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樓是從中原南遷的客家先民,為防禦盜匪所建造的堅固堡壘,不僅融入了強烈的家族及倫理觀念,在風水地理上更是講究。2008年7月「福建土樓」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閩、粵、贛交界處,約有三萬五千多座,以福建永定、南靖最為密集。中國政府為了土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和經費,申請成功後,也果真帶動了土樓觀光熱潮,不過,大量的觀光客湧入,會對土樓造成什麼衝擊,又會對居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車子行駛在往南靖方向的高速公路上,車窗外一棟一棟,或圓或方的大土樓,就像是一幕幕的電影般,從眼前閃過。在福建境內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的46座土樓建築群,因為特有的空間形式,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術,和極具歷史及藝術價值,2008年7月,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說起土樓,就不得不提到有「土樓王」稱號的永定承啟樓。

<記者stand>
這棟承啟樓,被稱做"土樓王",因為它是圓樓裡最大的,光是直徑的部分,就有74公尺這麼長,而這棟圓樓,是由四個同心圓所組成的,圈數總共有四圈,圈數可以說是圓樓裡,最多的。

[承啟樓第二十五代樓主
江存忠]
我的祖宗專門研究地理的,又精通易經,這棟樓是根據陰陽五行,九宮組合,配合易經演變的原理,設計布局。還有一個打油詩是說,高四層內四圈,上上下下三百八十四間,八卦玄機滲透天。

高四層,內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正是承啟樓最生動的寫照,承啟樓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清康熙年間竣工,歷時半個世紀才蓋好,從制高點往下看,層層堆疊的黑色屋瓦,壯闊的空間設計,顯現出土樓雄偉的氣勢,最興盛時有700多人住在這,而現在只剩45戶、200多人了。

<我們後山上以前是種茶葉的,很多的茶葉廠,以前樓內住得最多的時候,樓東跟樓西的人,有時候住了兩三年,還不認識整個樓裡的人。>

而同樣位於永定的初溪土樓群,則由5座圓樓和31座方樓組成,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其中這座集慶樓,歷經近六個世紀,是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最久遠的,而一般圓形土樓,只設置4處公共樓梯,集慶樓則用72個樓梯,分割成互不干擾的72個單元,而且樓梯、房間、隔牆全用杉木建造,靠榫頭銜接,不用一根鐵釘。現在的集慶樓,則是規畫成展覽室,做為菸業、戲曲、土樓的歷史簡介等。

群山環抱,綠樹如蔭,矗在山谷間的這座土樓群,來頭也不小。

<記者stand>
現在在記者後面這個造型非常特別的土樓,就是非常有名的田螺坑土樓群,它是由中間一棟方樓 和周圍四棟圓樓所組成的,有人說這土樓群就像是深山裡開得很漂亮的一朵梅花,也有人說它看起來就像是四菜一湯一樣,而這五棟土樓,中間的方樓就叫做步雲樓,它是最早建的,清朝嘉慶元年,也就是西元1796年時所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田螺坑土樓群
解說員 張豐琴]
中間那棟步雲樓,唯一一座方形土樓,在田螺坑裡面,裡面台階是層層直上,是平步青雲,步步高升的意思。然後這裡為什麼叫田螺坑,田螺坑,因為這裡本來有一條溪,溪裡盛產田螺,閩南話的"坑"跟"溪"是一樣的,所以就叫做田螺坑。
[南靖縣客家文化研究聯誼會
會長 李崇富]
住裡面的有67戶,600多個客家人,都還保持講客家話,客家方言。

遊客拿起相機猛拍,將土樓美麗的倩影留存下來。分佈在閩贛粵三省交界地帶的土樓,約有四萬多座,其中以永定縣最為集中,約二萬多座,其次是南靖縣的一萬五千多座。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為了防禦盜匪,建造了聚族而居的土樓,內部生活功能齊全,外部形同城堡,易守難攻,土樓不僅是凝聚族人感情的精神堡壘,現在更成為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220一個>

精緻的土樓模型、當地土產,還有一些可愛的裝飾品,自從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後,土樓觀光一下變得相當熱門,居民也利用機會在自家門前,或是觀景台旁 做起遊客生意。

[田螺坑居民
黃錦英]
(之前)種田,養一些家禽家畜、豬、雞這些,太閒就想個工作來做,現在就出來擺攤,自己做一些土產來賣。

[田螺坑土樓群
解說員 張豐琴]
陸陸續續很多遊客來了,特別是週末的時候,肯定有翻了幾百倍吧。

[承啟樓第二十五代樓主
江存忠]
以前三、四百人,五、六百人就算很多了,(一天嗎),對,(那現在呢),現在一天有時候一千人。

這座俯瞰田螺坑土樓群的觀景台,一年多前建好,要進去還得先付20元人民幣,相當於90元台幣,連後方的公安處,也建成圓樓的模樣。
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永定縣也先後投入一億多元人民幣,拆除與土樓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和改造房屋,來保持土樓的完整性。而為了發展觀光,政府也將通往土樓的交通要道,做了一番改建。

[田螺坑土樓群
解說員 張豐琴]
以前土樓還沒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這邊路也不會修得那麼好,以前交通不便,大家也都很少出去外面,都困在山區裡,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怎麼樣。

[龍岩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佑周]
政府投入很多錢去保護,把交通建好以後、開發旅遊,然後把房子維修好。

土樓申請世遺成功,除了建築之外,更重要的是土樓所蘊涵的文化,而「人」就是當中最重要的元素。土樓裡原有的居民,大多不需要搬遷,但為了保護土樓,部分居民還是得外遷安置。

[田螺坑居民
黃錦英]
搬走啊?現在還沒決定,(現在還沒決定 有聽說以後要搬走嗎),聽說有兩個樓要搬走,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哪兩個樓),一個橢圓形,一個方樓,(政府要拿去用),對,拿去用,(他要做旅遊的規畫是嗎),肯定是。

[承啟樓第二十五代樓主
江存忠]
(政府有說要叫你們搬走嗎),沒有,沒有說,支持旅遊的人會留下來,一般會反對的人就會搬走。

[龍岩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佑周]
沒有叫他們搬走,不會,他的產權就永遠都是他的。

不過即使申請成為世遺,土樓正在慢慢消失的事實,卻是無法改變的。

[龍岩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佑周]
新的建築材料進來以後,外國的東西,建樓比較方便,所以土樓像現在都沒有在建了,上個時期,八十年代,還有在建新的土樓。

中國目前有36個世界遺產,有些地方為了增加收入,大肆進行旅遊開發,使得世界遺產受到嚴重破壞,像是張家界、三江並流等地,就曾經因為過度開發,而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警告。

福建土樓申請世遺成功,知名度大增,遊客來了,帶動一陣觀光熱潮,但是未來是否能夠躲過,過度開發的命運,誰也不敢保證,或許正沈浸在申請世遺成功喜悅中的土樓居民們,該好好思考一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榮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