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新明市場周邊違規擺攤多,市場內生意反而難做,造成攤商進駐意願低落,二樓更有八百坪攤位空間閒置長達四年,遭到質疑市府活化不力。最近桃園藝文陣線開始進駐,舉辦新明市場特展,集結了將近五十家攤商的故事,運用趣味圖鑑、展出市場訪談的內容,甚至還協助招商引進青創、藝文等等一系列活動,期待為市場注入青銀合創的新活力。記者宋宇娥、李明燈的報導。


 

 

 

傳統菜市場裡頭一片人聲鼎沸,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但這天市場卻出現奇特景象。

 

這個攤位其實算起來也是新明市場裡面很多年很多年,有40多年的,這位是我們的老闆娘。

 

嚮導熟門熟路,拿著小旗子領隊,頻頻向跟在後頭的遊客,介紹新明公有市場裡攤商的特色。

 

有沒有聽過紀念品,股東會的紀念品,你們可以看到這邊股東紀念品的東西很便宜,既使你不是股東,你也可以來這邊挑。

 

上到市場二樓,更是別有洞天,不只有百貨販售,甚至還有命理占卜店家。

民眾

莊小姐(右)

 

通常我們來的時候都只會去一樓,不會上到二樓,但他今天帶我們導覽之後,我就知道原來二樓還有這麼多,還有一些適合小朋友的手作啊、還有算命的,以前我們只去一樓買菜呀,都不知道二樓有這些地方。

民眾

黃小姐(右)

以前就是為了怕拖吊車,所以買了東西之後,就是外圍匆匆買一買就離去了,沒有再更進一步往裡面去看,那經由這次的導覽就知道說,原來裡面還有一些比如說賣豆花的啊,或者有賣魚跟菜,同時一起進行販賣的攤商。

 

歷史悠久的新明市場,故事多到說不完。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杜彥穎(客籍)(右)

 

有了縱貫路、有了高速公路,慢慢地它的集市,所謂的大市場,慢慢到了新明這邊一帶,所以現在從中壢的交流道一直到現在這個新明市場,就變成中壢人俗稱的大市場,就是從交流道一直沿著大概一點多公里到這個市場,所以它發展大概有三、四十年以上,算是中壢一個很熱的一個熱點啦。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巫秀千(右)

 

裡面的文市,他不會去喊說我這特價,落價落價這樣,是因為經營很久,他的老客戶很多,買這麼多年之後,大家都變成老闆和客戶都是好朋友,你來這裡買東西,小吃店要什麼樣的肉,你不用講話,就跟他說我明天要多少,他就會(準備)給你這樣。

 

兩斤多而已啦,這大概有兩、三斤吧,兩斤多 、沒三斤,多少錢,408元,(算)400元。

 

經營三代的豬肉攤,全靠老主顧光顧,誰愛買什麼部位,老闆都一清二楚,為了維繫生意,甚至還提供「得來速」的貼心服務,讓不方便停車的客人感到窩心不已。

新明市場攤商

廖月眉(右)

全部都是老主顧,外來的顧客很少啦,因為我們做了三十幾年了,老顧客比較穩定,我們都是殺鄉下的豬。

新明市場攤商

陳詩傑(客籍)(右)

 

電話他們就會打電話來說,我們要留什麼、要預備什麼,跟我們講好,我們就幫你準備好,例如說他可能開車到路邊,我們就拿出去。沒辦法只好變通啊,人家沒有辦法進來,我們就只好變通,所以我們送出去啊。

 

我是江太太介紹的,江太太,你說在宜蘭的還是?那個賣水餃的,喔,你說那個賣水餃的喔。

 

客人今天想料理紅燒魚,該挑哪種魚好,老闆詳細回答,絕不馬虎,靠著這股貼心服務的熱情,加上新鮮魚貨的品質保證,身兼市場自治會副會長的海鮮攤老闆阿中,只要是開市的日子幾乎沒一刻閒。

新明市場攤商

李振中(左)

我們這裡面是做都算是主顧客啦,外來客會比較少,可是買的人就是他們習慣會跟外面不一樣,外面就是便宜就好,可是新不新鮮是其次,我們裡面就是賣品質,要賣固定的客人賣品質,裡面的客人就是要好的東西。

 

新明市場裡頭除了生鮮蔬果、肉品外,還有熟食小吃攤,客人採買完還能順道祭祭五臟廟,而這裡的攤商幾乎七成以上都是傳承三代的老店,從每個攤商自家故事裡都能一窺中壢傳統市場的歷史脈絡。

新明市場攤商

羅瑞玲(右)

從民國41年的時候,阿婆就是在這裡做生意,到我是第三代。比較早期的時候,我們是賣,還沒有各式連鎖豆漿店的時候,我們家就是做阿兵哥的生意,小學二、三年級時,我就跟著阿婆在這邊做生意,我今年66歲,這樣也做56年了。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巫秀千(右)

 

那時候做的生意,大致有兩部分,第一個就是「兵仔市」,以前桃園很多兵營阿兵哥,他一大清早差不多兩、三點,伙房兵他就會來這邊買東西,第二個採買最多的是,以前很多大間的工廠,工廠裡要煮飯的師傅,大部分都會來這邊買東西。買到大概五點左右,買好了,全部就會在這邊吃早餐,吃麵、吃自助餐,很多這樣。

 

朝天椒一斤42元,青花一朵35元。

 

後來市場整頓,民國七十九年興建成大樓型態的公有市場,但部分原攤商不再回歸,加上周邊市場不少,外圍違規攤商又多,車水馬龍,交通繁雜,導致新明市場一樓只剩忠實老主顧上門,鮮有過路客。

桃園藝文陣線成員

巫秀千(右)

 

到後來七十九年,這邊開始建大樓之後,有些攤商他就暫時離開,比方說移去萬利市場,到後來很多就沒有回來,那時候有給建商15年的權利的時間使用,一樓到七樓,地下室和一樓就是市場,二樓以上就是套房、電影院這些,但是後來沒做成功。

照片提供 劉醇遠

TC0638-0653

新明市場二樓閒置多年,還曾遭市議員質疑市府活化不力,最近桃園市經發局委託桃園藝文陣線進駐、招商,甚至協助調整空間配置,將中間改為廣場,集結市場近50攤攤商的故事,透過展覽情境布置展出,要讓人感受傳統市場的多元活力。

桃園藝文陣線理事長

劉醇遠(客籍)(右)

 

我們這次展覽就變成說我們好像收集了所有市場的元素,也認識了這邊的人,透過這個展覽、跟

攝影跟拍攝的計畫,反而我們更貼近說,原來每個市場的老闆,臥虎藏龍,其實每個老闆就像是每個不同的故事,他們都有自己的哲學、自己的個性,那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

記者 宋宇娥(右)

 

新明市場的2樓有800坪大的空間,不過進駐的店家並不多,因為在一樓要做生意就不是很容易了,更別說是在二樓,最近桃園藝文陣線引進11個文創相關的工作室,同時在這邊辦展覽,企圖帶動二樓市場的新發展。

 

我們來歡迎賴老師,抱歉我只是助理老師,助理老師會怎樣,比他多兩個字,他是老師,我是助理老師,那我們今天就是簡單的再創新,我們用汽水,來做汽水泡菜。

 

跟著老師的口令,一步一步跟著做,把蘿蔔切塊,加入鹽巴、糖、汽水,輕輕鬆鬆就做好醃漬蘿蔔。

醃漬料理教學老師

蔡曉慧(右)

因為現在是蘿蔔出產的季節,所以大家一定會收到很多不一樣的各種蘿蔔,藉由食材的醃漬來教大家,其實醃漬並不是太難,就是比較簡單的幾個步驟就可以做出很好吃的泡菜。

 

疫情前跑場教學的蔡曉慧,少了教學機會,乾脆趁機進駐新明市場二樓,不只有工作室空間,還有辦DIY活動的場域可以運用。

醃漬料理教學老師

蔡曉慧(右)

 

其實是會給年輕人有新的空間,或是新出來的人會有機會、有舞台可以發展,雖然一開始一定比較多人不知道,但是後來一定會慢慢加乘的效果。

 

等一下到天花板啊,喔,貼到上面,掉,小心喔。

 

小朋友穿上雨衣,恣意沾染色彩,大膽創作潑畫。這是畫室負責人黃茹宣進駐新明市場二樓,所引進的互動式藝文活動。

畫室負責人

黃茹宣(客籍)(右)

 

象徵很多個人、或是族群、或是場域的結合一起,雖然中間還會有一些小小的縫隙,但是那個縫隙我們相信經過一些努力,是可以互相彌平或是減少差距的。

 

它有四個面,四個面可以畫喔,所以你們可以怎麼樣,好好發揮一下自己的畫畫功力,打破以前的慣性,然後創造出新的什麼,色彩跟造型出來。

 

另一頭,美術老師帶著孩子做勞作,激發孩子發揮創意,做出自己的作品,身為在地人的美術老師田宜庭期待能為這個閒置空間注入新意。

插畫手作教學老師

田宜庭(右)

 

做一個文化創作者,要面臨的事情就是跟文化、在地做融合,其實因為樓下是傳統市場,我覺得傳統市場跟現在的文創,一些新的想法能夠結合在一起的話,我覺得是很棒的耶。

桃園藝文陣線理事長

劉醇遠(客籍)(右)

 

我沒有想到在市場可以做藝術創作的計畫,其實相對的,他們也帶來了這個市場空間的新的想像,不是說這邊只能做傳統的特定產業或者是只當做一間倉庫,那就很可惜。重點空間的載體是人,怎麼用這個空間創造人與人的連結。

 

 

桃園藝文陣線試著讓市場空間青銀合創,試著打破既定框架,努力讓人願意踏上市場的2樓空間,或許不是太容易突圍,但也不全然沒希望。

新明市場攤商

李振中(左)

 

幾乎來這邊買東西的話,幾乎都是有上年紀的,所以你說青創、文創這些東西的話,他們的接受程度還不到那邊。可能就是要電視還是報章雜誌去介紹,讓那些年輕人、有接觸到網路的這些人,他們才會有那種意願過來。

新明市場攤商

陳詩傑(客籍)(右)

這是正面的,但是有沒有實質的幫助,不敢保證,但是至少是正面去面對事情,處理事情。

新明市場攤商

涂元耀(客籍)(右)

如果青創跟文創的單位進駐的話,我們初期來看,效果是還不錯,如果長期下來,我們活動辦得順利,那也是希望說可以吸引更多人潮來到市場2樓這邊。

民眾 莊小姐(右)

有故事的人會藏在角落裡,只是我們不會去發現,今天來走過一趟之後,就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的故事在這邊。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李明燈

新明市場2樓空間可說是先天失調、後天不良,青年團隊進駐後,努力翻轉傳統市場的既有印象,為市場注入新活力,要用青銀合創的模式努力邁出活化空間的第一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