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4歲的新竹動物園,曾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2017年休園進行整修,展開一系列的動物再生計畫,歷經2年半的時間,終於在2020重新開幕與市民見面,這一次工程團隊以動物的角度出發,要打造一座給動物的動物園,移除原本的鐵欄杆和籠子,還擴大了牠們的生活空間,要給動物們更寬敞、舒適的環境。接下來動物園要帶領大小朋友在觀察動物之餘,還能學習和大自然共生共榮。


 

 

高草原區的伊蘭羚羊,雄糾糾地站在石頭上;猛獸區的孟加拉虎,慵懶地躺在那休息,另一頭的馬來熊,調皮地在草皮上滾來滾去。

1936年開幕至今的新竹動物園,是全台灣現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更是全台灣最小的動物園,在許多人舊印象裡,這裡又小又臭,卻也是許多老新竹人的兒時記憶。歷經2年半的修整,去年12月28日重新開張,以嶄新的樣貌呈現,要翻轉市民對動物園的既定印象。

[新竹市 市長
林智堅]
我們要把這個動物園變大了,要給動物們一個更好的棲地,而且是類棲地,讓牠們的生活可以更快樂,所以我們要打造一個,友善動物的動物園。

[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楊礎遠]
當初我們在整個規畫的時候,就希望動物園整個籠子能夠打破,讓籠子不見,讓動物可以生活在類似牠原本野外生活的環境,那是第一個目標,那第二個就是希望我們動物園,能夠營造一個生命教育的良好場域,讓小朋友大人都可以來這邊。

走進園內,原本作為獸欄的鐵欄杆已經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屬於大自然的木頭,努力還原最接近原始棲息地的樣貌,也就是所謂的”類棲地”,要打造一座“屬於動物的動物園“。

[動物園 教育推廣員
趙于葳]
因為大家通常會覺得來動物園就是要看動物,但是現在我們是要翻轉這個觀念,因為我們是要這個動物園不是為人類設計的,而是為動物設計的,所以我們在很多場地,或者是很多牠們行為上面,場地加大了,讓牠們空間變大,然後我們也會設計一些不同的設施,讓牠們可以有更豐富的生活。

[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楊礎遠]
我們為了讓動物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空間,所以我們把它的腹地都變大。我們幾乎沒有柵欄,都是用木頭,就是感覺非常像原始的環境,然後水泥幾乎都不見了,都是一般的泥土,讓動物可以腳踩得更放鬆、更自然、更舒服。

擔任園中行銷大使的河馬樂樂,在水塘中優游的玩耍,接著像是打哈欠般,張開牠的大嘴巴,圍在一旁的遊客紛紛發出驚呼聲。

[新竹市立動物園 飼養員
陳宏業]
樂樂生活環境以前是差不多是一半啦,現在加寬了,加寬了它的面積比較大,牠的活動力也比較好,(那是不是還有加沙灘什麼的)?,對還有一個沙灘給牠躺著,休息躺著,太陽浴啦。

來到猴島,有的活潑地爬上爬下,有的還做出趣味表情,大人小孩都沉浸在猴子的頑皮世界。

[新竹市立動物園 飼養員
梁竣傑]
因為牠們的地方變比較大,所以牠們可以走來走去啊,爬來爬去,還有跳上跳下,有時間我們會藏牠們的水果,還有番薯啊,給牠們吃,給牠們找,牠們就有比較多的時間有事情可以做。

打破原有的鐵籠,擴大活動空間,動物的生活環境有了改善和新樣貌,但卻也加重飼養員的工作量,但他們沒一句怨言,還表示看到牠們活動力好,就很開心。

[新竹市立動物園 飼養員
陳宏業]
當然面積比較大,打掃的地方比較多啊,多出差不多三分之一出來,只要看牠活動力好我們心情就好。以前是一間房子,一間房子,啊所以面積比較小,沒有地方活動,現在都是露天的,動物一定都比較好。

[新竹市立動物園 飼養員
梁竣傑]
現在對牠們來說是比較好,因為以前空間比較小的時候,牠們就會比較沒事情做,那他們為了找事情做,就會有一些刻板行為產生,那現在牠們就可以花比較多時間,在牠們環境裡面,就是找一些設施啊,或是我們多放一些東西給牠們去玩。

為了讓動物園空間更開闊,園方減少了部分鳥類園區,只保留原本飼養鵜鶘的大鳥籠,這是進入動物園的必經之路,讓民眾能在入場前,就能親身體驗”被關住的感覺”,經由強烈對比,更能同理動物們的處境。

[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楊礎遠]
保留下來主要就是為了,讓小朋友或大人能夠體驗,進去體驗一下說,以前動物被關的那種體驗跟感受,那現在大鳥籠是小朋友非常喜歡的地方,小朋友在那邊攀爬,然後在那邊遊戲,然後順便我們會有志工,如果有志工剛好有服勤,就會告訴他們,這大鳥籠的歷史,以及為什麼放這邊。

[動物園遊客
吳先生]
現在的那個動物園的話,其實看起來的空間,整體感覺是比較寬敞一點的啦,
然後動物其實是比較有活力的。

[動物園遊客
廖小姐]
這邊的動物園比較沒有遮蔽物,然後是用天然的石頭作為屏障,所以可以比較近距離的觀賞到動物,然後小朋友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動物,跟動物接觸溝通。

翻修過程中,園內的古蹟和老樹不僅沒有遭受破壞,反而賦予了再生的新價值。

[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楊礎遠]
我們這邊也有很多歷史古蹟,像我們的大象門,還有我們的,之前鵜鶘的那個大鳥籠,還有我們的噴水池,都是屬於歷史古蹟,然後也留下來,還有黃魚鴞之前待的籠子,都留下來,讓民眾來可以見證我們的歷史,而且可以看到我們的改變。

早期踏入動物園前,大門兩側有大象浮雕,迎接民眾到來,為了讓”大象門”風華再現,特別請到老師傅費心調色,重新粉刷。

放眼望去,園內有許多大樹,建築設計還特別禮讓它們呢。

[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楊礎遠]
像我們一般樹木我們是繞道而行,讓古樹木都可以留著,我們是建築物避開樹木,而不是讓樹木移開,主要這是一個方式,然後第二個,我們會針對園區所有的樹木來個造冊,了解我們整個園區的樹木有哪些,會更豐富。

從動物、植物到古蹟,到頭來”動物再生計畫”還是要回歸到人的身上。動物園不僅是動物的歸宿,更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場域,要孩子在觀察動物的同時,能學習與大自然共存的精神。

[動物園 教育推廣員
趙于葳]
雖然新竹動物園的動物不多,但是因為跟動物很接近,所以可以長時間的去觀察這些動物的行為,那在教育方面的話,對小孩子或是親子來,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很多動物不同的行為,像是老虎,他們就常看到牠這樣跟大貓一樣在睡覺,所以對動物的觀察,其實會更加的拉長時間。

[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楊礎遠]
在動物權部分我們希望能夠讓民眾了解,我們透過志工,訓練志工,讓志工對,我們整個園區的歷史跟動物的常識有更加豐富,那希望透過志工來跟民眾溝通,希望能讓動物的權益能夠不斷的提升,能夠受到更多的保護跟照顧這樣子。

今年84歲的新竹動物園,承載了三代市民的兒時回憶,如今動物園已經完成“動物園再生計畫”,要以全新的樣貌和觀念,延續動物園的故事。

採訪/撰稿 涂至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