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客家建築,許多人都會想到土樓和圍龍屋,這兩種建築形式都是封閉、具有強大防禦功能的堡壘,但是座落在福建連城縣的培田古鎮,這個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客家民居建築群,卻是一個「沒有圍牆的莊園」,完全採取開放式的空間設計,被稱做可以與永定土樓及廣東圍龍屋媲美的培田古鎮,難道就不怕有強盜土匪嗎?另外,還要來看在福州的閩清宏琳厝,則是被稱做全中國最大的古民居,當地還用「皇宮當遊紫禁城,民居當覽宏琳厝」來形容,不論是建築的規模、安全防衛等功能的設計上,都堪稱典範。[培田古鎮居民
吳智熙]
(你現在做這是什麼東西),木屑,(木屑喔,是要做什麼的),拿來做柴火,(拿來做柴火喔),拿來做柴火、燒的,(這用來點火的是不是),是,拿來燒的,(很香欸)。

夏日的午後,留著小平頭的大叔忙著在庭院裡,處理要用來起火的木屑。有人全副武裝,準備要到田裡工作,有人牽著耕作結束的牛回家,古鎮的生活,看起來悠閒自在。

培田古鎮是一個有八百年歷史的客家老聚落,它也是中國算是保存相當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民居建築群,它不僅有民間故宮的聲譽,而且還被選為中國十大最美古鎮之一,這裡的歷史和建築的文化價值,可說是客家文化經典代表建築之一。

古鎮有400多戶人家、1400多人,全都姓吳,都是客家人。

[培田古鎮居民
吳智熙]
(那你們是客家人嗎),是啊,客家人,(會講客家話嗎),客家話講不會講啊,聽就聽得懂。

[培田古鎮居民]
(你們是客家人嗎),是啊,(是客家人,那你們會講客家話嗎),會啊,都是客家話,不完全是客家話,(那用客家話講,跟我講),這樣有聽懂嗎。(所以你剛剛講的是客家話),是啊,這個剛才就講,這個拿去這邊泡,泡好晚上就拿來煮,就很好吃。

閩西的連城腔客家話,我們聽得是一頭霧水,大嬸從塑膠袋中,倒出金黃色的菜心乾,香味馬上撲鼻而來,煮之前用水泡軟,這一片一片澄黃,又帶點透明的菜心乾,可是當地的美味料理,而同樣是當地特產的,還有這個。

<(婆婆妳拿那個草要幹嘛),給兔子吃。>

跟著婆婆走進家門,這幾隻眼睛瞪得大大的黃色小兔子,相當可愛,不過,牠們不是寵物。

[培田古鎮居民]
拿草來餵牠、拿飯,(拿飯跟草餵牠),是啊,(養大了之後呢),養大了就拿來殺,(喔,拿來殺),殺來吃,(這個是殺來吃的是不是),是。

<給你拍,讓你拍。>

抖掉芒花,將芒草捆成一把,就是好用的傳統掃把。家家戶戶門前堆滿柴火,一群雞在街上恣意亂逛,古鎮裡還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人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自己的莊園中,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平常都在這邊洗衣服是不是),對啊,每天都在這邊洗。>

清澈的水圳沿著街道,從各家門前流過,不僅提供日常生活用水,也具有消防的功用。培田古鎮不僅規模宏大,建築設計也以人為中心,將生活機能及傳統倫理觀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村子口的文武廟,一樓供奉武聖關公,二樓供奉文聖孔子,文武合祀,也體現了客家人崇文尚武的理念。不過讓人好奇的是,同樣是客家民居,閩西土樓及粵東圍龍屋,都具有強大的防禦系統,是封閉而又堅固的堡壘,但是培田古鎮,卻被稱做是「沒有圍牆的莊園」。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
它(培田古鎮)的後面就是一個古驛道,是北方人到南方,或是南方出產的東西,要運往江西或是北方這條路線,必經之路,它裡面不僅做生意,同時還迎接南來北往的各路人馬、各種生意人,大家都在這裡集會、在這裡休息,從這裡經過,所以它是採取一種開放式的建築。

培田古鎮,是北方客家先民南遷到福建,較早形成的一個村落,所以建築仍然保有中原色彩,自古以來,培田就是一個重要的驛站,是汀州府通往永安、龍岩等地的交通要衝,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吳家人,靠著南來北往的過客,成就了家族的繁盛,後代子孫中也出了許多大商賈和舉人進士,為客家人在南遷的過程中,寫下一頁輝煌的歷史。

福建融合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土樓、圍龍屋、沒圍牆的莊園,都是客家老祖宗的建築智慧展現,而在閩中地區的「宏琳厝」,則是閩式建築的代表之一,當地還用「皇宮當遊紫禁城,民居當覽宏琳厝」來形容它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今天為什麼要拜拜),七月半嘛,(還沒吧,今天才開始,七月一號),七月初一就可以,(拜什麼),拜祖宗嘛,(拜祖宗),是。>

金爐中的火燒得正旺,一張張的紙錢化成灰燼,也化做對祖先的敬意。

[宏琳厝居民]
(你桌上準備什麼東西來拜),這個白粿、肉、酒、茶,(那那個一條一條白白的是什麼),白粿,(白粿,白粿是什麼東西),白粿就是米做的。

夏日的午後,天氣有些悶熱,居民們坐在城門下乘涼、閒話家常。不過,就算是仔細聽,也是鴨子聽雷。

<(你們是講本地話嗎),是,(本地是福州話嗎),閩清,也不像福州,(也跟福州不一樣喔),不一樣,(那你們剛剛都在講什麼),哈,講笑話,(吃飽沒怎麼講),吃飽沒,(今天天氣很好呢),今天天氣很好。 >

這裡是位於閩中地區,閩清的宏琳厝,被稱為全中國最大的古民居建築,占地1萬7千多平方公尺,約3個足球場大小,是一座三進兩層半的土木結構民居,共有666間房,耗時28年才建造完成。

從外部來看,為了保持室內生活的隱蔽性,窗戶的位置都設計得比較高。瓦簷下方這幾條粗橫木,叫做「城檻」,平時做為通風排氣之用,當強盜入侵時,屋裡的人,就可以在城檻裡,觀察敵情,施放火槍。而這個70公分厚,比屋頂還要高的「風火牆」,則是用來防風和防火的。

[導遊]
這個風火牆比較高,都是泥土做的,它總共把宏琳厝分成20幾個小單元,如果起火了,它就燒掉中間那一塊,就是他們隔的那一塊,總共20幾個小單元,就是保住其他單元,只燒掉隔的那個單元。

而這個連接各座建築間寬廣的過渡地帶,同樣具有防火功能。

<記者stand>
房子第一進和第二進中間,還有第二進到第三進中間,就會有這樣的一個設施,叫做過雨亭,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就是下雨的時候,可以直接從這裡過,還有第二個功能就是防火,如果房屋著火的話,將這個過雨亭拆掉,就可以有防火的功能。

宏琳厝是黃姓人家所有,子孫已經在此繁衍了七代,最興盛時,還曾住過一千多人。家不僅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從一個家族,更能窺見一個時代的歷史。雖然時代更迭,盛況不再,不過屹立不搖的老房子,仍然堅守崗位,繼續守護著家族裡的子子孫孫。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徐榮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