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長汀,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汀州,被稱為「客家首府」,從唐代開始設置,是歷代閩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穿越汀州而過的汀江,更被喻為「客家人的母親河」、「天下客家第一江」,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定居在土地肥沃、資源富饒的汀江流域。而在台灣,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四縣、海陸、大埔、饒平和詔安客家,其實還有一群較少被人注意到的汀州客家人,在北海岸的三芝、石門一帶,就住著許多汀州客家後裔,只不過,他們大多已經不會說客家話了。震耳欲聾的聲響劃過街道,木雕師父正用電鋸,雕出神像的雛型,斑駁的門面和屋裡的陳設,流露出濃濃古味。

[雕刻店老闆
張榮生]
到我這代已經第四代了,都是雕刻廟的佛像、對聯,還有一些工藝品,祠堂裡的神主牌。

剃頭店裡設備簡單,不過老師父的手藝可是精湛得很。一群農家婦女提著菜籃在街道兩旁,賣起自家種的菜,這條充滿歷史痕跡的汀州老街,自古以來,就是手工業、商業的聚集中心。木質二層樓式的商業店面,前面開店,後頭就是住家。而來到這兒,更絕對不能錯過風味小吃。

油鍋燒得火熱,一個個炸得金黃酥脆的「芋子包」,看起來相當可口,這可是汀州人每天必吃的小點心。

[芋子包店
藍老闆]
芋子(小芋頭)煮熟後,把芋子攪碎,再加入地瓜粉、麵粉,還有香料,就是大蔥、大蒜。

[芋子糕店
吳老闆娘]
米用磨磨成漿,芋子(小芋頭)拿去刨成絲狀,剁一剁,攪在一起後拿去蒸。

所謂「無山不客客住山」,「蕃薯芋子半年糧」,客家人多住在山區,過去稻穀的產量低,蕃薯和芋子(小芋頭),就是山區的主要雜糧,吃雜糧時就不斷變換口味,芋子餃、芋子包、芋子糕等,便應運而生。從唐代開始置州的汀州,被稱為「客家首府」,也有人說,它是海內外客家人的「麥加聖地」。

[龍岩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佑周]
在唐代就建立了州府,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客家文化在長汀形成以後,一直向南邊去發展,所以要找客家文化的根源,就要到汀州府去找。

汀州是福建、廣東、江西,三個省交界的重要地方,也是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今這裡還保留了很多完整的歷史古蹟,所以在1994年的時候,也被列做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

隨著一陣悠揚樂音,來到街區旁的孔廟,小妹妹吹奏的是雲南的傳統樂器「葫蘆絲」,始建於宋朝的孔廟,展現出客家人耕讀傳家、尊孔崇儒的精神,而現在的孔廟經過修葺後,也成為古城中的藝術交流中心。綠色的樹藤爬滿古城牆,客家人創建了汀州城,帶動汀州的繁榮和發展,也創造出獨特的客家文化。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穿越汀州而過的汀江,更是被喻為「天下客家第一江」,是閩西客家的生命之源。

<(妳每天來這裡洗衣服嗎),(今天下雨天也來喔),是啊。>

颱風帶來的外圍環流,讓這幾天的汀州,雨下個不停,穿著綠色雨衣的婦人,仍是冒著大雨,提著兩大桶的衣服,在河邊洗滌,而這條繞城而過的寬廣河流,正是客家的母親河,汀江。叫它母親河

[龍岩學院客家文化研究所
所長 張佑周]
因為汀江兩岸住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就靠著汀江,過去是汀江航運,經濟活動、交通,所有都是靠汀江來的,吃汀江水長大的。

汀江是閩西最大的河流,全長285公里,它和閩江、晉江、九龍江並稱福建「四大江」,閩江、晉江、九龍江都是自西向東流,唯獨汀江由北向南而去,穿過福建閩西,流入廣東境內,而許多客家人就因此隨著汀江來到廣東。

汀江自古以來就是閩西、粵東,經濟文化聯繫的大動脈,河邊的柳樹下還有一個水母娘娘神位,兩旁寫著「汀江水利民、保佑眾平安」,居民們每天都會到這兒燒香,祈求平安順利。

[長汀居民
李聚芳]
拜水母娘娘,(這邊大家都拜嗎),大家都會,街上大家都會拜,(所以,來拜就會保佑平平安安是嗎),對,平平安安,(那你們會準備祭品來拜嗎),沒有,就燒香跟蠟燭。

下著雨的汀州城,蒙上一層薄薄白霧,更增添一股神秘氣息,每年秋天,這裡還會舉行世界客家公祭母親河大典,汀江流域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更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搖籃。

而不僅是福建,在台灣也有為數不少的汀州客家人,只不過,他們大多已經不會說客家話了。

[三芝汀州客
江陳員]
(阿婆你們是客家人嗎),是客家人,但我們就不會說客家話啊,以前長輩就不會說了,祖先就不會講了。

[三芝汀州客]
(你原本是河洛人還是客家人),客家人。

[三芝汀州客]
原本是客家人,(為什麼不會說客家話),後來就不會了,就講福佬話了。

用別種語言說著自己是客家人的事實,他們是住在北海岸、三芝一帶的台灣汀州客。

[三芝汀州客
江陳員]
只會說腳,腳叫「腳(zio)」,「阿彌(mi)」和「阿爹(da)」,爺爺、奶奶叫「阿爹(da)」和「阿彌(mi)」,那個就是客家話。

[文史工作者
廖倫光]
因為汀州客家人相對是比較弱勢,所以在很多地方,他開始學習其他的客家話,或是說四縣,或是說海陸。台北縣的汀州客,基本上他們不太會說客家話,他們反而是比較會說福佬話去了,所以一般來說,汀州客語言保留的情況是非常地薄弱

清代開始許多汀州客家人渡海來台,從淡水登陸後,在台灣建立自己的家園,淡水的二級古蹟鄞山寺,就是汀州客家人建立的廟宇,供奉的就是原鄉的守護神,「定光古佛」。不論是寺裡的牌匾、柱子,或是設在右廂房中的「長生祿位」,汀郡、汀州等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以前鄞山寺是「汀州會館」,左右兩邊設有廂房,提供汀州同鄉到台灣住宿用,因為地處淡水河口,鄉親跑船、做貿易、或是到台灣,都可以在這裡尋求協助,是一種以互濟為目的的同鄉會組織。而後因為淡水人口成長,汀州客也慢慢地分為兩路向外擴散。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
一路就是沿著淡水河,慢慢地向上游走,所以就來到五股、後來就來到新莊開發,這就是走水路的部份,另外一部分人,就是沿著北海岸海邊,向北方前進,汀州府的客家人,在三芝、萬里這一帶,也有很多的後代。

江姓、胡姓、練姓,雖然汀州客家後裔,大多已經不說客家話了,但他們仍然保留了從原鄉帶來的信仰和習俗,語言的消失,並沒有讓他們失去族群的認同,也沒忘記,自己是客家人。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榮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