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有11處的古蹟,是古蹟最密集的客家聚落,而其中姜家就佔了7處,姜家自1835年姜秀鑾成立金廣福墾號,開始了大隘地區的拓墾事業,之後家族逐步在北埔開枝散葉,同時在不同時期,興建了頗具規模的宅第,為北埔留下許多老建築,現在我們就一起推開姜家古蹟大門,來看他們的美麗與哀愁。
1835年姜秀鑾成立金廣福墾號,開始了大隘地區的拓墾事業,逐步在北埔興建金廣福公館、天水堂老屋、天水堂新屋、新姜天水堂、北埔洋樓等不同時期的建築。
北埔整體的發展和姜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姜家在不同時期興建的建築,就是北埔歷史發展的現場。
[金廣福管理人 姜博文]
(如果它今天是拆掉的),是,(那會是怎麼樣一個悲劇),那就空了,你站在這邊,想像著這些房子沒有了,看不到任何痕跡,(我有留照片啊),照片,照片你看得到摸不到啊,那種感覺就不一樣啊,心情不一樣。
[金廣福代管人 姜博文]
這裡是金廣福的大廳,正廳,正廳以前是,過去墾首,墾首在這裡辦公的地方,當然在這裡有看到三張畫像,第一代的姜秀鑾,第二代的姜殿邦,第三代的姜榮華,這全部都是以前姜家的老祖先,到我是第八代了,(所以這裡就是以前辦公的地方),對,以前辦公的地方,他(姜秀鑾)的辦公室。
金廣福公館是當時的,拓墾組織營運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
[姜阿新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黃雍熙]
姜家祖先來這裡開墾的時候,跟滿清政府申請了號,叫「金廣福」墾號,這個墾號有一個辦公室,叫「金廣福公館」,在那個時代,「公館」大概等於是地方政府一樣,你跟政府承包這個開墾業務,你就要負責地方的行政的管理,稅收、治安這些,是地方的小政府一樣。
保存完整的穿瓦衫牆,當時防潮建築手法的最好見證。
「義聯枌社」的匾額記錄了姜家人參與中法戰爭的歷史。
「金廣福」是北埔的文化、產業和歷史的源頭,因此要了解北埔過往的發展,就得從這裡說起。
[金廣福代管人 姜博文]
我可以說沒有金廣福就沒有北埔,就是因為有金廣福,這北埔的開發,才有後來,後面今天看到的北埔。
金廣福是我國國定古蹟中,唯一的宅第類古蹟,古蹟範圍包含了姜秀鑾的故居,北埔人慣稱為「姜屋」,姜家族人慣稱「老屋」的天水堂。
[姜紹祖曾孫 姜文光]
天水堂在甘肅天水吧,那邊,因為我們祖先在那邊,一路上,這樣子,我們把堂號就一直帶著過來。
[金廣福代管人 姜博文]
最早是我們姜家這邊,天水堂的老家第一棟,這樣推算的話,大概就是清朝的道光到咸豐年之間蓋的,因為有一個記錄是說,它是咸豐四年,那時的第二代,姜殿邦,他將芎林那邊住的這些家人全都搬過來。
就是說我們盡量去保持以前的情形,你看那一個,這每隔20年、30年,會重新再鑲金,再塗過。
天水堂雖然是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但維護修繕都是由姜家的祭祀公業負責處理。
[姜紹祖曾孫 姜文光]
這幾個月都有地震,那石灰牆就開始有點塌,修這個東西是,其實雖然一點點,但是又是這麼高,你要是照傳統的方式來修的話,我看這要6個月才修得起來,要準備材料嘛,去養灰嘛,(就不是我們想的,塗一塗就),不是、不是。
住在天水堂右廂房的姜文光,是姜紹祖曾孫,指著被震壞的牆面說,光這一小角就要花6個月時間修復,更遑論古蹟最怕的屋頂會漏水問題。
[姜紹祖曾孫 姜文光]
一排一排的瓦都已經滑下來,地震的時候,它就慢慢滑下來,滑下來以後呢,然後那邊就會漏水,正常的修法,應該瓦全部拿起來,再重新再鋪回去,昨天我也碰到一個朋友,他說,這個瓦好貴喔,已經找不到了。
我的祖先牌位在這裡,我們家有什麼,祭祖的時候,三節、過年,全部家裡面的人會過來,來拜拜,幾房幾房都會過來。
雖然要維持天水堂「老屋」的風華依舊相當不易,但有老屋在,家族的凝聚力就不會散,祖先的東西保留下來,家族的故事才能代代相傳,姜文光說,「老屋」還在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姜紹祖曾孫 姜文光]
因為我是住在這邊,我在這邊長大,我對這邊,對家裡都有一點感覺,當然是,這邊我是覺得,住在這邊我是也覺得很舒服,也很好,我覺得很幸運,能夠在這邊生活。
從邊來可以看到這邊,這邊的應該是右半邊,右半邊這邊,有四槓的廂房,其實是還保留的滿完整的,可是左半邊的話,就因為沒有人住,年久失修。
位於北埔老聚落東北側,隱身在比一個人還高的草叢後方,有一座毀損的相當嚴重的三合院,這裡是姜家的「天水堂新屋」,外界稱為「二房」,是姜秀鑾家族第17世姜紹猷與第18世姜振乾興建的,姜家人稱為「新屋」。
[金廣福管理人 姜博文]
這一棟它蓋的時代是日本時代,大概是明治40年,是1907年蓋的,外觀大概就是,比較傳統的那種閩式的,你看它斗子砌紅磚,然後有傳統的那種屋脊,有山牆,然後裡面大廳(的屋脊),它是燕尾,燕尾造型,那這是外觀,但是裡面的結構,譬如說它的,它的那個梁,裡面的那個屋架,還有裡面的室內的裝潢,其實是有日式的風格。
照片提供 古武南
0829~0849
對,正廳大門在這裡,進去,進去裡面有一個禾埕,禾埕再進去有一個正廳,不過比較可惜的那個正廳,大概在2006年的時候,因為那個火災,火災那個正廳燒掉了。
隨著北埔開山祖姜秀鑾的第八代子孫,也是金廣福的管理人,姜博文的腳步,來到「新屋」的大門前,聽他講述著這座大宅院,過去有多宏偉和華麗。
照片提供 古武南
0926~0930
[金廣福管理人 姜博文]
其實很可惜啦,其實心裡面會覺得相當可惜,這房子其實它裡面都是很,非常精彩的一棟,一棟傳統建築,這裡面你可以看到什麼,有彩繪、有泥塑、還有交趾陶,裡面還有什麼石雕、木雕,都有,甚至正廳那個還有擂金,擂金畫。
(以前的廂房就到這裡喔),對,以前的廂房,這還算是這邊天水堂新屋的廂房,其實這個路面,這個路面以前也有廂房,有兩槓拆掉了,(所以實際上會到哪裡),(以前的廂房),差不多可能會到這邊。
在圍牆外看著過去這麼氣派的房子,現在只剩下屋脊上的燕尾,仍高高的翹起,下雨中心裡難免會有種「眼看它蓋大樓,眼看它樓塌了」的唏噓。
這裡看到的,這個房子的後面,這個地方大概就是正廳的所在地,這裡看到的地方,(都壞掉了),對,塌掉了,(這裡就是我們看到燕尾的那部分),對,對,對,正廳在這裡,因為那時候,2006年那時候燒掉了,這後面全部,全部都垮掉了。
原來一堂八橫屋的天水堂新屋,歷經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1910年代街區改正,開闢道路拆掉了左邊的二槓橫屋,2006年正廳又遭祝融失火,人口也因為子孫外遷,現在顯得相當寂寥。
[金廣福管理人 姜博文]
因為那時候因為有2大房,2大房裡面,他底下有分,不全部有6房,所以全部有6房,6房的子孫在這裡住,那時候是很熱鬧。現在大概就剩下,右手邊這邊,等於是2戶在這裡住而已。
圍牆外貼著「暫定古蹟」的公告,但部分所有權人就憂心,目前建築現況損壞得相當嚴重,擔心之後會有龐大的修繕和維護費用,因此不同意列為古蹟。
[金廣福管理人 姜博文]
雖然說它現在變成,變成是縣定古蹟,可是裡面,它的所有權人裡面,還是有,有人不同意,當然我們也只能尊重。對於公部門來講,它要進行後續的修繕,要修繕,可是你要經過所有權人的同意,你不同意,後面的程序就比較,比較難去進行。
2021年新竹縣政府,將「天水堂新屋」指定為縣定古蹟,古蹟身分雖然能禁止人為毀損,但卻無法阻擋風雨和時間對老宅院的摧殘,姜博文期望能以古蹟土地容積移轉方式,在兼顧各方利益下,讓天水堂的「新屋」能順利保存下來。
[金廣福管理人 姜博文]
現在有容積移轉的這個辦法,以前來講它沒有辦法跨區,你只能在同一個都市計畫區,我記得應該在前一兩年有修法過,所以它是可以跨區的,譬如說在同一個縣市,你可以跨到不同區,理論上應該這個應該是會有誘因才對,可是為什麼到現在為止,新竹縣都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這個其實是一個問號啦。
和「天水堂新屋」一樣要面對存廢問題,還有一座稱之為「新姜天水堂」的老宅,也就是曾擔任北埔鄉長的姜瑞金故居,為了保存北埔開發的歷史缺角,後代子孫也同樣期望以古蹟容積移轉的辦法,達成保存目的。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