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日本人把香茅引進台灣大量種植,台灣的香茅油產量還曾占全球七成之多,世界第一,後來化工業興盛之後,古法萃取的香茅油,價格也一落千丈,產業漸漸就沒落了。九二一大地震後,住在南投縣國姓鄉的劉昌坤,看到家鄉經濟蕭條,決定把香茅種回來、把傳統產業恢復起來,並且成立香茅工坊,生產香茅油、香皂、香茅膏等產品,也讓這個客家產業,能繼續傳承下去。


 

兩種草看起來都是草,但是味道就是不一樣。揉,揉一下,它味道就出來了。

園子裡都是香茅,但有一種是拿來做料理的,一種是拿來萃取香茅油的。

這我們就用這個做精油,這個油分比較多,因為它葉子寬、又厚,它含油分比較多,這個薄、又窄,它的含油分很少。日本人從印度引進,他覺得台灣的氣候很適合,他拿來我們台灣,台灣開始種,蒸餾精油。

當時的香茅油,主要出口到日本。

他們日本買去,他們也拿來做一種消炎藥,他們(也)用精油來做所有化妝品的香料。

50幾年前,台灣香茅油產量世界第一,供應量占全球七成之多。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焗香茅(油),沒日沒夜的焗,一直輪、一直輪、一直輪喔,我們沒有休息,整座山都在種,這個香茅桶沒有這麼多,大家輪流一直來焗。

以前沒有車子,農民就用挑的、或是用流籠,把香茅草從山上運下來。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如果比較近的,我們用挑的挑回來,如果是比較山上的,沒辦法,我們就要做流籠,流籠,牽線,牽那個鋼繩,牽線,流籠,直接這樣溜下來。

當時,香茅油為農民賺進大把鈔票。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價格非常好,差不多一桶香茅精油,一桶200台斤,賣出去可以換一棟三合院的豪宅。

後來化工業興盛,香茅油價格一落千丈,產業也就沒落了。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後來,(香茅草)比我們的雜草還不如啊,因為我們的草,牛、羊、鴨、雞啊,都喜歡吃,這個香茅草的味道,什麼都怕,連蚊蟲什麼都怕。

九二一之後,農村經濟蕭條,劉昌坤想說,或許可以把傳統產業恢復起來,吸引遊客進來。

[香茅工坊負責人
劉昌坤]
來這邊看我們的製造過程,以前老一輩的,我們客家,就是這樣在養小孩的,有遊客來,也可以買一些產品回去,也可以在我們這個糯米橋休閒農業區這邊遊玩。

於是他開始種起香茅。

這草就這樣,不漂亮,不漂亮就比較有油,(不漂亮就比較有油),對啊,太漂亮的就沒有油,(怎麼會這樣),這種草就是這樣,太漂亮就代表它的水分多。

種香茅不用顧,頂多除除草,而且香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直割,就會一直長。

(種了)8年的時候,我們就要重新再種了,不然它這個,你看這個草越高,越割越高啊,以前是在底下啊,越割越割,割到這裡差不多10年了。

而且割完後,四個月就可以再割了。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這草這麼高了,這就是割起來3天了,3天它就長這麼高了,它再差不多4個月,又可以割了,(所以它長很快耶),很快。

但除了種植之外,接下來的工作,沒有一項是輕鬆的。

割好的草,就直接先放在旁邊,再來,就這樣,割的時候,要割低一點,不能太高,要割底下,這樣。

割好的香茅綁成一綑一綑,就直接放在草堆上晒乾。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這就有技術喔,就這樣,塞進去,就拉起來,我們的草要綁成這樣喔,要綁這樣,把它放著,就這樣,放在這裡讓它晒,晒一個禮拜。

傳統產業太辛苦,劉昌坤也苦無人接班,去年他申請了客委會的「客家技藝傳習及創生示範計畫」,請了一位習藝生,希望能把香茅產業,傳承下去。

[香茅工坊 習藝生
廖志展]
國姓這個地方太鄉下了,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對啊,剛好有這個機會,就順便學習這樣子。

72年次的廖志展,去年為了照顧媽媽回來國姓,接觸香茅產業後,他覺得,最辛苦的,是割香茅草。

[香茅工坊 習藝生
廖志展]
看可不可以用機器代替這樣子,(因為說要割三天,才可以用一桶的量),對對對,因為太耗人力了,因為大太陽下,你假如用機器割,一個下午就好了。

蒸氣直冒,把一綑一綑晒乾的香茅草放進桶裡,差不多7分滿後,人還得站進去,把草踏到密實。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放滿之後,那蓋子蓋起來,我們就繼續燒火,讓水滾起來,一直滾、一直滾,那水蒸氣,利用水蒸氣來萃取我們香茅草的油。3127

秋冬的草油分較多,春夏的草油分較少,一桶500多斤的乾香茅草,經過4小時的蒸餾,只能做出6、7斤的油。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這個草差不多70%,我們可以把它萃取出來,不過還有30%,我們沒有辦法給它全部萃取到完,這草就再拿來燒火,它那還有少量的油分,燒火就會很旺。

[香茅工坊 員工
曾德富]
看那個洞,沒火,沒有這樣紅紅的就要再塞草進去,(火不能熄掉就對了),對,(要一直保持它火很旺是嗎),對,(如果火不夠旺的話會怎麼樣),那個油焗不出來。

這個蒸餾桶是劉昌坤的父親在60年前做的,九二一後,劉昌坤把它重新組裝起來,一直用到現在。而最近,他想要再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爐灶,卻發現已經沒人會做了。

[照片提供 劉昌坤]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以前這個是,我請一個80幾歲的,一個老人家來幫我們,看著做,他一直教導我們做,做到這個爐灶做到好,這次我們要移到下面啊,再去請他回來,往生了。

還好劉昌坤當時有把過程拍照下來,或許還能自己試著做看看。而為了增加香茅油的產值,劉昌坤還把香茅油做成香皂、香茅膏,這瓶顏色較深的香茅油,則是添加了中藥草一起提煉出來的,還有這個香茅草枕頭,是用秋冬產的香茅草做的。

[香茅工坊 負責人
劉昌坤]
這草,這草就切一切,我們有再炒過,我們切好有再炒過,炒到油,油讓它跑到這個葉面,香味比較會出來。

為了要振興地方經濟,劉昌坤毅然投入香茅產業,遵循古法,萃取出一滴一滴的香茅油,他更希望,這個傳統產業,能繼續留存,讓香茅的香味,繼續飄香。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