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社會住宅受到不少關注與討論。住,是人的基本權利,但隨著房子不只是滿足基本需求,還成了商品,使得由於經濟、身心等因素在社會上居於弱勢者,買不起房子,因此有了社會住宅的出現,也就是政府興建或補助民間興建,只租不賣,以低於市場的租金租給特殊對象。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統計,至今年四月止,台灣社會住宅存量共計7312戶,占全國住宅總量約0.08%,比例自然是相當低的。2012年底,伊甸基金會在台南市大林新城國宅買下一棟老舊國宅,改建為社會住宅,出租給弱勢族群,其中三分之一房舍改建為通用設計住宅,方便輪椅族自由移動。這是目前台灣唯一由民間興辦,沒有登記為社會住宅的社會住宅,因為政府政策、法令都沒到位,民間做起來綁手綁腳,沒人想跟進。一起來看看那裡的現況以及遇到的困難。
從復康巴士下車,大林雙福園區住戶沈淑雅準備回家,無障礙通道讓坐輪椅的她暢行無阻,搭電梯到四樓住家,家裡大門採拉門設計,原本的門檻也打平,方便輪椅族使用。

其實對於輪椅族的身障者,門很重要,所以一開始我們就用拉門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很方便的去做一個開或關。

[大林雙福園區住戶
沈淑雅]
因為輪椅就是沒有辦法跨那個門檻,那那個門檻,對輪椅是一個很大的殺傷力跟阻礙,那我如果住在一般的住宅,通常就是都會有門檻,那三、四公分,就對輪椅來講,就是一個很高的一個高度了,更何況可能就有十幾公分的,上廁所啦、什麼,在原來舊的住宅裡面,幾乎都是這樣子的。

51歲的沈淑雅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後來因乳癌開刀,雙手無力再拄拐杖而成為輪椅族。

[大林雙福園區住戶
沈淑雅]
當我坐上輪椅,其實事實上,我不知道我要怎麼生活,因為所有的環境都是無法通行的,對,都沒有辦法動,包括在家裡你也沒有辦法動,因為,家裡都是障礙,就是(如果)沒有人在家,我如果我想要拿冰箱裡面的東西,我也拿不到吔。

但住在通用設計住宅裡,沈淑雅可以隨心所欲在廚房料理食物。

[大林雙福園區住戶
沈淑雅]
我自己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面煮,煮東西、生活,反正就像你們一般生活的樣子,那我都可以自己自由,對,那對我們,對我來說是非常非常大的享受喔,因為你知道,沒有辦法照顧自己是有多麼憋氣。

位於台南市的大林雙福園區是台灣首座由民間興辦的社會住宅,2012年底台南市政府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以專案方式,讓伊甸基金會以法人身分買下大林新城國宅其中一棟樓,規畫36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提供給65歲以上老人、身心障礙與經濟弱勢者。

[伊甸社福基金會台南區 區長
張盟宜]
其實伊甸一直比較期待的是,由政府來做這樣子的一個事情,那伊甸可以來協助,甚至是做委託管理,但是講到最後,其實台灣都是只聞樓梯響,甚至住宅法也都出來,也都還沒有動作。那正好有一個機會,台南市政府就說,欸,那這邊正好有空屋,有一整棟,伊甸有沒有考慮要,要來接辦這樣的事情。那台南這一,當時市政府是用一般國宅的價錢,賣給伊甸,那所以我們買了,包括貸款這樣,整個加起來大概九千萬左右,然後另外我們又花了兩千多萬,去做修繕的一個動作,所以總價起來應該大概1.2億。

其中三分之一修繕成通用設計住宅,打造成無障礙、安心的居住空間,提供給身心障礙家庭和高齡長者家庭,沈淑雅就是第一批入住大林雙福園區的住戶==ns==

走道,是有打寬的,就是有變寬,比一般的走道還要寬一點,我們輪椅可以比較自由可以轉,轉圜,我不用一直倒退、進入,倒退、進入這樣。

就連房間的門,都十分貼近輪椅族的使用需求。

[大林雙福園區住戶
沈淑雅]
通常如果是一般的門是不是只有一面,那譬如說我現在,我大概只能拉這麼遠,但是是我會關不到門,對,我可能就還要再出來,再慢慢慢慢才能關得上門,那這樣子的門對我們來說就是方便的,我可以推可以拉,那我就不會拉不到。

浴廁空間是更一般住宅的兩倍以上==ns==

洗臉台降低、然後鏡子降低,就方便我們的高度,因為我現在只有一百公分高==ns==所以其實我也可以轉彎,這對,這對一般的住宅來說,是沒有的,一般住宅浴室不可能打這麼大。

伊甸基金會以附近行情價的八折,每個月大約七千多到八千四百元租給弱勢家庭,由於目的在於協助弱勢家庭生活重建,因此除了高齡長者家庭外,最長只能住四到六年。

[伊甸社福基金會台南區 區長
張盟宜]
假設他可以收到政府的租屋津貼,可以補助四千元,那相對他自己,
其實只要付出大概四千多元就可以了。因為伊甸是界定是在中繼的一個概念,那如果他住得很舒服,然後就覺得說,我自己努力之後就住不到這個房子了,那就不努力,這也不是我們原來的期待。

大林新城國宅是眷村改建,有一千六百多戶住家、三百多戶商家,一開始伊甸的社會住宅要進駐,也曾遭受部分居民排斥,伊甸基金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是特別的好鄰居。

每天早上九點到十一點,社區長者都能到這裡量血壓,這是伊甸為社區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

[伊甸社福基金會 社工員
侯詩媛]
那我們就是會幫他們做簡單的,健康管理的部分,就是譬如說量血壓跟量額溫的部分,對,那我們就是早上都會在這邊有一個據點,可以讓他們就是,出來散步運動完就直接過來幫他們做(測)量,我們會幫他們做紀錄。

由於社區居民銀髮族不少,這項服務一推出就大受歡迎。

[大林新城國宅住戶
陳光南]
現在我們這個社區啊,老人比較多,就是說如果可以的話,每天做這個事情對健康上有絕對的幫助,我們認為很好,他們現在,像我現在幾乎是天天來==ns==

[照片提供 伊甸社福基金會]
基金會的敦親睦鄰工作不僅於此,還常常開辦社區課程與活動,讓社區居民和社會住宅住戶有良好互動。

[伊甸社福基金會 社工員
林維理]
他們都年紀大一點的榮民,那他們年紀稍大,那我們就透過電子琴的課程,按摩經絡的課程,那其實邀請他們進來,也認識我們伊甸這個基金會,那也認識我們,目前為什麼要在這邊做這個。

[大林新城國宅管委會 主委
王安國]
因為伊甸進駐我們社區,大家都還滿配合的啦,因為他們有時候經常也在我們社區辦活動,那我們老人家也參加他們的活動嘛,那我們社區里長這邊辦活動,他們也,大家都互相共襄盛舉,大家相處得還,還滿愉快的啦。

[大林新城國宅住戶
王素華]
他們進來還滿方便的,有的還可以, 量血壓幹什麼的到他們那裡,有時候那個行動不方便的,還可以坐那個車(復康巴士)呀,(當初)有的人會說他們,好像怕會不衛生啊,因為都是有些不方便的人,現在還滿好的,現在看起來滿乾淨的。

大林雙福園區,提供弱勢家庭一個遮風避雨的家,伊甸基金會納入社會支持與社福服務等軟體的概念,打造生活安全網絡==ns==

這裡是生活重建課教室,協助中途致殘的肢體損傷者找回生活自理的能力。

[伊甸生活重建課程 學員
邱清國]
我體重比較重,要爬,爬不起來,現在,現在有辦法,有辦法翻身了。

[伊甸社福基金會 社工員
蔡伊淳]
可能因為車禍啊,或是疾病,導致他肢體損傷,那可能損傷之後身體的一些生活自理的功能、體能,都相對可能會失去這樣子,那透過體能的訓練,那先把肌肉的一些肌力先提升,最後也會開始加強一些生活的、技能的一個培養這樣子==ns==

一步一步緩緩跨上階梯,這看來再平凡不過的動作,卻能協助傷者找回雙腳的反應力與肌力。

[物理治療師
梁培貞]
腦傷腳比較不平衡,就它有爬樓梯的協助啊,或是跑步機的協助,就是讓他們下肢的反應跟肌力都變好一點,那這樣他們出去平衡感也好一點,跌倒率會比較低一點點。

許婉婷脊椎病變後得靠輪椅行動,她曾經也是生活重建課的學員,現在是伊甸基金會的社工員,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

[伊甸社福基金會 社工員
許婉婷]
對我來說很有幫助的是那種,日常生活技巧的訓練,因為它包括就是說,譬如說我怎樣子移位,然後我怎樣去使用機車、怎樣去使用汽車,因為這對我們來說就是,其實我們受傷以後,我們所使用的行動方式跟一般人不一樣了,所以這個都是我們必須重新去學習的部分。

這樣的社會住宅,將住宅硬體、社福支援系統整合,落實弱勢者的居住正義,然而看來完美的背後,卻藏著法令配套不完善的缺失,使得民間社福團體興辦社會住宅之路走得坎坷,在今年年初,國宅條例未廢止前,大林雙福園區因為屬於國宅,入住的弱勢戶因而喪失請領租屋津貼資格,這些不足款項只能由伊甸代募補足。

[伊甸社福基金會台南區 區長
張盟宜]
倡議的這個階段,其實是,伊甸就自己認了,我們就整個吃下來,因為我們覺得說,不能讓住戶因為住到裡面,他的權益反而受損,國宅法後來有廢除,那廢除之後,因為又有一個時間差,所以市政府就有答應說,在今年這個階段,因為營建署還是不願意補助嘛,因為當初已經超過申請時間,所以今年的這個租屋津貼,就由市政府,整個自己用自籌的經費來支出,就不再讓伊甸來支付這樣子。

明年的租屋補貼申請在即,營建署卻下修申請標準,加上台南市租屋補貼從四千元調降到三千兩百元,讓住戶擔憂連連。

[伊甸社福基金會台南區 區長
張盟宜]
今年就整個條件變得比較嚴苛,對家戶來講,他每年的總收入不可以超過四十九萬,然後每個人的總收入平均不可以超過一萬六千多元,那這個其實是相當不合理的一個要求,照這樣,雖然整個總(預算),感覺可以補助多一點的戶數,可是實際上他們知道,可以達到這個門檻的家庭大概不多。

[台南市都發局都更科 科長
楊佳明]
那民眾大概都有疑慮說,這樣子調降百分位點,會不會造成他們的權益受損,那我們參酌去年的申請的一個狀態,這個申請受理的家戶,大部分都是以二十百分位點為主,所以今年標準雖然降低了,仍然不會影響到民眾的權益。

住戶租金補貼問題之外,大林雙福園區社會住宅,於法並未擁有社會住宅身分,因為《住宅法》鼓勵民間興辦社會住宅的相關法令中,對於土地無償使用、低利貸款、協助修繕、政府擔保等配套付之闕如,以致於伊甸遲遲不願去登記為社會住宅。

[伊甸社福基金會台南區 區長
張盟宜]
我必須說,其實台灣每次在政策的時候,沒有做一個比較完整的配套,包括像我們現在在營運上,遇到的困難是,雖然你說獎勵民間興辦社會住宅,可是好啦,我們並沒有得到任何的獎勵,這個是很事實的問題,那當初我們在修繕要做無障礙空間,他也說,你們是國宅,所以不可以申請任何補助,這個也都沒有了,欸,我們接納了這麼多弱勢,老實講,你看連他租屋津貼都被取消掉了,那你怎麼說要獎勵民間(辦社會住宅)嘛,那甚至因為做了這個工作,所以我們會開始會有,更多的稅需要繳納,政府其實都在這些都並沒有說,因為你要獎勵民間做這件事,它需要做一些減免的動作,也通通沒有。

[伊甸社福基金會 社工員
林維理]
所以其實這也是我們會希望說,政府在開辦這樣的社會住宅的服務的時候,應該要有更具體,或是說,更有規畫去作執行,而不是說,單單由民間的力量,其實力量也有限啦,所以這個部分我們會希望說,政府也可以對我們有大一點的支持這樣子==ns==

大林雙福園區化身為弱勢者的避風港,然而在政府協助不足、法令配套缺失之下,沒有人敢跟進興辦,至今仍是唯一一處,民間興辦「不是社會住宅的社會住宅」,政府要實現弱勢者的居住正義,誠意明顯不足。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