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擘劃開發案和設計摩天大樓的跨國設計師,五年前和日本妻子落腳在客家庄花蓮縣富里鄉。他們貸款買土地彎腰務農,期望從米食出發,想打造一處跟自然平衡共存、永續發展的生態村。但當經濟收入和人生理想放在生命天平的兩端,又該如何築夢踏實?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一勺一勺的撈起福壽螺,堅持有機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左)

要找到乾淨食物不容易,所以我們其實就知道,我們還是要自己要彎下腰來,來去做

 

秧苗自己育,一次插一根,堅持以自然農法耕種。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左)

縱使是住在公寓我也想要住4、50坪,對不對,自己育苗,自己留種,所以每一代每一代,它們就越來越強,適應這塊土地。

 

鄰田的二期稻,早已插好插滿,劉建生卻仍在趕進度,秧苗插得稀稀疏疏的,像個「大禿頭」,當地人都覺得他是個「怪咖」。

鄰居 徐先生(左)

很怪啦,那有這種人,現在甚麼時代了還有人這樣做務農,覺得很奇怪,我覺得他們的堅持讓我很感動。

 

就算外人覺得怪,這些年,劉建生和妻子美智子,仍緩慢但堅定地朝著,建造自然生態村的目標前進。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右)

當心境已經就是,進到某種狀況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進到生態村的狀況,很多事情就已經很富足了,這樣就好了,就成功了啦。

 

來到富里鄉羅山村5年了,逐漸有人因為認同他的想法,和他們一起彎下腰來種田,共同建立生態村。

 

田間,寧靜的只聽到蛙鳴,和阿旭挑選秧苗時,和土地互動的聲音。

 

在台北市土生土長的阿旭,原來是從事海洋保育的工作,因緣際會認識劉建生,之後就從海洋回歸土地,成為生態村的「村民」。

生態村成員 阿旭(左)

既使我海洋保育的經驗很豐富,但是我還是一個,在土地來講我還是一個消費者,我希望能夠,我想了解一下,生產者是怎麼樣來跟這個土地互動。

 

這邊不要有太多的石頭。

 

過去曾經參與許多大型的開發案,用水泥將土地封死了,心理也許是抱著贖罪的心情,當水利會要修整灌溉水圳時,他堅持要用砌石的。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右)

因為生態溝渠考慮的是生態多樣性,然後因為它能夠創造更多的棲息地,這對農業來講是好事,因為它會讓就是整個區域的生態,變得更加健康。

 

你知道我很想修正這個地方,你知道怎麼了嗎,太直了,對,但不是現在 。

 

所有的建設都要與自然平衡共存,是他打造生態村的原則,但身為建築師,還是得要有美感。研究論文寫的就是有關於生態村發展的東東,很能理解劉建生的堅持。今年初,東東研究所畢業了,卻不急著回家,希望能學習更多的經驗,帶回印尼打造他的生態村。

生態村成員 東東(左)

我想學習更多,這是怎麼回事,什麼事情我們需要更注意,當我們想要創造生態村,例如,我們面臨一些衝突時,像是我們遇到一些經濟上的挑戰需要去解決,所以這些都是我們要去思考的,透過這些經驗的學習,我能有更好的想法。

 

中午11點,太陽的炙熱像會咬人,大家趕緊躲進廚房準備午餐。

 

打開冰箱,裡面的青菜水果,大多都是他們用米和其他小農交換來的。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左)

我們期待自己種啦,因為我們這樣能夠確定說,那個自然農法,但是這個東西是有難度的。

 

美智子在廚房忙,劉建生和阿旭配備周全的來到屋後,企圖採收火龍果,作為午餐過後的水果,不料卻被小鳥捷足先登了。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左)

其實生活充滿著挫折,但是這其實就是樂趣所在,我們剛剛來摘那個火龍果,沒摘到啊,就知道是鳥吃掉啦,若是早3天就會有一大堆,就沒摘到啊,但是那又怎麼樣,現在鳥都吃掉了,沒關係啊,我們就吃別的啊。

 

隨緣不強求,與萬物共享資源,是生態村的生活哲學,大家一起共食,為共同目標努力,就像是小型的烏托邦,但讓人不禁擔憂生態村這三個大男人正值20、30、40多的年歲,正是奠定財務基礎的時候,經濟和理想如何兼顧?

生態村成員 阿旭(左)

財務這件事情大概就是,你就是找方法,但是你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子做,跟你的,你要前進的方向是什麼,它(錢)其實就不會再阻礙你太多。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左)

我們種米,以米當作是主要的糧食,然後用米去生產大部分的所有的東西,米蛋糕、麵包、醬油、味噌、醋、酒,那這些就是我們平常要吃的東西,然後再一些蔬菜,然後我再透過就是米,變成是我們,第一個主要的經濟作物,對啊,因為大家都吃米啊

 

各類米製食品,就是目前生態村的主要財源。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右)

我們必須講說我們的食物是富足,是豐美的,是很棒的。沒有農藥沒有肥料,然後這東西就是好吃。

 

但劉建生很清楚,一、二級產業僅能溫飽是賺不到錢的,但他深信,一個有生命的土地是有療癒力的,他計畫設計各類自然療法的課程,來作為建設生態村的金源。

生態村村長 劉建生(右)

我們會進行算是自然療法,或是說自然教育,我猜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會希望說,小朋友是真正站在泥土上長大的,那這也是我們接下來會去做的事情。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提倡自然農法,食在地,所有的建設都要顧及到生態環境,是劉建生的核心價值,這也讓他生活自在而富足,今年六月,他的理念受到「國際生態村組織GEN」認同,生態村登入全球生態村網路,是台灣的首例成功註冊的,但他更期待經由國際的認證後,他的生態村概念,能在全台各個鄉鎮開枝散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