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隨著年紀增長,許多像是彎腰、蹲下的動作都已經力不從心,即便曾經是務農高手的他們,現在也只能在一旁看人家忙進忙出,甚至還需要靠輪椅行動,於是社區就提出了「免彎腰菜園」的想法,讓這些長輩能再次感受種菜的樂趣,產出的青菜也供社區共餐使用。記者涂至伶跟林敬祐的報導。
老人家隨著年紀增長,許多像是彎腰、蹲下的動作都已經力不從心,即便曾經是務農高手的他們,現在也只能在一旁看人家忙進忙出,甚至還需要靠輪椅行動,於是社區就提出了「免彎腰菜園」的想法,讓這些長輩能再次感受種菜的樂趣,產出的青菜也供社區共餐使用。記者涂至伶跟林敬祐的報導。
新竹縣市合併議題沸沸揚揚,甚至有人說不僅要合併,更要升格才有意義。隨後同樣屬於客家區的苗栗縣,也跳出說要一起合併升格。然而,縣市合併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央統籌的分配稅款問題,各地方首長無不希望爭取到更多的財源和資源,來發展自己的縣市。但合併有甚麼挑戰?現在的縣市分治遇到了哪些問題,竹竹苗的未來該要「仰般行」?記者林秋伶跟陳靖維的深度報導。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能源轉型綠電發展成為全世界目標!目前台灣的目標是2025年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到20GW,進度如何?設置推展順利嗎?所謂綠色能源供電該如何配置才能穩定供電,而核能、燃煤等發電設施又該如何退場?台灣『綠金』發展潮流系列專題報導的第一集,吳怡君與李明燈帶大家一塊來了解。
五月本土疫情爆發過後,許多觀光老街的人潮可以說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新竹內灣老街當然也深受其害。不少攤商大吐苦水,20年來從未遭遇這樣的情況!還好最近疫情日漸趨緩,人潮也慢慢回溫,現在老街鄉親正擠盡腦汁跟商家要一起打拚,一步一步找回過去的繁華。涂至伶跟林敬祐的報導。
「300NOW‧鬧六堆」系列專題報導,上禮拜從「加」、「減」、「乘」角度切入,這禮拜我們繼續從「除」出發,檢視六堆各堆各自面對哪些新時代的難題,先從「前堆」來看,屬於前堆的屏東縣長治鄉,長年與全國密度最高的化製場為鄰,活在不知何時又會飄出惡臭味的惱怒中,居民努力想爭一口新鮮空氣,卻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同樣氣味讓人難以忍受的還有豬屎味,養豬場未經處理的廢水不僅異味難聞,還會污染河川,也影響生活品質,繼續要來看「後堆」、屏東縣內埔鄉、鄉親的困擾,不過我們要看的是成功案例,原本東片村民和畜牧場彼此劍拔弩張的關係,是如何化干戈為玉帛,為生活品質、環境保護、養豬產業打造三贏局面,這成功經驗能複製到其它社區嗎?一起來看我們的報導。
「左堆」、佳冬鄉六根村老街短短不到一公里,就有五個縣定古蹟、兩個歷史建築,被定位成「活的博物館」。古蹟之鄉的客家鄉親們,當然想藉由先天好條件,吸引觀光客,帶動家鄉經濟發展,他們怎麼衝出觀光量能?來看我們的報導。
台灣農業缺工嚴重,在「右堆」、高雄市美濃區農村同樣有深刻感受,美濃是全台野蓮最大生產區,工人需長時間泡在水中作業,雇工不易,好不容易去年底正式迎來九位泰國移工,為缺工孔急的野蓮產業降下甘霖,但不到一年,因為適應不良,走了三分之二,野蓮產業缺工問題怎麼解?
中堆,屏東縣竹田鄉,是一個被大鄉鎮包圍的地方,相形之下,地方發展遲緩,近年竹田鄉公所努力想扭轉劣勢,要拚進「國際慢城」行列之中,希望為竹田觀光旅遊帶來新的定位,但地方做好準備來迎接國際化的「慢經濟」了嗎?來看我們的報導。
先鋒堆,要看的是全台打先鋒、第一個被文資法指定為聚落保存區的萬巒鄉五溝水聚落,擁有公部門關愛眼神的五溝水想申請經費,基本上不難,但在這樣機會中,居民如何尋求共識、好好保存聚落伙房,甚至修復後怎麼活化利用,對鄉親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六堆,是現今高、屏地區客家族群聚落的統稱。它不是明確的行政區域或地理名詞,六堆客家人不但保存了自己的語言,也保留了文化特殊性。今年適逢六堆建堆300年,我們將連著兩星期推出「300NOW.鬧六堆」系列專題報導,以「加減乘除」為概念,來看三百年後,如今六堆客庄子弟面對哪些新時代的挑戰,先從「加」來看,在極端氣候、全球暖化的影響之下,南國夏天溫度一年比一年還要高,氣候變遷衝擊台灣農業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南國農民如何因應?來看我們的報導。
人口老化、少子化浪潮,同樣沒忘了襲擊六堆,我們繼續從「減」來看,屏東已經連續20年人口負成長,出生率低,也影響到客家習俗「拜新丁」,新丁數屢創新低,人口連年減,深深影響了經濟動能、行政資源、基礎建設,甚至牽動地方政治版圖,如何培育人才、把人才留住,讓六堆人洄游返鄉,來看我們的報導。
300年來,許多六堆的故事逐漸演變成地方生活文化與節慶,堪稱是高屏客家人共同集體記憶的「六堆運動會」,凝聚了六堆鄉親的情感,也讓六堆團結衛庄的故事,也轉化成新的團結力量;而六堆這片土地上也發展出不少特色產業,像是六堆黑豬產業、美濃野蓮特產等,鄉親們如何將「六堆限定」飲食文化與節慶發揚光大,讓它效果加乘,甚至吸引外地人目光?來看我們的報導。
被授證為台灣工藝之家的一對陶藝家夫妻,在新竹縣的台三線上成立了一個藝術空間,還曾經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個人柴燒創作窯。柴燒的自然落灰與火痕,造就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兩夫妻因此常常受邀到法國、義大利等地展覽。來看記者林秋伶、陳靖維的報導。
來自苗栗卓蘭的饒平客家人詹阿水,人如其名,以水中畫在藝術界享有盛名。這位畫家在一次做雕塑的過程中,油漆不小心滴到水裡,產生出美麗的紋路,啟發了用水作畫的靈感。而這種自然流動出變化萬千的圖形,讓人充滿想像空間,也因為無法再做出相同的第二張,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來看林秋伶、陳靖維的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巨大,許多民眾不敢外出旅遊更是重創各地產業。位在浪漫台三線上的苗栗大湖,一直是台灣人的觀光重鎮,但受到疫情衝擊,大湖鄉原本街頭變得人車稀少,許多業者包括餐廳民宿生意下滑、甚至收入一度歸零。記者吳怡君和李明燈帶大家深入了解。
曾經是擘劃開發案和設計摩天大樓的跨國設計師,五年前和日本妻子落腳在客家庄花蓮縣富里鄉。他們貸款買土地彎腰務農,期望從米食出發,想打造一處跟自然平衡共存、永續發展的生態村。但當經濟收入和人生理想放在生命天平的兩端,又該如何築夢踏實?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當我們談到工作犬的時候,最先會想到的可能是引導視障人士的導盲犬,又或是勇闖事故現場的搜救犬。不過近幾年來,還有另一種比較多人陌生的,不只能療癒陪伴,還能幫助特殊族群的孩子們克服情緒障礙、提升學習動機的訓練犬,那就是「心輔犬」!記者涂至伶、林敬祐帶我們去看看。
這個星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客家新聞雜誌金光閃閃、2021年得獎系列報導!首先來看,許儷齡跟陳靖維,榮獲2021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進擊的掌中戲》系列報導。第一集黑盒中飆戲、黑盒中飆戲。台灣傳統布袋戲屬於「一人說白」模式,一位演師在彩樓上就能分飾好幾角。而劇團運用熟稔的操偶技巧,讓演員跟戲偶展開對話。不過當傳統的布袋戲結合現代劇場元素會展現出什麼樣的新藝術呢?
在過去娛樂活動相對缺乏時,看布袋戲那可算得上是一大樂事!後來隨著娛樂重心轉移,布袋戲慢慢式微,許多藝師不願看到本土珍貴的文化面臨流失,決定提升藝術及文化價值,希望吸引更多人,走進布袋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