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指標性的客家庄,「六堆」是唯一不照行政區域劃分,至今仍廣泛使用的老地名。十七世紀末,客家先民入墾屏東平原,如今六堆地區,已經成為台灣客家聚落和生活圈,老牌的代名詞之一。而長久以來,當地也發展出頗具在地特色的文化,哪怕是簡單的小吃,生長在農田間的野草,或是討吉利的客家燈籠,都包含了有趣的故事。剁豬腳聲夾雜著客人購買聲,萬巒豬腳名聞遐邇,更是六堆地區具代表性的美食,所以即使不是假日,豬腳街依然人聲鼎沸。

要認識一個地方,其實從在地小吃也是不錯的方式。眼前這些蒸好的米食,在熱氣的襯托下更顯它的美味。客家人吃各式各樣的「粄」,不過這叫什麼粄,先賣個關子。

番薯刨絲後蒸熟,再加入太白粉 地瓜粉還有糖,接下來就是壓揉。

<很早的時候,小孩子沒什麼東西吃。變化一下來吃,這樣小孩子比較不會餓到。>

早期六堆地區居民日常所吃的米食,為了講求方便造型也就簡單,有人開玩笑說,像公狗的「那個」,因此有個相當特別的名字。

[萬巒鄉民
李秀容]
以前的人做出來就像這樣的形狀,人家就說是狗燐粄,很不好聽,以前的人沒什麼東西吃,番薯吃膩了,就變化成狗燐粄給小孩吃啊,(現在你們平時還有在吃嗎),平時比較沒有了,(為什麼比較少了),因為(現在)很多東西都吃得到。

或許是吃番薯苦悶的日子過久了,六堆人發揮巧思變化料理,還取個有趣的名字。藉由這樣簡單的常民食物,也讓人看到六堆客家鄉親,知足常樂又幽默的性格。

六堆的先民善於利用環境資源。像現在看到的煎蛋,就是在蛋汁裡,加入了大風草嫩葉及橄欖油打成的大風草醬。

<這樣子就好了,要打到像那麼綠,那麼綠的顏色,像葉綠素的顏色,像打木瓜牛奶的程度,像可以喝的樣子,這麼漂亮的顏色,這樣就可以做醬了。>

大風草醬不僅可以用來煎蛋,加到麵糊裡,就能料理出香噴噴的鬆餅。大風草入菜做料理,(在六堆地區)是這幾年的事,早期這是當地婦女坐月子的聖品。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以前的婦人認為說,坐月子做不好的時候會有一個毛病叫月內風。(大風草能)卻骨寒,一般的藥很難對付它(月內風)。

[萬巒鄉民
李文貞]
洗過大風草的身體,身體會覺得很有元氣,這是最好的現象。

好用的大風草,中 北部的人,可能比較沒聽過,因為這是南部,尤其是六堆地區,比較能夠生長的植物。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種大風草的地方有三種,第一個它要向陽,又要排水佳,一般的山區沒那麼好種,我們這邊的地點也多,所以當地人家裡面,多多少少會插大風草來用。

桌上的鷄湯 果凍 茶飲等等,都是大風草所變化出的料理,也把大風草從單純的藥材,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內埔市區裡,店家門口高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超過七十年歷史的燈籠店裡,老闆用紅色的墨水寫著吉祥話。

[內埔鄉燈籠業者
徐玉騰]
娶媳婦就要用到這個燈籠,新居落成也要用到這個燈籠,我們六堆客家人很注重男丁,因為娶媳婦就希望傳後代。

原來客家燈籠是取「燈」這個音,希望家中可以添丁。特別的是家中掛燈籠的風俗,據說在六堆客家聚落仍然非常盛行。

[內埔鄉燈籠業者
徐玉騰]
這是我們客家的一種特色,你在福佬庄看不到這樣的,這種燈籠,要在我們這裡才看得到,中部 北部客家人,都沒有用到這樣的燈籠啊。

店家門口這條廣濟路,是內埔最熱鬧的一帶,幾百公尺的路上,幾乎什麼都買得到,來到這 很難空手而回,早期還曾被老一輩的人戲稱這邊為「剝皮街」。

[內埔鄉民
張俊忠]
(民眾)錢拿出來買很多東西,如果買不夠,這邊附近甚至還有銀行 郵局,都在這邊所以很方便,以前的人多說這裡是剝皮街,但是相對地對來買東西的人來說,都是很方便的事情。

要聽在地老故事,走進老街肯定會有收穫。像這種打鐵聲,現在幾乎要消失。61歲的邱兆華,傳承祖父留下來的技藝,讓家中的傳統產業得以延續上百年。不過隨著時代進步,打鐵店的繁華只能留在過去。

[打鐵老師傅
邱兆華]
以前都做到晚上,晚上加班,做到兩三點又要爬起來,要趕給人家,以前農夫都這樣,七早八早他要工作,農具壞了就拿來修

現在邱兆華,偶而做做客人訂製的農具。雖然堅信手工的最好用,但大環境的改變,不免也讓他有些許的惆悵。

[打鐵老師傅
邱兆華]
沒有人要接下去,現在誰要來學這種的,對不對,大部分工廠,市面上哪有這種(手工的),大賣場到處都是然後又便宜。

<記者stand>
看到這個,相信很多鄉親都會想起小時候,那種抽糖果的期待感跟樂趣,不過因為現在社會進步,吃的東西比較豐富也比較多元,所以現在要看到這種抽糖果的店,已經越來越少,不過在內埔老街還可以找到,那麼有古早味的店。

[抽糖果業者
呂細妹]
(當初)沒人要賣了,想說閒著就加減賣,老了不能工作了,就賣這樣的東西。

80歲的老板娘呂細妹,維持這古早風25年。幾盒抽糖果的食品,幾個裝著糖果的透明桶,生意好壞不是重點,老人家打發打發時間,也讓遊客回味童年。

要尋找在地特色,必定不能錯過傳統市場。像這個在麵糊裡,加入九層塔 韭菜 豆芽菜,上頭舖了三隻蝦子,最後下油鍋炸,這就是讓內埔在地人,百吃不厭的美食,蝦公粄。

[內埔鄉親
熊勝瑩]
蝦子真材實料,裡面放蔥 韭菜 豆芽菜,又有菜,等於說綜合起來就對了,很香 炸好香香的。

[內埔蝦公粄業者
劉辰雄]
以前我媽媽那時代,就有在蒸粄,我去市場那的河邊抓蝦子,抓回來的時候,我媽媽看到這樣子,就放在粄上面,又圓圓的這樣子,放進去後(我媽媽)就發現,放菜進去用煎的,才開始做成這樣子。

這種充分利用在地食材,再加以變化的「六堆限定」美食,還有花生豆腐。

花生、在來米分別磨成漿後,放入大鍋熬煮,雖然有機器攪拌,不過這個時候,老闆也不能閒著。

<現在在煮,上面的溫度沒有那麼高,所以說%我們要讓它密度高一點,就要去攪拌它,讓它均勻受熱,這樣每個地方才煮得到。>

煮好之後的漿放在模子裡,等待冷卻定型後,就可以倒出切成小塊,這就是著名同時又富有在地味道,超過一甲子歷史的花生豆腐。

[內埔花生豆腐業者
鍾郁豐]
我奶奶賣花生,有時候下雨天會比較滯銷,滯銷就賣不出去,賣不出去以前的人就說,賣不出去就不知道怎麼辦%就生意不好,她就拿來跟米加花生一起去研磨,研磨出來我們就用一般的豆腐板,把它放在裡面讓它凝固,看起來就像一塊豆腐這樣。

品嚐花生豆腐最簡單美味的方式,就是放上蒜末和醬油,當成涼拌菜。想要有些變化,也可以把花生豆腐沾上一層花生粉,用春捲皮包好之後油炸也不錯。

內埔還有一家麵店,裡頭充滿驚奇。舊式的奶粉罐,碗筷,公車站牌,需要上發條的時鐘,老式轉盤電話機,懷舊的國小課桌椅,電影海報,黑白電視機。還有黑膠唱盤。這些都是店家要給用餐的客人,額外的服務。

[內埔麵店業者
林婉玲]
舊的東西越來越少,很難再找到,所以我們就把以前奶奶的嫁妝,很多舊的東西留下來,留下來以後。藉這樣舊的東西,可以解釋給(客人)他們聽。

六堆或許不是赫赫有名的觀光區,但也就因為如此,只要你細心體會,不但能看到在地特有的生活方式,還有許多「景點」欠缺的人文景色。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一般來到鄉下,絕大部分的人就是說,花一點錢,就買到很多東西都有,但是有幾個情形是買不到的,比如說鄉下人最熱情的人情。來到鄉下腳步放慢,慢慢地走,就可以看到我們很多的產業,比如說%我們過去很多的老街,繁榮的過程,甚至到現在沒落的過程。

不同的方式旅遊,或許可以有不一樣的想像,下次有空到六堆做客,深入認識更多的在地風情和故事,說不定,許久未有的「流連忘返」感覺,又會再一次湧上心頭。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