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104年統計,台灣一年因精神相關疾病就診人數高達250萬人。其實現代人因為生活壓力大,積壓情緒的情緒如果沒有適時的宣洩,很有可能就引發精神方面的疾病,敬而遠之是多數人對精神病患者抱持的態度。有一位宜蘭的茶農反其道而行,不但提供友善環境,同時還給予這些人工作機會,希望能協助他們早日找回自己的人生。


 

 

十多年前,游正福不顧父親的反對,回到家鄉宜蘭縣冬山鄉種茶。

[宜蘭茶農
游正福(客籍)]
當你去外面繞一圈之後,發現有一些東西會在你心裡萌芽,然後就想回來接。

之前都不聽我的,茶改場一講就做了。

為了讓自家茶產業永續,他以質取勝,將茶園轉型為機無毒農業,家庭革命時有所聞,這些年來他四處擺攤自產自銷,要用這些成果證明自己理念。

[宜蘭茶農
游正福(客籍)]
在發展茶葉的時候,我跟我爸爸的面向比較不一樣,我爸很專注就是只是想把茶給改良場或是農會的比賽方向去走,去專精,但我想法是茶葉應該,(喝茶)它應該是可以更生活化。所以我得要去找到一些很多的觸角跟機會,去讓我們家的茶是被看到的。

在單打獨鬥的過程中,他深切體會到一個人不足以成事。

[宜蘭茶農
游正福(客籍)]
因此他積極的參與社區活動,同時結合在地多元產業,要打造產業共好的生態圈。

思賢,終於來了。

除了產業共好,這些年,多虧有許多人幫助過他,而今羽翼漸豐的阿福,也不忘感恩回饋,幫助社會邊緣人。

[宜蘭茶農
游正福(客籍)]
社區或者是一些比較屬於「浪人食堂」這種比較弱勢的,也等於說在之前被別人幫助過,另外的一個回饋,互相的概念。

游祥俊,你喜歡上課還是喜歡來這邊工作,喜歡工作,我加1。

幾年前,阿福和羅東聖母醫院身心健康中心合作,讓身心障礙者有機會來參與茶園的工作。

[職能治療師
楊子鑫]
醫療裡面我們有一個名詞叫做復元,復元很重要的包含環境支持同儕支持,穩定的治療,還有一些充滿著希望啊等等的這一些其實,好的環境好的治療,跟好的支持,其實都可以有助於這些夥伴回歸生活,回歸合適的工作狀況。

[阿福父親
游源鎰]
他會去拔草,拔有機的話(有很多草),拔到他們沒有辦法換我們,我們再請人去拔,多多少少啦,說沒有幫助騙人的啦,目的重點是訓練這個懶惰鬼,個性看會不會勤勞一點。

我覺得或許你可以試試看,我已經連續,你說,最常做的就是這個,拔草,最常做的事情,你覺得怎麼樣,累啊 怎麼樣。

阿福說,很感謝有夥伴來到茶園忙,茶園缺工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

[宜蘭茶農
游正福(客籍)]
手工拔草或是手工採茶,那都需要人力,他們夥伴的一個好處是,他們在專注力上是很強的,就是說假如我今天教他除這邊的草,他就是一步一個動作的除過去除,我的意思是說,他們很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的時候,他們就很專注,他們幫我們做事的時候,他們就很落實。

你喜歡在茶園工作嗎?喜歡,(為什麼喜歡),為什麼喜歡,發洩,(發洩什麼),發洩情緒。

「夥伴」,是阿福對這些來在茶園工作的身心障礙者的稱呼,治療師楊子鑫說能被尊重、被認同,對病患重拾自信,找回自我的價值是很重要的。

[職能治療師
楊子鑫]
你去哪裡找一個老闆讓你病情不穩的時候,讓你休一個禮拜,你找不到就是只有這麼(一個)願意尊重你疾病狀態的老闆,願意有機會讓你稍微這樣子做調整,這也是我認為大環境需要更多不一樣尊重的氛圍。

這邊有好刺的草,有流血嗎,沒,我看一下,這邊有刺的草給你拔。

除了提供友善的環境之外,阿福也帶著自己的孩子和夥伴一起在茶園工作,希望他們學會尊重和包容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宜蘭茶農
游正福(客籍)]
希望他,他是可以看到這些夥伴是用平常心的角度,跟心理去跟他們相處然後去接納他們,因為他們長大以後會遇到更多這樣的人,然後不要讓他們變成有點像
偏激說這種東西是,看到一個東西,這種東西就是很不好的面向,應該從另外一個面向去了解之後,去認識他們然後接觸他們。

[游正福兒子
游翔俊]
(跟阿姨一起工作,你覺得最有趣是什麼),拔草,不是採茶。阿姨一起工作他的聲音很可愛。阿姨拔草,比爸爸認真。因為我覺得他的笑容,(阿姨的笑容怎麼樣),很好,(哪裡很好啊),又溫柔==ns==

好那個撿一撿,有沒有草,對,看有沒有草,要撿起來。

你有看到嗎?祥俊這邊。

阿福的兒子翔俊,今年才小一,從小就跟著大人上採茶,在茶工廠也沒閒著跟前跟後的幫忙著。

[宜蘭茶農
游正福(客籍)]
希望他們從小就先摸到這東西,然後有點感覺,以後他們是不是要承接這個東西其次,但是他們摸到之後,有些東西在他們心裡發酵的,我希望他們是有這塊情感在這塊土地上,甚至能利用這塊土地,能再延續一些,不管是自己的好或是幫助別人的好。

剛開泡的時候味道會一點點,不會很重,到最後才會很重,
    
沉穩自然的煮水泡茶,說起泡茶頭頭是道。

[游正福兒子
游翔俊]
可以了,(怎麼知道可以了),因為我聞出來它的香味有了,很重了。

阿福說會帶著孩子採茶製茶,是想藉此鏈結孩子與土地有情感,同時將尊重和包容的他人的正能量傳遞下去。至於喜歡和有溫柔的笑容的阿姨、一起在茶園工作的翔俊說,他已經決定將來要當製茶師了,看來阿福茶園的友善循環已經開始動了。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