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重要經濟作物,尤其在北部的客家庄地區,更有許多人依賴茶產業維生,「樟之細路」上的古道,許多就是早期運輸茶葉的茶路,這些一條條的茶路,串連起客家庄和世界各地,也改變了客家庄的地景、地貌甚至地方發展,繼續來看林秋伶、江長銘茶金之路的報導。


 

 

畫面提供 公共電視、客家委員會

010009-010013

 

新竹縣橫山鄉耆老 楊竹妹(左)

茶青我們挑出去還要到橫山,又再載到,現在叫做北埔路口,在那裡才又和人合併一車,合併車子,再一起載到北埔去。

 

樟之細路大隘工作站導覽員 陳紹忠(右)

像我們的茶就是送到姜阿新的茶廠,他們就收購整個北埔、峨眉這一帶的茶,然後再出口到國外去。

 

畫面提供 公共電視、客家委員會

010041-010047

說到新竹的茶業,就不得不提到北埔的姜阿新永光公司。

 

姜阿新孫女婿 黃雍熙(右)

日據時代呢,祖父的公司不叫永光公司,叫Three Stars三星,然後那個公司的商標,有三個星星看到沒有,然後以前出的茶葉品牌叫做HOPPO TEA,HOPPO TEA的意思是北埔茶的意思,日本話北埔茶的意思,以前北埔出全臺灣最好的紅茶,我們這紅茶出給日本人,那後來日本人離開以後呢,國民政府來了,整個系統全部改掉,所以公司就改名叫永光,所以叫永光紅茶。

 

復古的包裝,充滿時代感,包裝上的的資訊,也將北埔茶產業的輝煌歷史留存下來。

 

姜阿新孫女婿 黃雍熙(右)

那這是代表兩個不同的時代,這是1935年的包裝,這是1950年代的包裝,這種包裝看起來比較古典,很漂亮對不對,可是成本很高,然後很費人工,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包了,但假如去歐洲買那個很高級的茶葉,還可以看到這種包裝,當時我們最早是用臺灣本地種的青心烏龍的茶樹,去做紅茶,賣給日本人,後來又出廠到英國去,英國人喜歡喝那個印度種的,阿薩姆大葉紅茶。

 

畫面提供 公共電視、客家委員會

010157-010232

臺灣北部客家庄的茶園,曾經連結了整個世界,電視劇《茶金》,就是以新竹北埔茶商姜阿新,以及永光公司的故事為原型進行改編的,1950年代,北埔滿山遍野都是茶園,種植面積超過1千公頃,家家戶戶都在種茶,摘採後再交由永光公司加工、生產,茶廠地位舉足輕重。

 

畫面提供 共電視、客家委員會

010252-010304

北埔老街上,這棟氣派的洋式建築,就是姜阿新洋樓,建於1946年,耗時3年完工,除了是住家之外,也是姜阿新招待貴賓的地方,見證了茶業發展的歷史。千里步道協會舉辦的茶金之旅,規畫了從種茶、採茶、挑茶、製茶、運茶、到賣茶,一系列的路線,讓參與的人,能藉由樟之細路,來深入了解北部客庄的茶產業故事。

 

千里步道協會社區經理 陳致中(左)

了解這些大廠商,當初是怎麼出口到世界各地,希望大家可以走上這段樟之細路,了解一下我們前人跟世界接軌的這條道路,今天的飛鳳古道是重頭戲,因為這邊是北埔過來、橫山過來關西,關西那邊他們挑完也要再走回來,對,所以這是一個最主要的茶葉的集散的道路,對,我們稱它叫茶葉高速公路,這樣子,對,就是這裡是最快的。

 

轉個角度,來到新竹芎林的鹿寮坑,再繼續往山裡頭走,直到車子無法再通行,看到一棟古樸的紅磚老房子,這裡是黃家伙房江夏堂,主人黃政權正分享著早期這山裡的茶業盛況,接著,就跟著一起走上這條茶金之路。

大概將近快120個人,真的假的,是真的,為什麼,因為大人加小孩子,還有我們這邊要請長工,為什麼,大家可以看到,這邊環山的繞一圈,幾乎都是黃家的產業,當時都是種茶,種茶之後,所以要請工人來啊,請工人來幹嘛,幫忙除草,客家話除草,要除草啊,要剪茶啊那些。

 

山林裡枝繁葉茂、綠樹成蔭,這條連通芎林和關西的古道,不只是茶路,也是一條聯姻之路。

 

樟之細路關西古道工作站導覽員 黃政權(右)

他們運茶都在這一條,這一條對我們這邊的人來講,我都常常叫這一條路是聯姻的道路,關西、芎林,嫁娶都走這裡,對,嫁娶都走這裡,我們家的叔婆他們,還有我自己的奶奶都是關西人,坐轎子,我叔婆有坐轎子,我媽媽從五峰嫁進來,也有坐轎子。

 

是說,山裡的生活理應是相當辛苦,但山下的人怎麼會願意把女兒嫁到山上呢。

 

樟之細路關西古道工作站導覽員 黃政權(右)

關西很繁榮,你們等一下去就知道,關西那麼開闊的土地對不對,富饒,酒家林立,不是,那個石店子老街,然後呢,有這麼多的商店在那邊,為什麼那些人,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到這邊山裡頭,不是,是表示這邊的人,那個公子哥,是大戶人家,有錢,像政權這樣,我沒有。

 

古道還在,故事就還能繼續說下去。

 

千里步道協會社區經理 陳致中(左)

沿途也有很多滿不錯的文化遺址這樣子,像這裡的黃屋伙房屋,然後那個當年因為茶路走了之後,先人也都會利用這些道路來走,所以賴和也來走過,對,那姜紹祖在上面建了涼亭,就是為了讓來往的過路客可以做休息,對,這些都是兩百年下來,累積的一些小故事。

 

這樣子旁邊,這樣子直接撕開來,這樣就很乾淨,這樣就可以吃了,酸酸的,(這個叫什麼),火炭母草,(火炭母草喔,老師這什麼味道),吃甘蔗,(像甘蔗味),酸酸,酸酸,這小時候我們常吃這個,這邊雜木,然後這些樹枝這些全部有,欸,這個,這什麼,(五色鳥的窩),對。

古道沿途生態豐富,也能一窺早期的產業生活樣貌。

 

樟之細路關西古道工作站導覽員 黃政權(右)

這邊也是很特別的,他的,是姜家人,他在那麼遠,他的耕地在這邊,那他可能每天來這邊奉茶嗎,所以呢,他就請了這邊的葉姓地主,他的佃農,然後請他們就是我地給你耕,但是你們每天要上來換茶,因為大家剛才可以看到,從下面走上來,重重的對不對,挑著過來。

 

早期在這一帶的山稜線上,都是重要的產業道路,在路口處,地主都會委託佃農,設置奉茶的地方。

 

樟之細路關西古道工作站導覽員 繆美琴(右)

因為沿路有茶亭,奉茶站,所以早期的耆老都講茶亭路,但是臺灣的茶亭路太多了,所以在2000年,黃卓權老師他們在調查的過程,為了要區別,所以我們以飛鳳山系為命名,所以叫飛鳳古道,對,所以我們現在叫飛鳳古道,也是當時的官路。

 

大家走路小心因為下坡會滑,大家踩穩一點,不想走可以用滾的,我先示範一下,有看過穿山甲嗎。

繼續往關西的方向走去,開始是下坡路,沿途人煙罕至,但走著走著,一個畫面吸引我們駐足。遠遠看到一個寮子,一位大哥揹著一籃桂竹筍緩步爬上階梯,忍不住上前攀談。

 

鄉親 張錫濤(右)

這個叫做樟之細路,以前叫老茶亭路,(老茶亭路多久了),鄭成功時代就有,住在這裡的人很少走這條路,很少走,當時,像我們就這山窩,就跟這山窩直直出去,那邊的人就跟著那邊山窩直接出去,沒有這條路啦,不是沒有,是沒有人走這條路,以前這裡有2、30戶人家,就是這山窩和對面那邊,現在搬光光了,對面那山窩可能只剩下4、5個。

 

鄉親 張溫玉蘭(右)

我的娘家在那山的後面,就嫁來這裡,到30歲就離開了,(到30歲就離開了喔),就離開這山上,就去都市了,(妳嫁來的時候幾歲),我20歲嫁來,這整個都是柑橘,當時多少年前,我的柑橘就賣1、2萬,20幾歲的時候。

 

雖然已經搬到都市居住,但不時還是會回到山上看看。

 

鄉親 張錫濤(右)

(還沒開大路的時候,你們種這些水果、或是種茶,要怎麼辦),用挑的,(用挑的),挑到那邊有,鹿竂坑有茶工廠,沙坑也有茶工廠,不然就挑到太平橋,人家來會收,收一收就載去工廠去賣這樣。

 

樟之細路關西古道工作站導覽員 繆美琴(右)

古道對我來說,很有趣,因為我以前是住白沙屯,我們是住在海邊,那關西這邊,因為以前山上種茶、種橘子,所以他很多人會挑擔出來,所以我對這個,走路這件事情,走古道這件事情,又可以跟很多的老人家聊天,我就覺得這個客家人的文化,是非常吸引人。

 

臺灣大學山徑行動社社長 李適軒(左)

那從去年開始我就帶隊,從這個關西這邊出發,然後沿著飛鳳古道,然後來到九讚頭,那其實就是跟我們這次行程的路線是差不多,但是就是,我們並沒有就是跟當地人其實有太多互動,然後也沒有說,有這樣子一個主題,一個茶為主題的這樣子一個行程,所以就是,這次就是真的收穫很多。

 

五○年代末期開始又在做的,就是做煎茶,因為當時日本人缺煎茶,找我們代工,所以我們待會兒看到的設備,其實是六○年代做煎茶的設備。

 

來到關西的紅茶工廠,正好碰上茶廠在製茶,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翠綠的茶葉,空氣中充滿清香氣味,幾十年來,幾經大環境的衝擊,這間紅茶工廠也幾經轉型,挺過每次的考驗。

 

關西紅茶工廠 第四代 羅元鴻(右)

民國30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開始,臺灣的茶出不去到歐美了,所以留了很多紅茶,那這段期間我們要存活怎麼做,就是請日本人,帶我們去東北,大陸東北,賣包種茶,因為當時東北在日本的掌控之下,滿州國,所以我們在二戰的後半段,主要是賣包種茶,但是紅茶還是繼續生產,所以累積了很多紅茶的量,所以才在戰後有時間,可以外銷到歐州。

 

為什麼會很多枝。

茶廠二樓展區滿滿的鐵刷板,就是早期關西紅茶的貿易足跡,曾經遍布全世界60多個國家,80多個港口的證明。

 

關西紅茶工廠 第四代 羅元鴻(左)

這個是什麼,上面是非洲蹬羚,下面是長頸鹿,他就希望我們把這個圖,把它畫到茶箱上,所以設計是你們設計的,沒有,他們畫好傳過來,我們就幫他刻出來,然後畫在茶箱上,這樣子船到港口的時候呢,他們就知道,知道說要搬哪一個東西,他只要給工人看這個圖就可以了,這個多久了,這一個,應該是在民國30幾年。

 

早期國外港口搬運工人識字率比較低,常會有下錯貨的情形,後來加上圖案,工人們只要按圖索驥,就會知道該要搬哪個木箱,這面牆上的鐵刷板,就記錄下關西茶的貿易軌跡,和當年的繁盛景況,都讓人驚訝連連,樟之細路上的茶業故事,未完待續。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