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北埔十多年來變化很大,老街變成了像是商場和夜市一樣的雜亂喧鬧,從小在北埔長大的彭峻暘雖然年僅23,卻有一個老靈魂,他一心想找回北埔的人情味,也想讓遊客體驗老街的原味和溫度,而這樣的理念也讓科技業的老董,願意將120年歷史的老房子租給他開店,一圓他的夢想,一起來看看佐京的故事,以及他的茶與陶。
專注地在拉坯機上進行修坯修飾掉多餘的,粗糙的部分,要將陶坯的形狀修整到完美==ns==

手邊工作搞定,閒暇時,就會拿起二胡來自娛一番。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我在拉弦的時候,我的心就會在北埔的老街上,像是我行走在巷弄裡這樣,然後聽著很有客家味的那種音樂,讓我,給我有一個很,很安靜的那種心情的感覺==ns==

他是彭峻暘,年僅23,在他青春正盛的外表下,卻藏著一個老靈魂。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我從小是阿公、阿婆帶大的,在鄉下長大的,以前小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八音的聲音,要不就是做戲,遠遠就聽到嗩吶的聲音,我就很希望我有一天可以坐在那上面,或是有一天可以,有可能跟著(戲)團,出去一起打八音、玩八音這樣,因為我很喜歡這樣的聲音,每次聽到這樣的聲音就會起雞皮疙瘩。

不過喜歡八音的彭峻暘,長大後並沒有跟著戲班子跑,而是去讀了園藝,但卻在高職畢業等著上大學的那年暑假,媽媽要他去幫陶藝家沈東寧整理工作室,從此埋下了玩陶的種籽。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因為我在高中畢業的時候,比較有想法,因為很多同學都要去念大學,可是我想這樣,這樣跟他們去念大學,不是辦法,因為我沒有,真的沒有很想讀大學,因為去那裡,我知道我自己一定是去那裡玩,去那裡玩耍,後來我是遇到一個媽媽的朋友是做陶的,當時還不是要學做陶才去那邊的,就是去幫他做些雜事這樣,後來那邊的工作結束之後,我就在那邊,有埋下我玩陶的種籽。

[彭峻暘母親
范文英]
我自己也很愛喝茶啦,從小,睡在茶堆旁邊啊,我阿公以前是開茶工廠的,然後從小就聞到那個茶很香,然後茶的好朋友就是陶啊,所以它們兩個搭在一起,很搭啊,可惜呢,我又不會做陶啊,所以就拐兒子,看他對陶有興趣嗎,結果他就對陶有一點興趣就讓他學這個。

從小是阿婆帶大的彭峻暘,對老東西一直都很有感情,他說他和北埔分不開,離開家鄉會讓他有無法呼吸的感覺,而且北埔老街正是他陶藝創作的靈感來源。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因為我們北埔有一個最有名的洋樓,叫做姜阿新洋樓,它有些建築是歐洲那邊的型,有的線條是歐洲那邊來的,然後這是從它的柱子那邊的想法來的東西,有的柱子它上面有些雕刻,像有些會雕,雕一些白菜,那一個直直下來的柱子,我是把一些比較複雜的東西拿走,就留它的線條這樣。

就是愛老房子、老東西,彭峻暘還給自己取了小名,叫「佐京」,現在也就成了他作品的「藝名」。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一個老城的東西,它裡面一定有很多它的文化,不管是人文,還是古蹟,或是生活,這全都是老文化,因為這些老文化是我創作的理念。然後一定是,我不能丟掉的這些佐料,所以我,然後這麼剛好,我又很愛日本的很多老東西的味道,剛好日本就有一個名字叫做佐京,剛好,就是這麼剛好,所以呢我就沿用這個名字來做我的,我自己的小名==ns==

五年前,佐京在峨眉鄉間租了舊倉庫,和農會貸了30萬元開了間工作室,總算可以在家鄉附近落腳了,房租雖然一個月只有五千元,不過前兩年,他還是得盤算著克難度日。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開始的一、兩年左右,大致我的房租能夠打平就可以,然後後來到後期,因為我的窯是燒瓦斯窯的,然後等我的瓦斯的錢差不多可以了,我才敢燒。

沒有招牌的工作室,作品靠著愛喝茶的朋友口耳相傳,和做木製家具的舅舅提攜,才慢慢有了通路。

[彭峻暘舅舅
范揚武]
因為我們做木材的創作,有時和陶一起合作是很有趣的事情,有的是我們做不到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燒陶,而他剛好可以燒陶的話,我們剛好做一個配合,這樣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陶與木的結合,讓佐京的陶更加分,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月四萬多的穩定收入,心裡最懸念的就是回到北埔老街開店。

[陶藝工作
彭峻暘]
因為我是看到北埔現在的文化已經變成是,像客人來就買買東西,菜包買一買,要不就是麵吃一吃,或是一些伴手禮買一買就走了,根本就沒有可能會留下來在北埔這裡欣賞北埔的文化,欣賞北埔很多的好東西,所以呢我找到一間,差不多有120年的老房子,然後我就把它租下來。

[陶藝工作者
李賢治(詔安客)]
我覺得這間房子的味道還滿好的,那以在北埔這個老街上來講,它來做一個陶瓷的藝文空間,或是一個展演空間,其實都會相當的好,他需要有一個點,對,那當初我們只是這樣閒聊,閒聊,閒聊,他就去做了。

而這間百年老房子的主人是科技業的董事長,他不缺房租,要租房子可沒這麼簡單。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因為他從小就住在這裡,他對北埔的(一切)很有感情,然後他以前是住在這裡,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他希望,可以租他這個店的人,是一個北埔或是客家人,可以說客家話的本地人,他很不希望是外地人來租這個空間,如果租給外地人就沒有這樣的情感在這邊了。

北埔老街在十年前爆紅之後,每逢假日必定吸引大批的遊客,街上樹立著各種招牌,標榜著各類客家風味的小吃,或是所謂在地的產品充斥,改變很大,讓人好懷念從前北埔的人情味。

[北埔鄉 鄉民
邱先生]
北埔其實這幾年來變化越來越像夜市,因為北埔本來有很好的文化,很,很傳統的客家的風味,但是漸漸漸漸,我覺得越來越沒了。

[陶藝工作者
李賢治(詔安客)]
老街它畢竟它,它是以商業為走向的,它才有辦法,把這個街道弄起來,有人潮,但是你要真正,你要真正去體驗到客家文化,跟它的生活,你只有進入到民間,民家、民宅裡,要不然你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它就是一個商業模式。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以前我小的時候,跟著阿公、阿婆出來北埔的時候,街上不會說擠滿了人,擠得水洩不通,像現在都擠得水洩不通,以前是,出來就聽到客家話,很單純的客家話,欸,老人家相互打招呼,欸,你吃飽了嗎?要去哪裡玩?來走走啊,來坐坐啊,不然就是進來喝茶這樣,現在北埔的街上不是。

就是想找回老北埔人的熱情和親切,這樣的理念正好與董事長契合,才讓他通過面試租到房子。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因為我本身就很喜歡這些老東西,我對老東西會很有感情去整理它,不會說,將它多加其他東西,我就會盡量讓它,恢復到它原來的樣子,因為老東西就像一個老人家,我們就只能扶持它,不能說,在它身上丟什麼東西下去,要不就是硬逼它要做什麼事情,所以他是因為這樣的理念和他的想法比較合得來,所以說他是比較這樣,比較放心說讓我這樣來做。

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整理老房子,佐京的店總算在今年一月初開幕了,店裡也擺放了其他人的作品,他要讓老房子發揮最大的效益,營造風格不同卻不衝突的藝文空間。

[陶藝工作者
李賢治(詔安客)]
它是一個比較偏向藝文的空間,那我覺得就是讓,讓來的民眾可以看到更多的作品,對,不只是有佐京的,還有別人的,其他作者的,對,我希望說大家是接觸多一點,不一定是只是看名家而已。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因為這個空間說實在的,不是僅僅只有我的,因為這是,這是一個,整個北埔鄉的,北埔鄉的空間,不是我個人的,也不是我私人的,所以我就希望,我的朋友或是一樣做陶的朋友,他也有一個機會可以進來這個這樣風格的空間。

也因為有了實體店面,讓他有機會回饋舅舅當初的提攜。

[彭峻暘舅舅
范揚武]
我們越多通路點,就等於將我們的品牌越快地擴散出去,所以,我們感覺,佐京,那是一個很好的一個通路點,而且他店裡的風格、味道,是我很喜歡的味道,所以我願意將我的傢俱放在佐京的那個空間,希望傢俱和那空間也是一個密合的感覺。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現在剛好我有這個空間,老老的東西、老老的空間,也剛好很配舅舅的那些木頭的傢俱==ns==

[照片提供 范文英]
而當年拐他學陶的媽媽,為了兒子的陶也有好茶可以搭,也為了讓客人喝到在地生產的北埔椪風茶,早在五年前,她就開始種茶復耕老茶園。

[彭峻暘母親
范文英]
我們很多外地的好朋友,來到北埔就說,買不到很好的自然農法的茶,他們喝也,以前喝很單純啊,就真的有喝到北埔的茶,最後一直喝,他們就覺得茶又越來越貴,但是茶又不見得很好,它是走味了啦,可能性是,有的茶農,產量比較大,可能有的不是本地的這樣,我們就想說,自己有種點茶,就想說來做本地的自然農法的方式。

雖然從小在茶工廠長大,又愛喝茶,范媽媽對做茶可是門外漢,因此得從頭學起,客廳即工廠的少量生產手作茶,讓客人可以在老房子裡,一邊喝茶一邊看陶。

[彭峻暘母親
范文英]
因為我們的茶園主要是自然農法,所以它的量不是很大,我們沒有去施那個化肥啊,然後是比較有機的方式在耕作,所以它量不是很多,就只夠讓兒子店裡的客人分享而已。

小閣樓裡客人沖著北埔道地手作椪風茶,四周擺放的有舅舅的木製傢俱,有從台南來的竹椅,還有佐京的陶,人和物件都在老房子裡都找到了位置。

[遊客
黃先生]
喝茶還是要有附近的氛圍,純喝茶那個味道感覺不出來,要到鄉下那種老街的氛圍會感覺特別好,這間店就是說,雖然是一個老街啦,可是我還是想找一個比較寧靜的地方,可以安安靜靜地跟朋友喝個茶、聊天。

保持原來樣貌,讓客人安靜的喝茶,佐京希望打造一個有溫度和文化的空間,吸引不一樣的客群,對於回收他說不急著看現在,眼光要放在十年後。

[陶藝工作者
彭峻暘]
做藝術的東西不是說一下子,它不是像做生意一樣,一下你就可以看到錢進來,錢出去這樣,因為這是等同一種另外的投資這樣,不可能說一下子投資下去就有辦法回收這樣。

從古樸、簡單的創作理念,造就簡樸的茶與陶空間,裡面有老房子裡,有許多的老故事等著你去發掘,有空來北埔打嘴鼓。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旁白 吳詩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