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話的腔調裡面,所謂「四海大平安」的「大」,是指少數腔「大埔腔」,而講大埔腔的鄉親大多集中於臺中東勢、新社、石岡地區,根據臺中市客委會這幾年實際觀察,當地講大埔腔客語的人數日益減少,因此地方上每年都在積極想辦法推廣。接下來就跟著我們的鏡頭,前往石岡的土牛國小,看師生們如何讓客語玩出名堂?由於土牛國小校內有超過一半的學生會講客語,校方透過每週帶孩童唸客語詩詞、成立布袋戲社團,一起從玩樂中學習,希望學客語能變得更好玩一點。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一大早學生們快步集合,準備要開兒童朝會,這一天是週二,是土牛國小每週固定一天的「臺灣母語日」。
立正 敬禮。
每週二的朝會上,全校師生齊聚一堂,校方宣布完校務事項後,緊接著團練的時間到了。
我們的”每週一句”要小朋友從,要用客語念唐詩,你們知道嗎 知道,所以今天老師帶著大家把這五首唐詩複習一遍喔。
位於臺中石岡山城裡的土牛國小,學生們來自客家、河洛、原住民與新住民等族群,全校師生約兩百多人,會講客語者大概有六至七成,他們講的腔調多是大埔腔。
每樹無數個,小兒出入看,一半鳥啄破,不錯喔。
每週二的「臺灣母語日」,這學期教的是用客語唸唐詩,一開始學生們跟著老師唸,先暖身,再來還有獨秀時間,學生們都不怯場躍躍欲試。
秋浦歌 好喔,來 預備開始,秋浦歌 李白,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不知明,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哇 好厲害喔,給她熱烈的掌聲。
土牛國小老師 溫珍菊(右)
這學期我們選了十首唐詩,教學生唸唐詩,學生大部分學生對唐詩,都覺得滿有趣的,對啊,一開始時我一句他們一句跟著唸,我也有時會教他們是什麼意思。
學生們雖然對唐詩有點陌生,但跟著老師你一句我一句,既能學客語字的唸法,也能感受客家文學和音韻之美。
土牛國小教務主任 蕭敏慧(右)
唐詩基本上它,比較屬於那種可以朗朗上口,我們老師帶著小朋友唸,希望說可以持續進行,小朋友多聽多學。
土牛國小校長 詹鍾松(左)
“每週一句”是我們利用朝會的時間,請客語老師教,可能也有詩、也有諺語等等,示範教小朋友,希望說透過”每週一句”來提醒,教小朋友,至少每天能講一點客語。
試著在生活中多增加一點客語,校方對於「臺灣母語日」的內容用心設計,藉由帶學生學讀詩詞,學習後繼續拉長戰線,盡情發揮。
“歡迎大家上網來,愛分𠊎騙”。
學生們唱唸俱佳,像現在看到的這一幕,是改編自神話故事的「新西遊記」中,唐三藏跟蜘蛛精正在過招,在迷你版的戲棚的另一側,是小學生正賣力的身影。
土牛國小學生 黃芊羽(左)
最難的地方就是它唸的客語,它有,因為它是,它還有小女孩的部分,就是它有變成小女孩,然後你就是會要同一句,你要一下小女孩,一下又是蜘蛛精,就是那個音調要變,表演一下?”你係唐三藏,哈哈,老鼠跌落米楻肚,老牛綯在稈棚下,這擺斯著貨咧,看吾个”黏TT”蛛蛛網个厲害,呀 天女散花!”
邊玩邊學,有的同學一開始並不擅長客語,但由於必須負責角色扮演,嘗試突破學習客語。
土牛國小學生 黃芊羽(左)
很好玩 就是,但是不會唸的還是要問團長跟老師。
土牛國小學生 李宜沛(左)
“好好好,無問題!看吾个厲害,天靈靈 地靈靈,挷猴毛 毛金金,變!”,就是讓我比較會操偶,還有唸那個客語的台詞。
記者 許儷齡(右)
藉由布袋戲操偶學習大埔腔客語,像土牛國小的學生們,就組成布袋戲社團,學習後公開表演,就是透過集體活動,大家相互鼓勵、相互交流。
土牛國小學生 劉湘云(左)
講客語的布袋戲我都可以理解,很好看。
土牛國小學生 邱璟淳(左)
今天演出的內容好看嗎?很好看,怎麼說呢?他們講客語講得很標準。
演出時台上台下都很忙碌,大家分工合作,有同學負責操控電腦,把台上正在演出的台詞內容,秀在大螢幕上。
他們的命運究竟會是如何呢?好 接下來。
土牛國小老師 劉宏釗(右)
寫稿時我就想著能否把現代跟過去的東西結合,一來是過去的,過去的故事可以傳下來,二來是說,現代的情形發生的,也能融入議題,所以小朋友學這個布袋戲,也可以接觸現代議題的客語要如何講。
劇本魔法師劉宏釗老師,編纂讓西遊記的人物穿梭古今,把空汙、停電、詐騙等時事設計進神話故事中,內容逗趣兼具生活化,操偶方面,校方特邀薪傳師黃文郎,教學生認識布袋戲文化。
五洲園掌中劇團薪傳獎得主 黃文郎(右)
布袋戲像說小生,在唸一首詩,早期我們史艷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在下史艷文,客語老師把它翻客語,教學生來表達,這個客語就要由老師來教導了。
臺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我們非常希望說可以用傳統藝術,表演的藝術來結合我們的客家語言,加強我們客家,尤其以大埔腔少數腔調加以製作,提升學生興趣。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竹愛嫩時拗,子愛幼時教。」,綜觀如今大環境,家庭、學校、社會中,講客語的機會較過去減少許多,而且對學生來說,不只教學,還得要「對味」,土牛國小透過社團,讓學客語變有趣,薪傳客家文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