們學很快。

阿公阿婆的陪伴,或許就是這些孩子語言記憶裡,最溫暖的開頭。語言要留下來,不只靠老師教,更要讓孩子願意開口講、敢於表達。那些從生活中說出來的話,往往才會留在心裡最久。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