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保留了不少古蹟和老房子,這些年政府和民間也投注相當多經費在小鎮的古蹟修繕,但如果只是修繕,沒有把它活化其實就只是等於沒有生命的「文化遺址」。為了負起活化古蹟的使命,現在金廣福、老聚落茶博館和忠恕堂三處老宅邸串聯起來,期望以「三館聯營」的方式來帶動古蹟新的變化和革新。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北埔是臺灣古蹟最密集的地方,其中金廣福公館是客家聚落中,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
金廣福公館管理人 姜博文(右)
我可以說沒有金廣福就沒有北埔,就是因為有金廣福,這北埔的開發,才有現在後人看到的北埔。這個它不只是一個歷史的現場,它其實也是記錄著,我們這裡差不多要200年來,這裡的一個生活記錄。
「金廣福」是北埔「墾首」姜秀鑾辦公的地方,也是北埔歷史、文化和產業的起點,因此要認識北埔就得從這裡說起,但一般遊客卻只能在外流連,不得其門而入。
金廣福公館管理人 姜博文(右)
想說北埔的古蹟,門關起來真的很可惜,所以打開來,讓人參觀,讓人可以更親近。差不多2009年以後,整修過後,我們才開始有預約參觀,到2018年,那時候是有一個想法,可以將北埔幾個古蹟,或是歷史建築串聯一下。
放學回家就到處去玩,一大群小孩就在這裡,幹什麼,玩彈珠啊,彈彈珠有沒有。
從小在金廣福長大的姜博文說,古蹟並不嚴肅沉悶,裡面其實有很多的回憶和故事。
有時候阿婆或阿公他會從抽屜,或者某些空間,隱藏空間,打開來裡面就有糖果好吃,(所以對你來說這是一個充滿魔法的櫃子),好幾個喔,不只這一個櫃子,還有別的櫃子。
為了改變一般人對古蹟的刻板印象,姜博文和長期研究北埔歷史、人文和建築的古武南便一起合作,以「三館聯營」的方式,有條件的將金廣福、老聚落茶博館和忠恕堂,這些古蹟的大門敞開,讓遊客在輕鬆的氛圍中去接近歷史。
金廣福公館管理人 姜博文(右)
進來看,會看到以前,這麼多以前用過的東西、用的家具,還有一些像是老相片,這種感覺會不太一樣,這不只看,我們還有導覽員、解說員,和他們說明,說故事,講以前的事情。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右)
每一個去的點都不一樣,它讓人內心的感受不一樣,比如說金廣福是說歷史,茶博館大概說的是茶文化和我的收藏,去到下一間(忠恕堂),是讓人休息,比較有現代的感覺。
好,跟著古老師走,好 跟著走喔。
這個聲音很棒喔,我們今天看的古蹟都是包場參觀,什麼叫包場參觀,除了你們來之外,別人就不讓他進來,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今天就開放你們參觀而已。
這天,新埔國小舉辦校外教學,學校以預約導覽的方式,讓孩子們隨著古武南參訪北埔的古蹟。
「義聯枌社」是一位姜先生,姜阿公,阿公的阿公,欸,走路耶,北埔走路走到哪裡你知道嗎?走到基隆,參加中法戰爭,打勝仗回來,當時的縣長就送了阿公的阿公姜先生一個匾額。
就像阿公說故事給孩子聽一樣,古武南輕鬆、詼諧的說著北埔姜家的事蹟。
阿公一定放在哪裡,放在中間對不對,好,爸爸一定放在哪裡,放在左邊。
藉由金廣福正廳吊著的三張畫像,他帶著孩子們認識開發北埔的老祖先,同時灌輸他們長幼有序的規矩。
四合院叫什麼?雙,雙堂屋,對不對,三合院呢?伙房屋,對,這兩個合為怎樣,合為第一級國家古蹟,很厲害喔。
同時古武南也藉由導覽,教這群來自客家庄的孩子們說母語。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左)
沒有人會說客家話,多可憐啊,住在新埔、北埔,客家庄,問誰是客家人,全都舉手,一句客家話都不會講,我就藉著這個機會,教幾句。
金、廣、福,再一次,金廣福,金廣福,讚。
像這個空間來說,是校長那時候,人家說的兒童房,他兒子睡的房間,我就把它,他們全都移民到美國去了,我就把它放,放我兒子的東西。
古武南說,古蹟不能一成不變,必須與時俱進的多元運用。25年前,他租下了國定古蹟「天水堂」的廂房,一部分空間他拿來作為營業用,另外一部分就用來作為展示空間。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右)
這間房子是我房東,姜瑞鵬,日本上智大學文學博士,也是新竹女中第一任校長,他的這些紙條,字紙、他們的衣服,他用過的茶杯,還有他所看過的書,以及他(姜瑞鵬)相片來做一個展覽。
之後他覺得,只是陳設老東西太「老古董」了,應該要有更多的變化。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右)
最後我拿來做什麼,你知道嗎?做教室,古蹟解說的時候帶進來吹冷氣,小孩、大人可以進來寫毛筆,這裡可以插花,可以學茶道。
這個是客家窯,我開了一個白色的陶器,這是峨眉唐盛做的,唐盛做的,這是一位名家沈東寧,沈先生做的,這是誰做的你知道嗎?這是南庄,老田,田承泰做的,還有這是,北埔人佐京做的。
姜校長老宅的功能,經過了幾次的「變身」後,現在又有了新的身分,成了「老聚落茶博館」。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右)
裡面大概收藏的是我20年來學茶,裡面有日本的、有中國的、有我們客家的、有北埔地區這些做的陶器,將它收藏起來,就是說你從古蹟裡走過,可以看到很多歷史的背景建築以外,你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收藏,讓它放在這,老古蹟裡面,讓年輕人,讓新的人,讓小孩子可以進來這裡覺得,古蹟是一個很幸福的(地方)。
這是那時候的,很漂亮的金魚碗,畫金魚的,他們吃飯用的,有錢人吃飯用的,這個瓷器燒得非常漂亮。
但創新不是將舊有的東西都推翻了,而是要不忘本的,讓歷史和新事物兼容並蓄的,存在一個空間。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右)
我有一個朋友說,「Old But New」就是說,一個老的空間,裡面有新的感覺。剛剛說的校長,那個房間,我永久都不會改變,為什麼,我要讓這個人家說的,衝突的違和感裡面,還有一個靈魂支柱,就是那個校長的一個收藏室,那是我不會改變的。
記者 邱月華(左)
古武南說,古蹟是有生命力的,只要用心經營,就可以千變萬化,到底有什麼新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去看看。
古蜜,給我一杯客家可樂。
將客家酸柑茶和特調祕方,調和,再噴上一點點柑橘類的精油,這就是全球第一杯的客家可樂。
將桔醬加入氣泡水中,就變化出了,具有濃濃客家味的新飲品。
忠恕堂代管人 古皓丞(左)
因為大家都會蘸桔醬醬油,蘸雞肉吃,因為我愛喝汽水,我就用桔醬和汽水去一起融合,看它可以融合出什麼東西來,這是我胡搞瞎搞的,其中一個部分。
還有還有這一杯,將膨風茶的花香、蜜香、果香的香氣,變得更鮮明的「香檳美人」,古皓丞用客家飲食的原料,重新解構再建構,用創意做出新料理。
忠恕堂代管人 古皓丞(左
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我從小吃到大的,可是大家,我覺得都沒有去用一種新的方式,去表達這些好東西。有些像是艾草粿、或是我們的發糕,或是說我們吃東西用的紫蘇、九層塔,所以我就開始想,客家的這些料理,或是醃漬物,或是那個,怎麼說,蘸醬類的東西,有可能有一種新的,呈現方式嗎?
興建於1922年,曾學熙秀才的故居-忠恕堂,在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吳東昇,出資購買修繕後,登錄為歷史建築,因緣際會請古武南做代管人。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右)
吳東昇先生,在這裡落成的時候,入新居的時候,我就跟他說,其實我小時候在這裡玩,在這裡長大的,這是我曾祖母的娘家,他就說,這裡是你外祖母的娘家你知道嗎,那你有責任,要把它發揚。
古武南的大兒子古皓丞,2023年他從父親的手上接手代管「忠恕堂」,同時在一旁的廂房開店做生意。
忠恕堂代管人 古皓丞(左)
通常我們去參觀別的地方的古蹟,我們進去會看到很多,他們家人的遺像,或是祖先的照片,可是我覺得古蹟不一定要這樣呀,它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
北埔文史工作者 古武南(右)
我覺得整個北埔聚落,不管文化、經濟、企業、歷史,和整個,這個我們說的幸福指數,吳東昇先生,吳東昇博士,對我們的貢獻非常大。他希望提供一個空間出來,讓年輕人進來,進來做經濟、做文創,讓這個企業和經濟和文化,可以怎麼樣,可以一直轉動,一直轉動,新的進來,新的進來,新的進來,這樣地方發展,他花這麼多錢修整這個古蹟才有它的意義存在。
雖然才25歲,但從小就在古蹟生活的古皓丞,內心卻藏著一副「老靈魂」。
忠恕堂代管人 古皓丞(左)
因為從天水堂的右彎廂房,那個姜瑞鵬校長那邊,我小時候就在那邊生活,所以我都喜歡,這種比較老的空間。
代管忠恕堂後,古皓丞在歷史建物裡加入新的思維,將那裡打造成有「古意」,又很新潮、很有美感的空間,他希望古蹟是年輕人會和朋友分享,會一再造訪的地方。
忠恕堂代管人 古皓丞(左)
我帶你去一個,很神祕的一個地方,是一個古蹟,那裡面東西,可是裡面的東西是新的,等於有一個,營造那種衝突的違和感,我們做的東西是最新,最現代的東西,有藝術的展覽,古蹟可以進去,有很酷的一種飲料,有很酷的一個表演,有一種很酷的一種行為,他會覺得來古蹟是一個潮流,一個很酷的感覺。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古武南、姜博文和古皓丞,這三位很有想法的兩代人,期望用「三館聯營」的方式,打破一般人,尤其是新世代的年輕人,覺得古蹟是死氣沉沉、硬梆梆的感覺,要將走訪古蹟,成為散步北埔的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