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是全台客家人最多的縣市,近80萬人,近年來發展加速,更升格為直轄市,市長鄭文燦目標要讓桃園超越雙北。然而都市化發展,讓日常語言的選擇更注重快速,現在連在中壢的市場,都不太聽得到客語了,而許多老建築也被剷平,被高樓大廈取代。當客家庄、客家語言漸漸破碎化,以後我們該如何辨認客家?傳統的東西漸漸消失,是都市化伴隨的危機,因此一群年輕人組成桃園藝文陣線,他們回到地方,關心文化資產的保存,搶救面臨拆除危機的老建築,對他們來說,過去的歷史痕跡都抹除了,未來桃園會是沒有文化的都市。
人聲鼎沸的中壢新明市場,一早就充滿生命力==ns==

美雲姐在這裡賣菜有20年以上了,來自新竹關西的陳大哥賣貢丸也將近20年,除了自己的母語,他們的福佬話也特別流利。

[中壢新明市場攤商
陳朝清]
融合嘛!族群融合你知道嗎,就這樣,客家人就是這樣,大家做生意都這樣,大家可以,你說什麼話我就跟你說什麼話這樣做。

[中壢新明市場攤商
美雲]
除非他自己講客家話我們才會跟他講客家話,是這樣子,(那沒有講客家話嗎)?很少==ns==

此起彼落的叫賣聲,有華語、福佬話,偶爾聽得到客家話,即使中壢地區,居民有一半以上是客家人,在最熱鬧的新明市場裡,客語已不是主要對話的語言了==ns==

[中壢新明市場攤商
陳朝清]
以前比較多,現在就,比較年長的來買的時候會說客家話而已,說客語,比較年輕的不會,說國語。

[中壢新明市場攤商
美雲]
都說國語,所以我們賣的時候要一直說國語跟福佬話,福佬人比較多了,客家人比較少==ns==

不僅母語漸漸流失,在中壢地區,隨著高樓建物一棟棟的出現,老房子也就一棟棟地拆,看著中壢的改變,桃園藝文陣線的鄧惠如與杜彥穎,還有他們的夥伴,希望可以找回消逝的記憶。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鄧惠如]
我自己本身是中壢人,那小時候常常在中壢活動,小時候中壢跟現在的中壢已經有一些不一樣了,然後我就會想說,那更早以前的中壢是什麼樣子,那這些樣貌就是我們現在就是看不到,我會覺得很可惜,所以我們就在這個城市的角落,去尋找這些以前的記憶。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杜彥穎]
這邊以前其實,像類似這樣的宿舍群是非常多的,幾乎是圍繞著分局這一整區都是,所以就是拆得很快,然後可能以前桃園的文化局,也對這一塊比較沒有觀念,對,所以保留得,就是比其他地方還要慢一點==ns==

今天普查的重點是,中壢警察分局後方的老宿舍群,因為這裡之後很有可能也要拆除了,他們要趕快把這裡的模樣記錄下來,更希望有機會保存下來。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鄧惠如]
非常迷人,然後我覺得它是一種,很有感情、很有記憶的一個東西,其實我自己本身是鄉下小孩,所以其實我對於那些高樓大廈是比較,應該說比較沒有共鳴吧==ns==

訪問居民,依循著自己蒐集的資料與老照片,他們三人小組常常要穿梭在大街小巷,到處去找過去的痕跡,逐步拼湊出原本中壢的樣貌,找回屬於中壢的記憶。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杜彥穎]
除了調查研究之外,我們會把它做測繪跟攝影,就會希望能夠,有一些的文創品會留給,以後,就是想要來參觀中壢的人就會知道說,欸,這個地方其實就是很漂亮,把人引進來去看這一塊,讓民眾知道說,中壢其實,也有類似,類似的文化資產,而不是說都是拆除==ns==

一磚一瓦,或是吊掛在民宅前已經褪色的招牌,在他們的眼裡都是寶,經由發掘,找出這些老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也可能賦予它生命,好好利用==ns==

當然普查紀錄仍不夠,去年7月底桃園楊梅道東堂,這座1929年完工,保存完整的客家伙房,因為地主將賣給建商,面臨拆除危機,桃園藝文陣線就在臉書成立粉絲專頁,搶救道東堂,成員藍博瀚還連夜完成申請書,向文化局提出,把道東堂列作歷史建物,暫緩拆除的命運。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藍博瀚]
後來就是,是有一次在藝文陣線的社團上面看到,有要拆除的消息,然後那時候覺得非常可惜,就是這麼,這麼漂亮的建築居然要被拆掉,其實我們桃園已經剩不少,剩的文化資產已經很少了,就是像這麼格局完整的合院要被拆除,所以就是那時候就決定要趕快提報它。

現在道東堂已被列為「暫定古蹟」,桃園市政府決議以協議價購方式,買下道東堂的土地,成立文化園區。再次到道東堂,屋主還特地跟藍博瀚感謝,能有這樣的結果是他沒有想過的。能夠為老建築盡一份心力,一切都值得。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藍博瀚]
升格之後,開始像航空城等等的一些快速發展,其實對這些老建築都(有)很大的衝擊。所以我會覺得,到我們這一代,就很多這樣的老建築已經開始凋零的時候,其實我們更需要去搶救它們。

帶著相機記錄老建築的每一個細節,還會帶著紙筆描繪出,老房子的樣貌,才剛從中正大學歷史系畢業的藍博瀚,高中就開始研究,自己的家鄉桃園區的古蹟、老房子。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藍博瀚]
在地有很多居民,並不知道清代桃園這裡是有城的,就希望透過具體的研究方式來呈現,就是清代桃園的樣貌,然後甚至到,到日治時代的時候,桃園經過的一個,體制化的一個整體的規畫與發展,然後變成現在的桃園==ns==

藍博瀚還把桃園區有特色的老建築,手繪成地圖,帶領更多人走入桃園,探訪當地的文化底蘊。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藍博瀚]
會希望就是透過這種比較可愛的方式,或者是比較顏色繽紛的方式,讓,就是一般的民眾會對這個,這個部分會有興趣,因為手繪地圖的話其實它會有一種,質感,那個質感的話是它有溫度的,這溫度我覺得剛好很適合,在做這種城市的紀錄==ns==

升格後的桃園市建設環境不斷更新,面對快速發展中的桃園,這群年輕人不再只是嘗鮮,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捍衛屬於自己城市的文化資產,與歷史記憶。

採訪/撰稿 吳詩禹
攝影/剪輯 賴冠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