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政府陸續推行政策,希望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以此為目的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去年底在立法院一讀通過,預定分十年使用二千億元基金,透過訂定公約、規劃建設及土地重劃等手段,促進農村再生,照顧全國四千個農村及六十多萬農民,但許多農民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法案,對他們會有什麼影響。學者專家與民間團體對法案強烈質疑。這個再生條款真的能讓台灣農村再生嗎?台灣的農村需要什麼?<我們要以既有的農村社區為它的核心,重新把它做活化的動作。>
<我不願再種田,多種多怨嘆。>
<這個簡直就是滅農的草案。>
<政府你又在聽嗎,聽到我們種田人的心聲。>

<這個樹皮切下去,剪掉,這個花苞靠緊來,膠帶纏上去,這上面要貼密來,沒有密合就不行會發霉。>

冬季的寒風吹過,半山腰上,三兩位包得密不透風的果農,攀在梨樹旁,手腳俐落地嫁接梨穗。

[東勢鎮梨農
孫昌楙]
現在真的會很冷,你們現在接梨穗,難道不怕梨穗會凍死嗎,但是你怕,躲過這波,再過幾天又會再來一波,你也不知道,未知數太多了,所以說我們就盡人事聽天命。

看天吃飯,一直是農民的宿命,像台北縣的三峽五寮地區,雖然是有名的綠竹筍產區,品質也眾所皆知,但產季集中,加上售價操之他人,因此收入也未能維持農民的生計。

[三峽鎮五寮里竹筍產銷班
班長 賴夫達]
(價格)就是起起落落,產季的時候又不能放著不收,一定要割,要不然明天就出青,明天賣的價格就不好。

根據農委會統計,近十年來,農家整年度的農業平均淨收入從未超過20萬元,而大部分的農民,無不一直嘗試各種作物來增加收入,像退伍就耕種至今約30年的孫昌楙,就嘗試過五、六種水果,整個農民生涯幾乎都在做實驗。

[東勢鎮梨農
孫昌楙]
以前有種葡萄,白色義大利葡萄,有種過桃子,再來有椪柑,還有後來因為葡萄的部分,工太多,沒有那個疏果的工,我們這邊很難找,而且價格也不是很好,後來就都改種梨子。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答答聲不停地從農戶傳出,白天在果園裡忙碌,到了晚上卻也不得閒,只見人手一支剪刀,修剪著隔天嫁接要用的梨穗,而這些梨穗%都是從日本空運來台。

[東勢鎮梨農
利松熾]
對農業都沒有重視到,也不知道這些梨的過程怎樣來的,價錢又便宜,進口(水果)的又這麼多,成本又貴,像這進口梨穗,一箱差不多六萬七、八千元,這一箱梨穗加接果,接到好一個梨穗差不多要5元到6元。

種植的成本未因加入WTO而降低,售價反而還更便宜,農業無指望,造成農村青年大量的外移,像與都會區相鄰的三峽鎮五寮里,近十年來人口,已少了19%,走向老邁社區。

[三峽鎮五寮里
里長 邱顯童]
現在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工作,現在產業是大部分年紀比較大的,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上下,一般是這樣,慢慢現在也人口,年輕族群已經到外發展了,現在這裡地方產業也就慢慢凋零了。

[東勢鎮梨農
孫昌楙]
之前進入WTO之後,現在對農業衝擊很大,對本土農業衝擊很大,年輕人我們不會鼓勵他,也不會反對他,只是說看你喜歡的話就做。

就在全台4000個農漁村,都面對人口老化,產業凋蔽之際,台北的政治圈,卻正醞釀著一個影響台灣農村甚鉅的法案。2008年底,立法院初審通過,農委會所提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更將農村再生基金,從10年1500億加碼到2000億元。

[農委會水保局
主任祕書 簡俊發]
農村再生條例,它是看到我們農村,長期在都市化的結果之下,受到很多的忽視,結果造成公共設施的缺乏,它的發展非常地緩慢。

草案中表示,農村再生條例是要,「促進農村活化再生提升農村整體發展」,但許多學者與民間團體批評,農村最需要的是產業的振興,然而連農委會都承認,再生條例中的「再生」,並不包括產業,讓人對農村的未來更加疑慮。

[政大地政系
教授 徐世榮]
「再生」這個詞彙是引自日本,這個再生詞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不僅只是建設,在日本不僅是建設另一個重點在哪邊呢,你要振興當地的產業,各位朋友你去看,這樣的條文,這三十幾條條文,有哪一條文是說要振興當地產業的,我跟各位講 沒有,一條也沒有。

[農委會水保局
主任祕書 簡俊發]
雖然用語一樣,但是這定義%其實是不太一樣的。產業的規範裡面其實目前已經有農業發展條例,農業發展條例,從它的生產一直到相關的產銷,甚至到輔導,都有一些規範。

[白冷圳社區營造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農村經濟如果沒有改革,老實講這個農村發展條例%再生條例實在是沒有用。因為在這農村裡如果沒有錢好賺,他就住不下去了,也不用說要怎樣(繁榮)。

<不知道能不能走,現在全部塞住了,不知道能不能走。>

猶如走入叢林探險般,讓人很難想像,這邊是花了兩百多萬元%新建的登山步道。無論是涼亭或是木棧道,都淹沒在荒煙蔓草中。早在921大地震後,農委會水保局就進行過,類似於農村再生的「農村新風貌」計畫,更在新社食水嵙坑聚落,以兩億多的經費%進行農村聚落重建,但無人管理維護,導致所謂的新風貌,卻是一片荒蕪。

[白冷圳社區營造促進會
總幹事 徐炳乾]
真正是一個社區的經濟結構沒有搞好,還有就是,社區居民的沒有整合好,所有的工程都是白費的,國家投入那麼多錢,等於都完全沒有用,也是增加社區經營的負擔。

計畫不夠周延,建設虎頭蛇尾,讓投資成了浪費。然而新出爐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四條,仍明確寫著,農村活化再生的推動,應以「建設」為原則,但建設真的是農村急需的嗎

[農委會水保局
主任祕書 簡俊發]
讓我們的社區裡面,環境或是文化或是相關的建設,能夠用整體的方式,由社區由下而上,共同去做一個討論,討論完以後,提出它共同的發展願景,甚至於提出它的建設構想等。

農委會表示,農村再生條例強調「由下而上」的精神,讓農民組織自發性地提出計畫,然而,

<之前有聽過再生條例的,舉手一下。>

2008年底,東勢果菜市場會議室,正舉辦著民間自辦的農村再生條例座談會,與會的40幾位農民%幾乎都不曾聽過,他們的腦袋裡只有一堆問號。

[苗栗縣卓蘭觀光發展協會
理事 蔡和杰]
畢竟我們農民沒有幾個讀法的,因為我們看法律真的頭會痛。

[東勢興隆里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 饒松]
但是從我參與這個社區都沒有看過,只有知道這個再生條例而已,沒有看過這個條文。

[東勢梨農
洪景程]
農民真的不知道農村再生條例是什麼東西

從這個再生條例裡面,它提到很多,它希望兩千億的預算是由下而上,可是它忘記了一件事情就是說,這整個條文是由上而下的。
農民的疑問呈現出,目前台灣法條制定方式與民意的落差。

[石岡鄉農民
謝美麗]
它叫我們社區整合一個團體出來,可是像大家所說的,社區發展協會都沒有在運作,所以就變成由少數人,去用人頭去運作這個社區。

[作家
吳音寧]
社區裡面有 農村裡面有可以有兩個三個的社區組織,然後他們做的事情,也許是人的再造,也許是產業的發展,可是現在,它讓這個農村社區組織,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發的目的,然後開發的目的裡面,還提出這樣的一個強迫性的整合方式,所以等於是讓我們原來%在進行的社區營造的方式,在這個法案裡面,可能是面臨要瓦解。

而這種單一代表的整合,所提出的農村再生計畫,許多人更認為,得利的未必是農民。

[美濃月光山雜誌
總編輯 溫仲良]
從這裡面的法律的一個訂定執行上面來看,它不是訂給農民和農村看的,這是訂給建商看的,這是建商條例,為什麼,因為農村要再生,重點在產業,可是這法案裡面跟產業一點關係都沒有。

[農委會水保局
主任祕書 簡俊發]
針對農民提出來的農村再生的地區,我們如果說它要做一些活化的動作,它一定會在土地上面去表現,比如說我要做一個生態池,我要做一些農產加工等等的這一些設施,在目前的規定上面,它是有它的一些限制,透過我們有計畫的方式,我們用農村再生發展區%來做這樣的使用。

根據農委會統計,自1998年至2007年,台灣約有3萬多公頃,約2個金門大小的耕地面積,消失不見,2007年台灣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0.6%,較10年前的37.2%,少了6.6%,也較鄰近的日本40%,少了9.4個百分點,相較於其他主要國家,更是差距甚大,使得台灣糧食安全出現危機。

[農委會水保局
主任祕書 簡俊發]
它原來的構想,就是要保護周圍的農地,要不然我們把社區做得美美的,旁邊都一直在蓋農舍,其實這樣子也是兩敗俱傷,所以我們把外圍的優良的農地蓋農舍的需求,興建的這個部分,把它集中到我們社區,外圍裡面做集體的規劃跟公用設施的配置,充分運用到我們原有農村的公共設施,這樣農地做完整的生產使用,社區也能完整的發展。

[政大地政系
教授 徐世榮]
我們台灣糧食的(2006年)自給率只有32%,我們連日本的39%,我們都比不上,所以我們對糧食自給率的安全,如何能夠來確保,我們長期以來非常地憂心,但是這個條例一過,通過這樣一個圈地的運動,很多的農地即將喪失不再做農業的使用。

農地未必農用,是目前台灣農村的窘境,但未來被劃設為農村再生區或農地整備後,雖然地價上漲了,得利的卻未必是農民;據統計全國八成以上的農民,僅有1公頃以下的耕地面積,其中有五成三的農民僅有五分地以下的耕地,土地折抵過後,大部分的小農土地都有可能歸零。

[台大生傳發展學系
博士候選人 蔡培慧]
透過整備的過程,假設我本來的房子簡陋,本來的房子狹小,但是政府有一個重新規劃計畫,我會被剷除,然後我可能會被分配到邊緣的計畫,但是經過這個計畫之後呢,土地的價值上升了,我買不起,所以我的土地就被迫,被迫成為國家的公有地、國家的公園,而不是我的土地。

[農委會水保局
主任祕書 簡俊發]
在這個所謂建地的擴大部分,它是因為說,因為我現在發展的公共設施已經不足了,或著甚至於是我們年輕人返鄉要居住的用地,可能現行的農村設計沒有辦法(容納),好 透過一個擴大的機制,這個擴大的變更,還要回歸到,現行區域計畫法下的%這些完整程序等去做審查。

在農發條例放寬農地興建農舍的規定後,台灣從北到南,無論是雪山隧道開通後,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後花園的蘭陽平原,或是新社台地美濃地區,大量的農田耕地被當作建地,田坵間冒出一棟棟的豪華農舍,農村景觀被破壞殆盡。

[政大地政系
教授 徐世榮]
我們很多的現在的農地,即將會轉變變成建築使用的用地。可能覺得都市的地價比較貴,所以我們現在呢,另一方面我們要活絡我們台灣的房地產,要提升我們經濟的一個成長比例,所以把開發的視角,往農村往這個地方來進行。

[社大全促會
理事長 林朝成]
我們很擔心說,以後我們的富麗新農村呢,是在我們農村的土地,真的是去種豪華富麗的農舍,那這樣的面貌是不是真的富麗新農村,我們真的非常的擔心 非常憂慮。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