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次颱風暴雨重創中南部山區,檢討聲浪指向山坡地超限利用,觀光勝地阿里山,三年前八八風災多處大面積崩塌,發展高山農業,被質疑是導致地層鬆動原因,當地居民則是認為,農業對水土保持或環境生態的衝擊,遠低於開發建設,但為了恢復五十年前蒼鬱的山林樣貌,農民們也開始反思,把樹木重新種回來,漸漸還地於林。3年前,八八風災連下三天豪雨,造成阿里山地區有許多大面積崩塌,土石隨著大雨沖刷堆積曾文溪,河床墊高、變寬,河岸土地流失,造成這地貌驟變的主因被指向山坡地超限利用。

[阿里山居民
湯進賢]
因為我們種茶大概有30年的歷史了,這個區塊,30年前這個地方,你隨便看都是樹林,比如說,我們今天有去走幾段河床,曾文溪,以前不到河底還不知道這是溪流,現在是遠遠就看到(就知道)這是溪流了。

散布於海拔1000公尺,到1800公尺的阿里山茶區,早晚雲霧籠罩,日照短的特性,讓阿里山茶頗負盛名,也吸引許多人相繼開墾栽種,導致林班地受破壞,而阿里山另一項特產,淺根作物山葵,種植於稀疏杉林間,有人指出,農民為了讓山葵照得到陽光,大量修減樹枝,甚至擴墾增加產量,也被質疑是危害阿里山山地的凶手之一。

[阿里山山葵農
吳相澤]
那個打枝太過的,只是小部分而已,並不是說,多數的農民都這樣,你像八八風災那個時候崩塌地裡面,有種山葵,受到崩塌影響的,還不到2公頃,他們沒有把自己的農地顧好,沒有把水土保持做好,那多少是會有點影響,這是不可否認。

[林務局林區管理處
技士 黃森霖]
種菜、種山葵這些都一樣,它的水土保持這些都會比較不好,當然(我們)就會先規勸,如果說規勸沒辦法的話,就直接,直接把它剷除掉這樣,再來造林。

除了農業開墾,衝擊環境生態的還有開發建設,民國71年通車的阿里山公路,為當地帶來便捷交通與觀光人潮,但老一輩的居民認為,道路興建的破壞更甚高山農業。

[阿里山居民
湯進賢]
我小的時候,這一條河川,它以前最多大概是30米左右,有很多原因(造成)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我們大家這邊(就是)盡量種一些經濟作物,後來就是開公路,為了讓我們方便,就無形中這個地貌完全就改變了。


阿里山鄉有許多老一輩的農民因為覺得,現在山林真的是過度開發了,因此他們開始造林,在休耕土地上開始種樹,像我左手邊這排小樹,大概是一年前種的,而我右手邊這大概1公頃的土地上,這裡種了快十年的樹,有茄苳、櫸木這些,不僅有蓄水功能,同時還能預防土地被大雨沖刷掉。

[阿里山居民
湯進賢]
現在政府現行的法令,在水土保持管理辦法上,有超過28度,它坡度超過28度那就不能開發,那個就是私有地,就是易農地,那個就是只能造林這樣子,因為政府也看到了,如果不這樣子嚴格執行的話,大概後面,大概這個山林真的是不可想像。

民國95年,政府推動國土復育計畫,規定1500以上高海拔山區,禁止採伐林木,既有作物限期廢耕,也獎勵民間造林,讓過度開發的台灣國土,可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機。

採訪/撰稿 徐慧玲
攝影/剪輯 范傑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