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霧峰的光復新村,近年吸引許多遊客專程到訪、拍照打卡,光復新村是戰後台灣第一個新市鎮,有台灣第一村的美譽,1950年代,為了防止戰爭時一次就將政府機構摧毀,因此將省政府南遷,先是選定霧峰坑口,這個具有天然屏障、交通便利條件的地方,建立光復新村,並且作為興建中興新村的先期實驗場域,不過凍省後,居民被迫搬遷,經文化人士和在地團體的搶救下,才把光復新村保留下來,近年因為台中市政府推出的摘星計畫,媒合年輕人進駐,原本荒廢的房舍,有了新主人進駐,也讓光復新村,又有了新生命。


 

[烘焙店 老闆
楊政傑(客籍 新加坡)]
你會回到了以前年代的那個感覺,比較舒適,離開了市區的節奏。

[乾燥花店 老闆
賴裕雯(客籍)]
有一種很自然而然的質樸的感覺,對,然後沒有太多的裝飾。

[咖啡甜點店 老闆
吳振勇]
這邊空氣非常好,夏天的時候那個都是芒果,有10幾棵,那芒果樹,環抱還抱不住。

紅磚圍牆,綠樹斜陽,耳邊還傳來悠揚的樂音。

當唱針進入那個溝槽的時候,震動推到喇叭聲音就出來了,數位是0101這樣的一個轉換,所以它的音質就差了非常多。

65歲的吳振勇,年輕時就愛聽歌,蒐集了上千張的黑膠唱片。

[咖啡甜點店 老闆
吳振勇]
七○年代那個時候,沒有卡拉OK,只有看電影跟聽音樂,那個時候就大量的聽,聽這些歌曲,主要是華語的,還有搖滾的居多,80%都是搖滾的。

這些黑膠唱片,吳振勇珍藏了40年,時代轉變,他也捨不得丟掉。

[咖啡甜點店 老闆
吳振勇]
你聽CD,它的聲音很尖銳,這種黑膠的聲音,尤其搭配真空管,真空管,那個聲音就是好像歌星站在你的面前唱歌,就是很真實、很溫暖。

這些唱片後來一直被擺在庫房,因為兒子開了這家店,才讓這些好聲音,又有機會重出江湖。

[咖啡甜點店 老闆
吳振勇]
有的還從外面經過,聽到蔡琴的聲音,他說,我不是被你的咖啡香,聞香而來,咖啡的香味吸引進來,是為了這麼好聽的黑膠唱片的聲音,而進到你的咖啡店來。

邊聽歌、邊喝咖啡,天氣冷可以來碗烤麻糬紅豆湯,天氣熱可以吃用復古刨冰機製作的刨冰,這樣的氛圍、空間,讓人很放鬆。

[咖啡甜點店 老闆
吳振勇]
他(兒子)是讀建築的,他對空間有概念,他又很喜歡日本的東西,他就要把它,營造成沖繩那種的小咖啡店的感覺,那個沖繩,沖繩就是懶洋洋的,用了很多很舊的東西。

3年前他們來到這間已經60年歷史的老房子,打造自己的夢想店舖,但也保留下原本的建築設計。

[咖啡甜點店 老闆
吳振勇]
這個磨石子那些全部是本來就有的,天花板那些,本來就有的,那些梁全部都是保留原來的就對了,包括紅門那些。

吳振勇說3年前剛來的時候,這裡沒什麼店家、客人又少,但現在,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光復新村在1956年興建,昔日是省政府教育廳、衛生處、和印刷廠員工的宿舍,為了防戰爭一次就把政府機關摧毀,因此將省府遷到中部,而當時選址有幾點考量,第一要在交通要道旁、第二不能用良田、第三要有天然屏障,霧峰的坑口,正好符合。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光復新村的北側其實有山、南側也有山,那南側,然後山跟山中間有一個小河流,叫乾溪,那可是它在,外面直接緊鄰著台三線。

光復新村是一個造鎮計畫,為了省政府的南遷,當時的工程團隊還去英國考察城市規畫。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那我們說英國這個城市規畫的哲學稱為花園城市,花園城市,那從這個西方學習了新市鎮的這種規畫的哲學跟技術回到台灣。

但其實最後目標是為了興建省政府中興新村,於是工程團隊將光復新村當成是實驗基地。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他們其實得要先做個實驗才知道說,這種西方移植的經驗能不能成功,所以在霧峰找了一塊土地,然後把整個新市鎮規畫的所有的技術,全部做了一遍。

光復新村面積只有中興新村的10分之1,實驗成功,於是就把光復新村的經驗,複製到中興新村。光復新村有台灣第一村的美譽,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價值,除了宿舍,還包括有學校、菜市場、公園等公共設施,還有台灣最早的汙水處理設備。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這邊有一個這個那個汙水,汙水下水道的人孔蓋,那光復新村有台灣第一套衛生下水道系統,那衛生下水道系統指的是雨、汙水分流,這樣的下水道設計。

台灣衛生下水道發展史就從這裡開始,在每棟房子的後方,還能看到一個突出的水泥結構體。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以前裡面放的是一個鐵製的鍋爐,鐵製的鍋爐,這個鍋爐就是在燒熱水使用,那可是那個年代沒有瓦斯,所以當時,當時燒,就是說燒熱水用的是木柴,那木柴就放在我們右手邊的這個,這個空間裡面。

這些設施都反映出,五○年代的光復新村,是一個先進的戰後城市環境。而大概過了15年,宿舍居住空間不足,於是在原本的中央廣場,蓋了三棟兩層樓的房舍。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二樓的正門跟一樓的正門,是不同方向,是完全不同方向的,那這樣的房屋設計,讓這個基地的,這棟房舍的六戶住家,都有自己獨立的院子,這是當時最巧妙的設計。

民國98年凍省,省府財產收歸國有,99年,光復新村居民因為政策被迫搬遷,人去樓空,經過文化人士和在地團體的搶救,才把光復新村給保存下來。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五○年代的這個台灣從一個動亂的時代,剛剛重新立穩腳跟,然後大家胼手胝足,開創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過去了,那留下了,這樣的重要的文化的歷史空間,那我們能夠有機會把這樣的歷史空間,保留下來,保留給未來,保留給子孫,我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榮幸,非常重要的事情。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將光復新村提報文化資產,民國101年,台中市文化局將之公告為「文化景觀」,登錄範圍共19公頃,包含宿舍群、小學、市場等等。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那這菜市場旁邊有一棵,經過,很多很多颱風仍然屹立不搖的苦楝樹,那這個苦楝樹非常的茁壯,然後它是光復新村的迎賓樹,那每年,以前在光復新村搬遷、然後環境非常蕭條、破敗的時候,每次回到這個地點,我們看到這棵樹,我們都認為光復新村還有希望。

極盛時期光復新村大約有340戶,921地震時,倒了約50戶,現在剩約290戶。大門深鎖、雜草叢生,搶救下來的房舍,無人居住,日漸頹圮,後來,台中市政府推出摘星青年計畫,媒合藝術、創作、餐飲等業者進駐,讓光復新村華麗轉身。

現烤可頌熱烘烘出爐,一身帥氣打扮的楊政傑,是新加坡的客家人,來台灣已經6年,原本在飯店工作,後來為了一圓夢想,決定創業。

[烘焙店 老闆
楊政傑(客籍 新加坡)]
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很舒適的感覺,那因為老舊的房子跟一個,鄰居的相處,都比較溫和,對,不像市區裡面都比較競爭,所以才會標這個計畫下來在這裡創業。

[烘焙店 老闆
楊政傑(客籍 新加坡)]
我會先把麵糰打起來,那把它打起來了之後,就讓它休息、發酵,發酵,然後冰鎮差不多快一天,才會拿油片出來摺在麵糰裡面,對,麵糰把它擀開,才會有那個可頌的形狀。

把麵糰擀成長方形、再切成三角形、一片一片捲起來後,再放上烤盤,送進烤箱,除了咖啡色的巧克力口味,還有綠色的抹茶口味、粉紅色的覆盆子口味,讓人看得口水直流。

[烘焙店 老闆
楊政傑(客籍 新加坡)]
因為在台灣比較少見到雙色的可頌的系列,那因為我們這個店名是雙色的意思,所以我們才會做,推出新加坡的鹹蛋黃口味,或者是斑蘭綠葉蛋糕,這都是特殊東南亞的口味。

熱水一倒,茶葉隨之舞動,不一會兒,茶香四溢。

[茶飲店 老闆
蔣人同]
我們家的茶是我跟我先生自己種的,那我們就是自然農法,不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們還讓它跟雜草一起共生,當茶苗穩定之後,我們就放任它,所以我們家的田已經超過三年半沒有澆過水。

[照片提供 蔣人同]
九年前從茶苗開始種,但會種茶只是興趣,並不是為了要做生意,放任式管理的結果,就是產量極低。

[茶飲店 老闆
蔣人同]
一般的茶苗種下去的話,慣行在處理的話,大概兩年就可以做第一次採收,那我們大概是等到三年半,我們第一次收成三分地,1000坪,只收7台斤。

既然一開始就沒有想要賣,產量少也就不需太在意,只是蔣人同離開上一個工作時,正好看到摘星計畫,就試著申請進駐。

[茶飲店 老闆
蔣人同]
那茶葉採收的時候,紅茶都很大,他說,嗯,怎麼堆滿我們家,正好,好,那就來試試看寫個案子(申請)吧。

就這樣,他們進駐到光復新村,和其他青年店家,一起打拚。

[茶飲店 老闆
蔣人同]
所以當你去跟這些人(店家)聊天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說,他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然後那個是吸引人的,那這個村子的氛圍,我覺得,跟我們自己喜歡老物件,其實是很相配的。

[乾燥花店 老闆
賴裕雯(客籍)]
然後其實有很多的大樹、綠蔭,對,然後還有巷弄之間的那個,家戶跟家戶之間那種很緊密的感覺,我覺得那是一種,就是你自然而然它們也不用去表現,可是你自然而然就可以感受到那個人情味的感覺。

簡單的幸福是賴裕雯追求的理念,不喜歡過多裝飾的她,就愛光復新村的自然不做作,也把店舖布置得浪漫有氣氛。

[乾燥花店 老闆
賴裕雯(客籍)]
我們的店比較多是用木材的裝飾,對,那木材再搭配乾燥花的話,它其實是很適合,然後又不破壞原來環境的一些產物。

三兩下就插好一盆花,許多素材都是自己蒐集來的。

[乾燥花店 老闆
賴裕雯(客籍)]
一開始做乾燥花的時候,就是想要結合自然的素材,對,所以一開始做的時候,我會到上山去爬山的時候,就開始撿,然後開始就是找一些種子、然後甚至是樹葉之類的。

配著自己做的、環保再利用的金色酒瓶,讓人看了心曠神怡。

[乾燥花店 老闆
賴裕雯(客籍)]
做作品的時候,其實我沒有想很多的規則或者是很複雜的東西,就是我去感覺說,怎樣排列我覺得那個是最舒服的感覺。

之前擺市集,現在有個據點,就像有個家。

[乾燥花店 老闆
賴裕雯(客籍)]
其實我一直想要創業,我會覺得說,創業的過程當中,真的就是在表現自己,不管是做什麼,然後你想的,你都會是,怎麼去一步一步的走,我覺得那個表現,表達自己對我來講很重要。

過去是省府宿舍,如今是大家的文化資產,光復新村重新活化後,也成為霧峰發展文化觀光的重要據點。

[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 祕書長
吳東明]
那我們認為光復新村的存在,跟光復新村的發展,其實它有能量,去帶動整個霧峰的區域發展,那我們也認為,這是光復新村對地方的重要的貢獻。

具有歷史文化厚度的光復新村,現在是年輕人的夢想舞台,在新時代,肩負新使命,用新的身分,繼續帶大家探索光陰的足跡,也延續光復新村的故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