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先民開墾之初沿著河流,在墾地繼續擴大之際,便開始開埤作圳,引水灌溉農田,完善的水圳水利設施,成了農村是否富足的關鍵,高雄六龜的客家聚落,就有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仙人圳」,至今依舊滋養著六龜的大地,還孕育出聞名的黑鑽石蓮霧。就是因為早期人們開墾農地、日常生活,都對水源有著高度依賴,常引發不同村庄、族群為了爭水,爆發糾紛,屏東高樹「泰山圳」的圳水,過去就曾讓客家、河洛、平埔三族群引發爭水糾紛,這禮拜的客家引水奇蹟系列,記者宋宇娥、吳湘屏帶你走進高屏地區,看看水圳背後鮮少人知的故事。[六龜鄉民
劉仁超]
仙人圳的傳說就是,他(黃仙人)以前就是騎著牛一根柺杖拿著一直畫,牛跟著,畫一畫,水就跟著一直來

[六龜新威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詹錦開]
我們下邊的人開墾這麼多肥沃的土地,但是沒有水好灌溉,只能耕作一期,以前叫做旱田,後來好在黃仙人開了這條圳,就變成能耕作兩期,也有飲用水,也有灌溉水,一般生活也是用這條圳的水,所以這條圳開鑿成功以後,我們底下三村的人生活就大大的改善,比較富有一點

[六龜鄉農民
陳秀福]
我們引圳水種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很好吃,是月光山流下來的水運到北部去,大家都要買六龜鄉的菜,東西,反正蓮霧,香蕉,反正寫六龜鄉的,他們專門買六龜的

六龜鄉民口中這條依賴很深,又極具傳奇性的仙人圳,是高雄縣六龜鄉客家聚落,新威、新興、新寮三個村庄的主要灌溉用水渠道,和六龜客家鄉親生活息息相關的仙人圳,圳水取自荖農溪,穿過十八羅漢山,取水口就在現在的六龜第三號隧道外,乍看地型,會以為水是由低處的溪邊,引上高處的丘陵台地,讓仙人圳更添傳奇性,但如果仔細測量就會知道,引水口的海拔高度還是比丘陵地高。

現在的仙人圳,經過整修後,成為寬大約兩公尺,深約一公尺半的圳道,這條奇特的客家水路,沿著山區蜿蜒而行,源源不絕地滋養著客家庄的土地。

<這是開關,打開就有水了>

六龜新威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錦開,今年已經七十四歲,算得上是個「資深」農民,來到自己的檳榔園巡田,一察覺檳榔樹需要灌溉了,馬上打開開關引水,而這水就是來自仙人圳。

[六龜新威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詹錦開]
上面,大圳在上面,這就是仙人圳,上面就是仙人圳啊對啊,上面就是仙人圳的水,一年四季都有水啊,有啊,整年都有水

務農維生的六龜鄉農民陳秀福,拿起桶子就往仙人圳裡去,裝滿一整桶的水,光著腳丫走在田埂上,灌溉著正在發芽成長的青菜,講到引以為傲的農產品,光采全寫在陳秀福的臉上。

[六龜鄉農民
陳秀福]
就荖農溪的水(灌溉),荖農溪這條沒有污染的啊我們的菜很好吃,沒有農藥

能夠種出好吃又營養的青菜,滋養農田的水,功不可沒,天天與圳溝相處的農民們,無師自通,早有自己一套「堆石引水」的法則。

[六龜鄉農民
陳秀福]
要比較大水的話,就積比較滿,如果不要那麼大,我就移開一點這樣啊,這哪要人教,水量大小,自己放啊

十月份,六龜鄉的大地上,黑豆種子悄悄發芽了,青菜翠綠而油亮的滋長繁盛,蓮霧樹也靜靜吸收著土壤中的水分,就要孕育出全台聞名的黑鑽石蓮霧。而這一切富饒的農村產物,全有賴仙人圳的灌溉。

[六龜鄉農民
劉仁超]
沒有這條圳,就不能生活囉沒有引水,要怎麼生活呢

仙人圳到底是不是仙人開鑿的,已經無從考據,但仙人圳滋養、孕育六龜土地的事實卻是不容抹滅,當地客家人為了感念引水灌溉的恩澤,還蓋了一座水圳恩公祠。

[六龜新威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詹錦開]
我們地方就協力籌募金錢,蓋了這個水圳恩公祠,做一個留念給大家來拜,大家想說這像是我們的恩人一樣

[六龜鄉農民
劉仁超]
他是仙人,我們有水可喝,都是因為祂所以說每年他的聖誕日都會去拜拜,平常大家去都會去拜

和六龜鄉一樣,也是農業鄉鎮的屏東縣高樹鄉,水利灌溉設施也相當發達,雖然少了傳奇色彩,但關於水的故事,卻一樣豐富。早年水利的變遷,甚至在高樹鄉和美濃鎮之間,爆發了用水之爭。

[南方客文史導覽協會
理事長 曾坤木]
高樹鄉的水,主要是喝荖農溪和濁口溪,,以前很早以前當然是兩條一起喝,不過主要的水還是荖農溪比較多,日治時代以後,日本人把荖農溪的水全部引去做為竹子門發電廠的用水

[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
總幹事 江嘉萍]
我們高樹跟美濃之間的糾葛,曾經為了水源之爭其實也在地方上有很大的一個爭議

直到民國四十年,政府在大津開鑿隧道式進水口,築固定壩,才讓高樹人用水量穩定,解除了用水危機。

[南方客文史導覽協會
理事長 曾坤木]
現在高樹用的水,除了泰山那邊,高樹這邊全部都是喝這裡的水只有一個進水口,其它沒有了,所以非常的重要高樹就是喝這裡的水啦

大津進水口掌握了高樹鄉四分之三的水源命脈,而引進的水經由導水幹道,流到新舊圳分水閘門,再分水流入農田,灌溉高樹鄉達三千公頃面積的田地。其中舊圳是高樹開鑿最早,灌溉最具規模的圳道,也是文獻上記載由客家移民開鑿的水圳。

[南方客文史導覽協會
理事長 曾坤木]
(舊圳)清朝乾隆年間就做好了,這就是以前客家移民先民叫做廖亞元做的,就是這條(舊圳),那時候很早,家人來到開墾的地方一定要用到水,所以一定要做一個水利的工程出來,這條水圳就可以用到所有客家庄要用到的水,客家人耕田才有得吃

除了新舊圳的灌溉渠道外,泰山圳是位於高樹東南方另一個系統的灌溉水圳,水源來自口社溪,水流砂礫高積,取水相當不容易,,

[高樹鄉農民
陳秀葉]
我們這邊山上下來的水很缺,有時候沒有水可以放不夠放,要用幫浦

<這樣水就比較大了嗎,對,這樣水比較大>

遇到枯水期,水量不夠,就得集中水量,依圳道每天輪流供水灌溉。

<你看(泰山)水都不大,水量不一樣,水量要一樣啊,泰山的水都不大,你也要差不多>

為了搶水,從以前就常出現爭奪水源的場面,因此公平分配水權,成了村落間、族群間相安無事的關鍵。

<記者STAND>
這是高樹的泰山圳,這裡住了三個族群分別是客家、河洛,還有平埔族,當時這三個族群為了用水都會發生糾紛,當時的先民很聰明發明了這種三孔式的水門分配用水,解決了爭水的問題

<聲音來源:南方客文史導覽協會理事長 曾坤木>
現在看到的水,一道往下的就是去廣福村,就是客家庄的中間的就是去南華村,那是河洛庄,旁邊的就是去泰山村的,平埔族的人比較多

不分族群 血脈,完善的水圳渠道,在大地上密佈奔流,流進農田灌溉著農作,流進村庄供給居民飲用,猶如血管動脈般活絡著土地上人們的生活。

<有一顆了,你看>

檳榔園旁的水圳,跳下去就是個天然的水產供給場,隨時可以為餐桌上加道菜。

[高樹鄉民
卓昭蘭]
這麼多蛤,小時候我們常常在圳溝摸蛤,想吃蛤就來我們圳溝摸蛤

流經家戶門前的小水圳,放顆大石頭在旁邊,這回就成了免費的洗衣場。

[高樹鄉民
黃素鑾]
每天清晨或者是每天黃昏的時候,從農田回來,身體洗一洗,衣服髒的時候,就想拿過來這邊洗,像這樣啊,尤其是那個清洗,泡沫清洗很快

<喔,有魚有魚有魚,我撈我撈真的有魚,>

水圳的面貌多樣,身分更是多重,清澈的圳水,有時搖身一變,又成了孩子們歡樂玩水的嬉戲天堂。

<玩水的感覺怎麼樣,很涼,很爽喔,嗯>

[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
總幹事 江嘉萍]
我們發現高樹這邊很獨特的就是,它有很豐富的水圳文化,它對我們這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們來說,它其實功能非常多,我們會到我們前面的圳溝去摸蛤,小朋友就可以一邊摸蛤,一邊玩水,那其實再加上幾乎每戶人家門口都有圳溝的經過,所以我們會在那邊洗衣服

看準深具地方特色、又豐富多元的高樹水圳資源,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協會,決定要推廣水圳文化之旅,要將水圳的地位由農業、民生,推向觀光發展。

[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
總幹事 江嘉萍]
高樹的水圳,其實是每一條水圳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在地故事,我們會用我們生長在這裡的那種,我們小時候的一些生活,聽老人家講的一些故事,有更多的老人家講他們,過去怎麼參與水圳的建築啊,開鑿啊之類的東西,我們會在這裡面做一個跟大家的分享,所以我們也是會去再針對幾條,比較有故事性的水圳去做特別的介紹,跟特別的行程規劃

聚落沿著河流發展,隨著開墾區的擴大,水圳系統越築越完善,滋潤大地的水,隨之孕育萬物,這些沿用至今的水圳渠道,讓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後人飽受恩典,充滿客家先民智慧的水利工程,也將在潺潺流水中傳唱世代。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