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12公里的東豐綠色走廊,是全國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而成的自行車專用道,沿途風光旖旎。當然也要帶大家吃好吃的,在東勢這裡,有一種挺罕見的早餐叫做「灌蛋餅」,雖然不是客家菜,但許多東勢人都是吃他們的早餐長大的。還有產量居全國之冠的新社香菇,業者發揮巧思,變化出各式各樣的香菇料理和伴手禮,羅弘昇、黃訓湧帶大家去台中山城逛逛。<記者stand>
來台中山城地區,東豐綠色隧道是必來的,因為這12公里的自行車步道,是專門設計給腳踏車使用,不會有汽車、機車來搶道,可以說是非常安全。同時沿途的風景也很漂亮,更有濃濃的客家人文風情,值得去認識

有些路段上頭有綠蔭,有些路段兩旁有果樹,有些路段民宅就在旁邊,沿著大甲溪的東豐綠色隧道,就是這樣不單調。甚至有些路段還保有舊鐵道,供民眾在上頭行走,親近鐵道,也考驗自己的平衡感。

[台中市石岡區
前鄉長 劉宏基]
從豐原、石岡到東勢,它都可以連接這三個鄉鎮休閒的農業,可以連接,尤其我們石岡、東勢,都是客家人住的地方,可以連接我們的客家文化,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

山城地區現在這條,居民引以為傲的自行車步道,並不是一開始就設計成自行車專用,而是客貨兩用的鐵路,舊名東勢支線,縱貫鐵路三條支線之一,於1959年開始營運。

[台中市石岡區
前鄉長 劉宏基]
我們(山城地區)要爭取,台灣鐵路公司,可以來蓋一條,豐原到東勢的鐵路支線,大雪山(林場)也提出來申請。除了伐木要載以外,再者學生要上課,住東勢、住石岡的這些鄉親,客運沒那麼方便嘛,希望可以坐這條支線到豐原,轉縱貫線的火車或是坐巴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防的需要。所以後來,國防部同意之後,省政府就這樣下去開

大雪山林場的木材,從東勢運送到豐原。民眾也利用這條鐵路往返,直到1991年亮起熄燈號。

[台中市石岡區
前鄉長 劉宏基]
大家生活水準提高,我們台灣經濟起飛,家家戶戶都有轎車。(大雪山)也沒有在伐木了,國防部評估國防的需要也慢慢地減少,所以鐵路局他評估,入不敷出,就這樣停駛

當天的最後一班列車,居民還為東勢支線舉行畢業典禮,車廂擠得水洩不通。只是閒置的鐵道和周邊空間,該如何利用曾經引發一些討論。

[台中市石岡區
前鄉長 劉宏基]
有人說, 我們再來開一條,第二條的豐勢路讓車子行駛,更多的鄉親認為說,我們應該來發展這個觀光,把我們的特色拿出來。(公部門)兩案我們都把它考量下去,火車走的鐵路,中間來設兩米半的道路,來蓋自行車道,旁邊還有的空地,我們就來蓋鄉村區間的聯外道路。

2000年時,東勢支線以東豐綠色隧道的面貌,迎接遊客。在這裡可以親近大自然,體驗客家庄的人情味,更有山城故事等著去發掘

<記者stand>
騎腳踏車如果騎累了,可以來東勢的市區,找在地的好滋味,尤其我現在要介紹的,他賣的東西很特別,在台灣可以說是很罕見

這是一家開了將近半世紀的燒餅店。特殊的香氣,令人口水直流,招牌口味就是這個,「灌蛋餅」。先看看斷面秀,沒有一般燒餅夾蛋的「各自為政」,而是燒餅和蛋汁充分巧妙結合,這樣厚實的賣相,是祖家的安徽家鄉味。

[東勢燒餅業者
祖耀光]
清朝慈禧太后的時候,有一次正好到安徽那邊他們說是出巡,然後有一個小鋪,那時候整條巷子,整個村庄就只有那個小鋪而已,就做這灌蛋餅,慈禧吃了以後就(稱讚)那個口感,因為你那個蛋汁跟麵,在你上鍋跟出鍋的時候都融為一體。

「老佛爺」都盛讚的小吃,祖家第二代 祖耀光,要為各位客官示範示範

擀好的麵皮,得先在桌上拍打。

<甩的主要目的是說,把那個麵粉有沒有,它那個層次,我們在擀的時候那層次不是很均勻,那蛋汁進入那層次,因為擀的層次不均勻蛋汁會進不去。>

仔細看,還要在麵皮上面,抹上一層獨家的調味料。

<把那個蛋的味道,蛋腥味全部撥掉,要不然灌蛋,蛋熱的時候OK,冷的時候那蛋腥味會跑出來。>

擀得圓圓的麵皮,先放在鍋上煎,刻意做成外厚內薄,是灌蛋前的重要步驟

<邊厚的話,因為這餅在翻面翻到第三遍的時候,它蒸氣會膨脹,(周圍)餅薄的話,你一膨脹,你筷子一戳洞的話有沒有,旁邊開始漏蛋(汁),就是主要是中間,跟水餃皮相反,水餃皮是中間厚旁邊薄。>

麵皮煎至三四分熟,精采的要上場了。將麵皮中間戳一個小洞,同時把裡頭的層次,都小心翼翼地撥開,這時候蛋汁緩緩地倒進去。過程中,還要徒手調整方向,好讓蛋汁充分灌滿燒餅。

<燙是一定會燙啦,就忍耐,因為習慣了,職業病了。因為你說用叉子、夾子那個灌的話,會覺得不均勻啦,還是用手的觸感比較適合。>

稍微定型之後,便要移至下頭的烤箱。而這個烤箱造型特殊,和上面的平底鍋融為一體,這可是祖家的傳家寶。

<(父親)他們那年代沒有什麼烤箱之類的,那時候還沒有那麼發達,那想說,之前是用50加侖的加油桶做,他就說在,因為這上鍋爐蓋就已經有30公斤了,那你搬第一鍋的時候30,可是當你搬到第三鍋、第四鍋的時候,可能就是雙倍好幾倍了那個時間差很多,手也受不了,有一次我父親就說,在拉窗戶窗簾,那時候看到軌道效應,他就用軌道的方式改良,一直改良,改到現在這種方式。>

烤好的灌蛋餅出爐,香氣四溢,紮實的外表,裡頭是蛋,更有傳承的精神和堅持。

[東勢燒餅業者
祖耀光]
這東西有它的美,它的口感跟機械的完全兩極化,我想我也喜歡玩麵,那我就好吧就下來做,我想說既然走進來了,那就沒有回頭路,好好做下去,好好做,不能說中間有什麼落差這樣子。

安徽的家鄉味,在東勢的小巷子飄香近50年,也早已成為在地特色小吃,因為在東勢這個山城,往往不是客家菜出名,而是融合外省口味的小吃,就像市區林立的水餃店一樣

[顧客]
我就常常來這裡吃,它的味道比較合。

[顧客]
這一間是在地人才知道,然後因為我有一些客人是在地的人,所以他介紹我來這邊吃

[顧客]
它比較鮮嫩多汁,然後(內餡的)蝦子是一整隻的,感覺上吃起來的口感很好。

[顧客]
他水餃也真的是,肉、它的餡都滿紮實的

兩條100多公尺十字路上,就有10家水餃店,各自都有支持的粉絲。只是令人好奇的是,客家庄出名的不是客家菜,卻是北方麵食,想必有它的歷史脈絡可循。

[文史工作者
徐登志]
(民國)38年,外省人來到(東勢)以後,當時除了阿兵哥,很多跟著撤退外省來的家眷、家屬這些,他們很多北方人,習慣吃麵食。來到東勢落腳的(外省人)小孩子很多,錢用完了要生活不簡單啊。再者(民國45年)橫貫公路開發的時候,又很多外省人來,榮民啊,榮民也是吃麵粉的也有,吃米的也有,所以東勢的水餃,就有人做出來賣

<我們有紅豆、奶油,花生、高麗菜,蘿蔔絲跟芋頭。>

水餃店附近,還有這家紅豆餅攤,滿足鹹甜的均衡菜單。中午過後,老闆的手幾乎沒停過。攤子一開就是快半世紀,靠的就是皮薄料多滋味好。

<紅豆三個,奶油兩個,芋頭一個好不好,不好意思。>

[東勢紅豆餅業者
羅欽]
我們的料實在,便宜又紮實,皮脆不會軟,外面的會鬆鬆,我們的會脆脆,紮實、紮實這樣子。

看客人幾乎沒有間斷,就可以知道受歡迎程度,這個攤子也已經傳到第二代,繼續滿足顧客的胃。

[東勢紅豆餅業者
羅欽]
老主顧會問啊,收掉可惜,做40多年了,口味客人吃了對味。

或許可以換個方式說,這攤紅豆餅,是東勢人習慣的下午茶,是在地的好味道,更是遊子一解鄉愁的小吃

<記者stand>
來到新社,可以看到很多這樣黑色的建築物,其實這是香菇寮,沒說您可能不知道,新社每年所生產的香菇,占全國60%以上,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香菇之鄉

[台中市新社區農會
總幹事 羅文正]
新社的香菇面積差不多有250公頃,(年產量)差不多三千公噸。因為新社區算是台階地,河階地地形,日夜溫差很大,很適合香菇的生長,它一點濕度,所以我們新社區的環境,是最好來生產香菇的地方,所以品質跟產量才會那麼好

好環境也要有好技術才行,新社的香菇都是用太空包生產,別小看這小小的太空包,新社每年20億的產值就靠它。

[台中市新社區農會
總幹事 羅文正]
太空包差不多四個月就可以生產了,它是用相思木的木屑,下去接香菇的菌種所生產的香菇,所以差不多四個月可以收成,一個太空包可以收成差不多五至六次,所以產量會比較高。

在稍微昏暗的空間裡,空氣中有淡淡的香菇味,有些香菇寮,也提供民眾DIY採香菇。

[新社香菇業者
侯文亮]
到香菇園裡面,進來的時候看到的香菇有大大小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挑大的採就好了,這很簡單,就說找大朵的採就好了因為菇跟青菜不一樣,不用擔心說太老、太嫩熟不熟的問題,它大小都一樣。大拇指跟食指抓住這個柄,不要用拔的啦,不要往上拉,輕輕往旁邊一扳,扳下來就好了

來到新社還有香菇創意料理,也是不容錯過。業者發揮巧思,把香菇變化成20多道美味。像是這道用豬肉片捲金針菇,蒸過後淋上醬汁,有創意又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

[新社香菇餐廳業者
郭倩妘]
現在的菜一般都是用炒、用炸,所以現在的人都比較注重養生,這道菜是比較清淡。

還有這道香菇和芋頭的結合,佐以鮮奶與椰奶,堪稱店家的小品協奏曲。

[新社香菇餐廳業者
郭倩妘]
像這個芋頭是在地新社的芋頭,因為菇所以我們就想到,把菇把芋頭做結合。我們有試做給客人吃,客人很喜歡這道菜,我們就把它放在我們的菜單裡頭。

另外這道香菇、蝦仁和蘆筍,用XO醬做主旋律,鮮味可謂百分百。

[新社香菇餐廳業者
郭倩妘]
蝦子它本身就有鮮味,像我們這道菜,裡面都沒有放任何的味素。

香菇還可以做成各式的餅乾和零食,自用送禮兩相宜。

[新社香菇餐廳業者
郭倩妘]
很多人對菇都有很刻板的印象,他認為菇只能煮很簡單的料理而已,我們現在要顛覆客人的想法,我們把菇做成伴手禮,像做餅乾啊、做肉乾,因為大部分的人吃肉吃太多了,我們把菇的菇頭做肉乾,讓客人吃得很健康

在新社,有了不起的香菇產業,和香菇創意料理。在東勢,有結合外省口味的在地美食。在石岡,有悠閒的自行車步道,台中山城就是這樣值得一來再來,因為它要給遊客的,不只是吃喝玩樂,更有當地的歷史、小故事和人文風情,這種兼具內涵的深度旅遊。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