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堆,要看的是全台打先鋒、第一個被文資法指定為聚落保存區的萬巒鄉五溝水聚落,擁有公部門關愛眼神的五溝水想申請經費,基本上不難,但在這樣機會中,居民如何尋求共識、好好保存聚落伙房,甚至修復後怎麼活化利用,對鄉親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你到這個地方你會看到第一個,這個房子跟你家住的不一樣,這個房子為什麼高、高,這樣子高高低,有沒有看到。
文史工作者驕傲的正在為遊客生動介紹伙房建築、空間關係,位於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水,是保存相當完整的客家聚落,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記者 宋宇娥
屏東萬巒五溝水是六堆中的先鋒堆,這裡也是全台灣第一個文化資產法指定的客家聚落保存區,從2008年到現在,13年過去了,這裡的鄉親對於聚落保存、老屋修復的觀念和想法,也有了相當明顯的改變。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長 劉晉坤(右)
一開始,政府要幫我們整修房屋,其實大家會有一個想法,不知道整修好了,會被政府收走嗎,過了十幾年了,大家慢慢了解到,整修伙房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會帶來一些經濟效益。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長 陳麗萍(右)
我們經過很多溝通、說明以及在誤會當中,知道他們的問題在哪裡,當然那時候自籌款的部分是需要20%,經過和縣長和地方溝通和處理,到後面剩5%,其實差很多。
五溝水是客庄聚落保存區,又是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這裡從不缺中央與地方公部門的關愛眼神,但就算有了大筆經費挹注,也必須先得到伙房全部所有權人同意,才能進行修繕,讓歷經歲月風霜的老建物能夠不畏風雨、持續屹立不搖。而被視為五溝水地標的劉氏宗祠,卻因為有人不同意,導致現況紅瓦塌陷、斑駁不已,令人不忍卒睹。
文史工作者 劉文雄(左)
有經費撥下來要整修劉氏宗祠,結果遇到一部分的阻力,就沒辦法整修了,所以現在就出現屋頂上的瓦塌陷,所以變得不像樣,一個六堆的地標很像沒辦法顯現出來。
屏東縣客家事務處長 陳麗萍(右)
現在在互告,告公務人員失職、瀆職,沒有蓋齊每個人的印章,你看對公務員是多大的打擊,不只客家事務處,包括文化處、文資局也好,說是委屈也好啦,當然也慢慢大家不會怕事就不做,總是時間、大自然和人的想法,來得及嗎,我們希望來得及。
萬巒鄉五溝村長 李仲謙(右)
一個伙房就是一個祭祀公業,要很多人的同意才有辦法(整修),以我的立場就是可以整修就整修,但是萬一沒辦法,我們就以最團結最可以處理的伙房,我們先來處理,來保存下去。
五溝水鍾家和興伙房是文資法修正後,在五溝社區第一個修繕的伙房,歷經幾期工程與波折,終於在2021年9月修復竣工。
和興伙房管理者 鍾魁上(左)
一個人當窗口,要出配合款的時候,他們沒錢沒關係,只要願意要修整,錢不是問題,大家來募款,甚至說我出多一點也沒關係,哪有這伙房我這有整修,那裡沒有整修,這樣像什麼呢,
風華再現的老伙房,如何活化再利用,則是修復之後的新課題,
未來如何適度開放聚落建築,又不造成居民的困擾,必須考慮周全。
和興伙房管理者 鍾魁上(左)
活化以後,當然希望大家來參觀。專門的人才是不是說來給我們指導、協助,要怎樣營造氣氛,剛剛說的又不會吵到人,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長 劉晉坤(右)
有的人就說不然當民宿呀,有的人就說要賣吃的呀,有的人要說要做展覽空間、其實都可以,但是目前村民的想法是他會很怕,因為那是他家,所以大家沒辦法想像那麼多人來的時候,會怎麼樣,他會感覺很麻煩,所以同樣的我們也要開始來做一個示範點,可以怎麼管制,可以用怎樣的方式,讓他們了解,慢慢去打開他們的心防。
除了大大小小、各具獨特建築特色的伙房外,流經五溝水聚落的水圳,更是貫穿世世代代五溝水人的生活。
烈日豔陽下,搬動一顆又一顆石頭堆疊,以生態工法砌石,營造友善水中生物的環境。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長 劉晉坤(左)
譬如說小魚啊,蝦啊,尤其是蝦這些,牠們都會躲在裡面,水會在這麼高,牠會爬上來,或者是青蛙,青蛙也會跳上來,那這個空間就是牠們的一個生活空間和棲息環境。
這是五溝水守護工作站提出的「一號水閘門修繕計畫 」,希望重建五溝水的水圳文化。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長 劉晉坤(左)
第一個在上面做一個生態保育的水草區,第二個一個很重要的是,因為這個水門影響到下面劉氏宗祠前面的水,劉氏宗祠前面會有水一直流動,景觀會比較漂亮,風水也會更好。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五溝水聚落的水文環境與客家庄樣貌,讓許多人都留下過深刻印象,劃設成聚落保存區,不僅是機會更是挑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還要更努力、逐步找到共識,一起在老祖先興建的伙房裡、在百年前就流經庄頭的水圳旁,好好生活,找到屬於五溝水的特有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