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務農,近年來好像成為一種流行,甚至常能看到返鄉青農年薪百萬的報導,但真有這麼簡單嗎?75年次的黃嘉銘,生物研究所畢業,因為不想每天都和化學藥劑為伍,於是回到家鄉花蓮吉安務農,看到台灣中藥材多是進口的,不時還傳出農藥殘留或重金屬超標問題,於是他就選擇種植有機的丹蔘、當歸等保健作物,跑市集時,還常被問到是不是年薪百萬的農夫,但事實上,種到現在第五年,還沒賺到錢。而另一位股市操盤手蕭旭暘,以前每個月經手金額常高達上億,只是賺得快、賠得也快,到頭來,錢也沒存到。結婚後他在壽豐找了塊地,投入有機雜糧種植,從零開始,至今投入上千萬資金,還沒回收。對他們來說,務農並不浪漫,要能打平,就要偷笑了,但他們都說,這是自己的選擇、也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會一直走下去,並且會越來越好。
連下幾天雨,成熟的紅豆一直沒辦法採收,這天下午,總算抓到空檔,趕緊把收割機開到園裡==ns==蕭旭暘的紅豆,長得有些稀稀落落,原來之前已經手工採過兩次。
[花蓮青農
蕭旭暘(客籍)]
它在第一期花,第二期花,它沒有辦法跟第三期、第四期花一起開,一起,一起落葉,所以第一期花、第二期花,是要請社區老人,他們用手工採紅豆莢,然後之後再用那個採收機,採最後的,做最後的採收。
有機紅豆不灑落葉劑,自然熟成、自然乾燥,豆莢顏色才都不一樣。
(這樣一莢裡面大概會有幾顆),欸,最多可以到十個,有十個。
這樣的環境,當然也很放心讓小朋友在裡面盡情穿梭。
有點硬硬,趕快採,趕快拔,可是太硬了,紅豆,太緊,有採到嗎,還沒有。
眼前這位農夫,很難想像,他原來是個股市操盤手,因為媽媽和老婆認為這工作風險太大,於是蕭旭暘放掉做了十年的股市工作,開始在花蓮種雜糧,希望消費者能吃到台灣在地生產的有機糧食。
[花蓮青農
蕭旭暘(客籍)]
那我差不多是從2007年開始就,預見了這個,糧食危機這個問題,然後我就,那時候就開始計畫性的想要從事這個有機大豆,跟雜糧這個產業,因為這個是我們台灣目前最缺乏的==ns==
[蕭旭暘的妻子
陳儀玲]
(股市)穩定性太不高,對,是,所以就希望他做另外一種行業,可是沒有想到他會從事農業,而且是有機農業==ns==
以前操盤,每個月進進出出,經手金額高達上億,找到有潛力的產業,看準標的投資,蕭旭暘說,有機本土雜糧就是未來的趨勢,只是這次投資不是經手,是自己跳下去做。第一年,種了5分地的黃豆、黑豆等頗成功,第二年就種了4甲地,現在已經擴大到12甲。
[花蓮青農
蕭旭暘(客籍)]
我希望我們的豐田社區,能夠復育這些雜糧,然後也讓我們豐田社區的老人,他們有工作,有薪水。
種了這麼多有機雜糧,不僅種植技術要克服,採收後的處理更費工,雜質、壞豆,得人工一粒粒挑掉。
[壽豐鄉居民
蕭小姐]
有時拔草,也有挑豆子,(會很難挑嗎),不好挑吔,(怎麼說),因為它這個沒有噴藥,比較多有洞的。
[壽豐鄉居
賴小姐]
這有機的,它不能噴農藥,所以比較費工,對,比較有那個蟲害啦,對。
秋冬「小月」,光是人事費用就占經營成本一半以上,到夏天,比例更高。
[花蓮青農
蕭旭暘(客籍)]
因為那現在是比較小月一點,人事大概18萬了,然後如果大月的話,就是除草,那就20萬起跳。
種雜糧面積得大才能合乎成本,只是這一大下去,先期的投資就很可觀了。股海浮沉那10年,賺得快、賠得也慘,根本沒存到錢,現在只能用房子和田地向農會借貸。
[花蓮青農
蕭旭暘(客籍)]
有機大豆跟雜糧的資本的門檻非常高,都3000萬起跳,對,因為我目前,貸款已經貸到快1900萬還不夠。
廠房、設備、農機具等等,每一項都要錢,去年12月,又增購了這台曳引機==ns==
發動,前進的時候就是要打檔,對,然後打檔,然後就是,這個,這個再扳前面,就可以動了,對,這樣子,(所以它也是有冷氣的),它有冷氣,我們這個,我們的夏天是很熱的,它曳引機可以不是只有掛那個迴轉,你可以掛播種機(後面可以再掛那個),對,可以掛那個施肥的,等等的多功能,所以它每個設定都不一樣。
一個月營收至少要40萬元才能打平,從農第五年,負債比率還在增加,但蕭旭暘認為,這項投資,長線來看仍很樂觀。
[花蓮青農
蕭旭暘(客籍)]
這個是趨勢啦,趨勢對的時候,當然,短線難免會有波動,在短線中一定會有起起伏伏,不可能就是一帆風順。
雖然肩上負擔越來越重,但希望消費者吃得健康、社區老人有份工作、也希望豐田,找回早期原有的雜糧產業,蕭旭暘說,頭都洗下去了,只能繼續拚。而像他一樣執著的人,其實不少==ns==
丹蔘,丹有紅的意思,又叫做紅蔘,可是它跟人蔘的紅蔘又不一樣,丹蔘不補氣,它是鼠尾草科的植物==ns==
用力往下挖,種了整整12個月才得以收成的丹蔘,總算出土了。
它上面的葉子都很茂密,可是有的挖起來就小小的,有的很大棵,甚至有的就不見了。
種了一整年還不見得有好收成,自是珍貴,每一根都不能放過。
你看像我剛,大力一點,這邊就斷掉了,這是斷在土裡,我現在還找得到,因為我是用人工挖的,我大概知道位置,我就可以再把它挖起來。
黃嘉銘,生物研究所畢業,同學幾乎都做生物科技相關工作,他卻選擇回鄉務農。
[黃嘉銘父親
黃大昌(客籍)]
當兵之後他跟我講說,欸,他要務農,對啊,我說,真的你要務農喔,因為他不曾務過農,然後鋤頭也不曾拿過,然後他,他說他要務農那我們也感覺到很訝異啊。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我很喜歡做研究,可是,因為要一直泡化學藥劑,我其實不是那麼的喜歡,可是後來想想,欸,我覺得,務農、或者養蜂、或者養殖漁業,也都是生物相關。
這幾樣,就屬務農的門檻最低吧,黃嘉銘這樣想著。只是,父母從事的是中古車生意,黃嘉銘沒有任何農業相關背景和資源,於是,還在當兵時,就勤跑農改場,尋找適地適種的作物。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那有聊到說其實中藥材都仰賴進口居多,那其實,我們拿到東西的時候都只看到成品,我們不曉得它的製作過程或它原本長的樣子,丹蔘跟當歸,花蓮農改場引進之後,滿適合花蓮當地在栽種。
找了休耕十多年的地,種起有機保健作物,原本只有丹蔘跟當歸,後來他把從小家裡就有的白鶴靈芝和薑黃也拿來種,增加作物多元性。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以前小時候,曾祖父就常常都一壺茶在旁邊,都是白鶴靈芝青草茶,然後後來曾祖父要過往之前有說,這個白鶴靈芝很好用,希望我們留種,所以我們都一直家裡有在種==ns==
(那味道有出來吔),對啊,鬱金香科的植物的香氣都滿強的,那,它們有很多種類,我們種的這種是我們講秋鬱金,紅薑黃==ns==
它會把側根都去掉,因為我們會做薑黃粉的話,側根的纖維太高了,容易咬在上面,打不碎,而且乾燥程度會不容易一樣。
仔細看,薑黃園裡,還點綴著美麗的紫色花朵。
我通常是這樣子,這樣把它弄起來之後,這個根我會挖起來,然後帶著去晒乾,可是今年,我這裡割完之後,我就先放著,我就沒有理它,(那它就自己再長),就自己再長,對。
[照片提供 黃嘉銘]
紫錐花,夏、秋花開時,紫色的花海很是吸睛,但這可不是種來欣賞的,在歐美,它是常用的抗菌植物。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它滿適合我們這邊在,台灣當地在栽種,那其實它是,歐洲跟美國比較常用的菊花,那紫錐花它有點特別,是因為它在國外通常拿來當作,天然的抗病毒、抗細菌的一個植物。
這麼多種保健作物各有個性,好不容易克服了種植技術,卻不知要賣給誰。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因為我想種田這件事情是,算一股腦兒我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當然會做一些事前規畫,可是我的規畫可能是比較,傾向於,要怎麼去種這個東西,而不是,一下子就想到說,要怎麼賣的這個問題,因為原本想說,最差最差,自己拿去市場賣,原本是這樣想,那最後也這麼做了。
可是也沒人買,後來還自己跑去中藥行推銷。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可能,它們一開始會聽我說,因為我們可能在農改場那邊有研究數據,會提供給它看說,可能像丹蔘它的有效成分,丹蔘酮跟丹蔘酚酸是進口的多少倍。
[黃嘉銘的弟弟
黃嘉慶(客籍)]
大多數的中藥行知道說我們在種植有機的中藥材,都非常信任與支持,但是,其實可能考慮到價格的問題,所以說其實都,都是無疾而終這樣子。
怎麼辦呢,黃嘉銘自己創業,前期的資金、設備都投入下去了,卻無法回收,之前當兵兼研究助理僅存的積蓄,都拿來用了還不夠,只能借錢苦撐。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後來有跟家裡做無息貸款,跟爸爸、媽媽借,那有先借一些來用,那事後也有做一些,跟其他銀行啊,或者是農會做借貸的部分。
這都還沒算人工呢,為了黃嘉銘,全家都下海了,爸爸、弟弟幫忙種,媽媽負責包裝,這上頭可愛的農夫商標,還是媽媽畫的呢==ns==
考慮到消費者食用的方便性,後來就把保健作物製成茶包,每週還親自跑有機農夫市集,這才漸漸有了起色。
你好,參考一下,需要試喝看看嗎,這是薑黃,喔 薑黃,有使用過薑黃嗎,參考一下,有聽過,我倒一杯薑黃茶給你喝喝看。
茶包統一,一袋都有十包,那每一包可以沖泡300到500C.C.,做一個來回沖泡這樣子,欸,你這個當歸是什麼,就是中藥材的當歸,喔 中藥材的當歸,對 我自己種的==ns==
[黃嘉銘的弟弟
黃嘉慶(客籍)]
有客人才考慮到說,我是上班族,我沒有時間烹飪,所以說我才,是不是你們有乾燥的東西,或者說茶包,讓我比較方便。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因為我們最了解我們自己的作物,那我們可以去跟他說明跟介紹我們的情形,這樣子一來一往的情形下,我們可以把信任慢慢的建立起來,而不是說,我自己說了算,或者是一張證書、兩張證書,證書有,那說明也會說。
信任一點一點建立,收入一點一點累積,靠的是每個禮拜花蓮、台北兩地奔波,只是這交通和住宿費用,每個月又得多一筆一萬五千元的成本。
[黃嘉銘的弟弟
黃嘉慶(客籍)]
其實那個金額負擔對我們來講是還滿,滿沉重的,對於說一開始,剛開始的行銷推廣,我們沒有建立自己的那個客群的時候,我們其實,有時候是也是,為了行銷推廣也是都是,也都是要付出一些成本這樣子。
第五年了,前四年都沒賺錢,問黃嘉銘會慌嗎,他說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沒時間想那麼多,只知道,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花蓮青農
黃嘉銘(客籍)]
還是要先確定說,這件事情是你要一直做下去的一件事,而不是做三年就放棄了,因為,三年、五年可能,都還不會賺到錢,可是至少,我們在行銷跟販售的狀況,還有栽種的狀況,那個生長曲線是慢慢往上的,雖然還沒有平衡,那我覺得都還可以努力,再加上,我覺得在對的方向==ns==
一頭熱的想做就做,沒想到後頭的苦頭還真不少,黃嘉銘、蕭旭暘,兩人都是半路出家學務農,從零開始,樣樣得自己摸索,投入的資金,至今還沒回收,什麼返鄉青農、年薪百萬的新聞,對他們來說,只是過於浪漫的想像,但至少心是定的,路再怎麼彎,總還是往著自己要走的方向。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