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權、顏淑娟夫婦在航空公司上班,兩人十多年前,在公司回收同事的舊物品,成立二手貨流通的平台,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在台北市各大跳蚤市場擺攤,現在還有了店面。十多年來的他們盈餘已近千萬,但全數捐給弱勢團體。<淑娟來,幫忙搬一下。>

每逢假日,徐正權、顏淑娟兩夫婦的「上班」地點,就會換到中山北路巷子裡的,這間二手商品小舖。

<這下面都不是嗎,我打開給妳看,好像掉到後面去。>

開店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整理存貨。

<這冬天的我就先把它收在這裡,對 對 收成一袋,可是這一件可能不能要了,對啊,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它原來是這個樣子嗎,洗的時候褪色了這件不要了。>
<這就需要很多的時間,因為像這樣的衣服送給我們,有夏天的、有冬天的,有男女老少的,種類很多,一定要把它分開來。>

徐正權夫婦,平日在航空公司上班,15年前,因為看到同事們,將許多還堪用的舊物品丟棄,覺得可惜,他們就想,乾脆回收這些東西,在公司裡成立二手物品流通的平台。幾年之後,攤位越來越大,還移到戶外。曾經有十年的時間,夫妻倆像是吉普賽人,到台北市各大跳蚤市場做生意。

[二手店舖老闆
徐正權]
沒辦法把(所有)的東西拿出來賣,因為東西在公司,大家沒有辦法去航空公司,航空公司是一個禁區,後來我們就想說,說不定做了比較有經驗以後,我們就到外面來開。

和一般的二手貨店家不一樣,徐正權的經營模式,只有「賣」沒有「買」,也就是說,他們所販賣的商品,全數都是親戚朋友送的。

[二手店舖老闆
徐正權]
全部都是大家沒有用到的東西,丟掉又可惜,就送給我們,我們就把它整理就放在這邊,希望呢有,我們有個想法就是說,舊愛變新歡,別人買到他也很高興,價錢又比較便宜。

這樣的環保和惜福觀念,非常難能可貴,因此在擺攤的時候,也有客人,會用實際的行動支持他們。

[二手店舖老闆
徐正權]
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她來看我們的東西,她說,你等一下,我去拿我的東西給你,她(從)家裡又拿兩綑東西送來說這兩綑給你,她又買一些東西回去,遇到這樣七十多歲的老婆婆,也有這樣惜福的觀念,我們也很感動。

這樣的無本生意,只賺不賠,因此十多年來,盈餘算一算已近千萬,但扣除基本開銷之外,這些收入全數捐給了慈善單位。

[二手店舖老闆
徐正權]
像比較大的單位我們就沒有幫助他們,我就想說,找比較小的單位,大家比較沒有聽過的單位,所以這兩年是找比較鄉下的單位來捐助。

<這也是一個朋友他送給我們來義賣,全新沒穿過的,我相信應該會有對跳舞有興趣的人,可以來找一下,>

徐正權夫婦默默行善,一路走來,獲得不少人的認同和支持,也由於貨品越來越多,半年前,他們決定租下一間店面。

[二手店舖老闆娘
顏淑娟]
很多那些老先生、老太太都會問說,明天來不來啊,下禮拜來不來,那他們是很希望說,有個地點、定點他們可以來尋寶,那我們這樣吉普賽式的也搬了十幾年了。想要什麼,你就隨時可以來我們這邊尋寶,然後我們也不用再搬來搬去因為有很多好東西,經過一搬以後都會折損,都會破啦、壞啦。

有了店面,上架的商品就可以更多元。舉凡各種日常生活用品都找得到。甚至航空公司的紀念品也有販賣。

[二手店舖老闆娘
顏淑娟]
現在二手(商品店)到處都有對不對,那這個東西就是只有我們有,那別人沒有,那也有人會衝著說,我們是航空公司愛心跳蚤隊,然後他們會來尋找航空公司的東西,想要來(找),有些航空公司迷啊,他們要收集什麼撲克牌或是什麼。

就算不是為了自己賺錢,也要建立特色,因此,除了要營造出尋寶的感覺,價格也要平易近人。

[二手店舖老闆娘
顏淑娟]
我們以,通常市價的一半以下,不會以上,就是說,假設一百塊我們一定是標五十塊以下,不會標五十塊以上這樣子。(或是)這個我們量很大,我們價錢就會很便宜很便宜,因為我們希望趕快促銷。

只希望物盡其用做環保,進而兼做公益,這樣的理念,一直讓兩夫妻多年來願意犧牲假日生活埋首其中。

[二手店舖老闆娘
顏淑娟]
其實我把這些跳蚤的東西都當作小孩,因為我本身沒有生小孩,那我很希望說,這些東西都能妥善地到別人的手中,而且(希望)別人很愛惜,不是說今天很多人就是說,他買了這個回去他不用。常常客人買了太多我就說你會不會買太多了,我常常會勸客人不要亂買,因為有些人是只有一個購買慾而已。

高薪的上班族,卻經常和破舊的物品為伍,常有人笑他們是「愚夫愚婦」。但徐正權認為,台灣社會缺少的,就是公益的觀念。只有堅持下去,小愛才得以擴充為大愛。

[二手店舖老闆
徐正權]
不僅只有我們兩個在做啦,將來有更多的人,會有自己的房子或是有這樣的店面,也可以說,有一部分來做公益的跳蚤市場,大家都來做,我相信這樣的社會力量,就會越來越大,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