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打開電視或廣播節目,不但聽得到華語和福佬話,也可以聽到客家話了,但是在過去獨尊華語的時代,無論是公共領域或傳播媒體幾乎是聽不到客家話的,直到1988年的「還我母語運動」,客家人積極爭取傳播權,打破廣播電視法對方言的限制,客家話有了在公共領域發聲的機會。由客語發聲的地下廣播合格為合法性電台,客家電視頻道也於四年多成立,所以現在客家人有了自己專屬的電台和電視台,但是,客家真的被大眾看見了嗎?現在打開電視或廣播節目,不但聽得到華語和福佬話,也可以聽到客家話了。

1988年一場「還我母語」的遊行,結果打破廣播電視法對方言的限制,客家話有了在公共領域發聲的機會。

會場儀式簡單隆重,總統馬英九親自到場致意,這是2008年客家貢獻獎頒獎現場。客家貢獻獎的舉辦,主要是為了表揚長期對客家事務有重大貢獻的人,因為他們的貢獻,客家有了被認同、被看見的機會。

<公共事務獎得獎的是林茂芳。公共事務獎得獎的是羅能平。>

今年客家貢獻獎公共事務類的得獎人是新客家電台的董事長羅能平,以及月光山雜誌社的發行人林茂芳。得到客家貢獻獎,他們肩上的重擔並沒有卸下來,責任還是一樣重。

<現在我是美濃郵局最大的客戶。>

又到了月光山雜誌要出刊的日子了,71歲的林茂芳和志工們,不停的貼著名條,準備把印好的月光山雜誌寄出去。27年來,發行了900多期的月光山雜誌,每一期都如期出刊,從來沒有延遲過。

[志工
吳庚德]
我志願的喔,是志工喔,我看到他對美濃付出這麼大啦,沒錢辦報,有這樣的精神我就來了。

和所有社區報一樣,月光山雜誌也面臨經費不足、人手不足的經營困境,看看報頭上的發行人林茂芳,社長鍾昆宏,主編溫仲良,實際參與雜誌社運作的不多不少,就這三個人。為了讓月光山雜誌的如期出刊,他們可是一人身兼數職,忙起來每個人都像八爪章魚一樣。

[月光山雜誌
發行人 林茂芳]
社區報紙不像大報,可以請那麼多人才。我們完全一個人,要擔任十幾個人的工作,發行人要兼什麼、採訪、會計等,沒辦法。

拿著剪刀、膠水剪剪貼貼,社長鍾昆宏忙著選稿和排版。他認為做報紙,就好比廚師做菜,一定要懂得如何配菜、才能讓消費者吃到讚不絕口、吃了還想再吃。
[月光山雜誌社
社長 鍾昆宏]
這二十年來快樂成就很多,真的想起來沒什麼辛苦,最辛苦就是壓力,要怎麼完成,不要讓它停刊,不要讓它延期。

<沒有偷期的,948期。五大洲三大洋所有有美濃人的地方,都有月光山,值得驕傲的。>

當然,做菜之前,食材的採買也很重要。鎮公所、農會和鎮民代表會,是林茂芳每天必跑的採訪行程,這樣做除了能夠有效監督地方政府之外,也可以讓鄉親確實了解地方政府的運作,參與地方政策。

[美濃鎮公所
主任秘書 羅進榮]
以前財政不好,甚至五個月沒發薪水也照樣報導,報導出來會有一個鞭策,讓在位者認真做事,才不會隨便做、隨便花錢,使政府的資源浪費掉。

這些年來,月光山雜誌一直是美濃人最信賴的報紙,它對美濃客家鄉親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大報。月光山雜誌和一般報紙最不一樣的是,它著重報導在地新聞,並且傾聽在地聲音,最重要的是它鼓勵美濃人發表文章、參與公共議題。

[月光山雜誌
發行人 林茂芳]
採訪新聞當中,不是一定就要這樣的、大報紙講的大新聞才是大新聞呀,我們不是這樣的大新聞,我們要聽基層老百姓的心聲,這些心聲小小的事情,以後就會變成大事情。

同樣鼓勵客家人參與公共議題的還有他。

<這段時間,我想大家會發現到,台灣有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是七月四號,台灣和中國飛機直航。>

在廣播室裡,新客家電台董事長羅能平,透過麥克風,在空中開講,評論時事。他認為只有參與公共議題、在公共領域上發聲、客家才有機會被聽見、被看見,才有機會傳承下去。

[新客家電台
董事長 羅能平]
媒體的力量太大了,因為你說窮山僻壤全都有辦法經過電視、電波,有辦法聽得到,這個影響力太大了,一定要在空中發聲,至少客家話才有辦法在台灣,有辦法保存下來。

根據調查,在台灣客語人口每年以5%的速度流失,十三歲以上能流利使用客語的人口佔63.2%,而十三歲以下客語說聽流利的只有13.8%,客語傳承出現了斷層危機。

<法國人都不跟你說英文,除非你跟他說,他會說也不跟你說,很有趣,我認為那是法國人的驕傲啦。>

眼看著客家話不斷流失,身為客家人的羅能平非常憂心,他一方面希望減緩客語流失的速度,一方面也希望客家被看見,於是多年前,他大手筆拿出一百萬積蓄,幫助成立當時還只是地下電台的寶島客家電台,之後又獨資成立了新客家電台。
[新客家電台
董事長 羅能平]
開始的時候,連我爸爸、兄弟不諒解,拿這麼多錢,因為早期的時候,台灣那時,二十年前,在台灣多元文化這個思想還沒成型的時候,你說客家別人會說你是不是搞分離主義呀,意思像台獨份子一樣,我們為客家做事情,人家笑我們像傻子。

<寶島客家電台現在進行的節目是寶島服務,法律服務的節目。>

在過去獨尊華語的時代,無論是公共領域或傳播媒體幾乎是聽不到客家話的,直到二十年前的還我母語運動,客家人積極爭取傳播權,客家話才漸漸有發聲機會。從初期的地下電台,到後來的合法電台,用客語發聲的寶島客家電台創立之初,大大提升了客家鄉親對客家的向心力與認同感。

[寶島客家電台
副董事長 魏錦芳]
心理上,他想說幾十年來不曾聽過有用客家話發音的電台,當然對他來說很感動啦,所以聽到要設立這種電台喔,所以他自動到電台捐款,他本身雖然很省,但是這個錢他捨得出。

<記者STAND>
現在錄音間裡,主持人正在用客家話主持節目,要是觀眾朋友將收音機轉到FM93.7,就可以聽到客家話了,成立十五的寶島客家電台,是台灣第一個用客語發聲的電台4835,歡迎收聽寶島廣播電台,FM93.7客話之美的節目,我是主持人劉惠月。

或許是因為得來不易,許多客家鄉親都非常珍惜這個發聲管道,並且自發性的參與各種工作。直到現在電台節目主持人,大多是義務性質、沒有支領薪水。主持人劉惠月在寶島客家電台主持節目,已經10年了。

[寶島客家電台
主持人 劉惠月]
其實都是不知不覺耶,因為我想一開始會來主持節目,我想我是客家人,我又是說大埔腔的人呀,沒有人來做就我來做呀,做久以後很像變成生活的一部份,沒有它就感覺怪怪的。

持續不斷發聲,確實是提升客家能見度的最佳途徑,然而想要讓更多人看見客家、了解客家,結合聲音和影像的電視節目,顯然是一個不錯的管道。

<記者STAND>
現在是晚上七點,客家電視台正在播出暗夜新聞,2003年,也就是92年7月1日,客家電視台正式開播,在台灣一百多個電視頻道裡,客家人終於有發聲的機會。

現在,客家人有了自己專屬的電台和電視台,能夠在公共領域發聲了,但是,客家真的被看見了嗎?

[民眾
林盟復]
你是客家人嗎?我是啊,你知道客家電視台嗎?知道呀,你會看客家電視台嗎?比較少。

[民眾
陳彥甫]
我沒有長期看的原因,是因為我聽不懂他的語言。

[民眾
黃玉嬋]
你會看客家電視台嗎?(搖頭)為什麼?因為太多電視台可以看了。

打開電視,除了客家電視台之外,在其他頻道幾乎找不到客家新聞或節目,如果觀眾不轉到客家電視台收看節目,客家要如何被看見?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很多人說客家電視台客家人看的,他跳過他不要看呀,要是其他的電視台有客家節目,他可能轉到就看下去,可能效果會不一樣。

客家人爭取到了客家電視台這個專屬的發聲頻道,卻也面臨了被邊緣化的危機,事實上有了客家電視台之後,很多人直覺客家節目有客家電視台在做,原來有製作客語新聞的電視台,也紛紛取消客語新聞的製作。

[客家影像工作者
彭啟原]
客家節目的部分,被人邊緣化,全都縮到這個角落。客家電視這個角落來。

[客家電視台
台長 徐青雲]
其實我不認為說,有一個客家電視,台灣其他的新聞裡,不用注意到客家的新聞,因為多元的社會,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本來就是要把這個現象做一個報導,還有做新聞的專題。

和客家節目相較之下,沒有專屬電視台的福佬話方言,反而更容易在各個電視台裡,被大家看見與接受。今年三月開始,以服務多元及弱勢族群為主要目標的公共電視,每日新聞的時段從每天一節半增加為五節,其中就增加了兩節閩南語新聞,卻沒有增加任何一節客家新聞。

好在,除了原來就在公視播出的客家新聞雜誌節目,在公視本頻的國語和閩南語新聞當中,也可以看到幾則和客家有關的新聞報導,但是和閩南語新聞在公視的能見度來比,還是差了很多。

[公視總經理
馮賢賢]
我們現在不只是閩南語新聞,整\個公視新聞都是這樣子,我們每個禮拜都定期跟客家、還有原住民的新聞作業聯繫,決定說我們有哪些素材是可以分享的。

[公視閩南語新聞
製作人 呂東熹]
為什麼這個國際新聞播的時候,大家不會感覺怎麼樣,客家話或者是原住民語,這個其實我覺得都能夠讓很多不管是台灣各種族群的人,都會去接觸個種語言,去了解這個語言優美的地方。

[公視閩南語新聞
主播 許雅文]
他不是只是很傳統的侷限在說,你是講福佬話啦,或者福佬話你就只能報導這種相關聚落的新聞,你應該多去看看我們台灣其他的地方,他們還有很多傳統。

在公共領域上,客語向來弱勢,擔負了保存客家語和傳承客家文化重責大任的客家電視台,也應該做出更優質的客家節目,吸引非客家族群的觀眾來了解客家,提升客家在公共領域的能見度。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說難聽一點,客家電視台不是客家人關起門來玩,應該是一個平台,對外發聲,尤其最重要的,讓外族群的人,來認識客家是什麼。

[客家影像工作者
彭啟原]
身為客家人來說,當然先爭取有就好,我當然要先有,有客家電視台了,客家人有發聲的管道。不過,身為媒體人的身分來說,我並不滿足有就好。

[政大民族系
兼任副教授 彭欽清]
華語有一句話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花李花它自己不會說話,它沒有說話,不過它的樹下有一條路,為什麼?因為桃花李花本身就很漂亮呀,大家都會去看呀,客家電視台就要做到這一點。

客家在公共媒體上發聲多年,但是客家真的被看見、被了解了嗎?要想提升客家在公共領域的能見度,客家廣播媒體更應該跨越族群、走進人群。客家不應該只是讓客家人自己看見,怎麼樣讓其他族群看見客家,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