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富里鄉竹田社區,是一個純樸的農村,三年前有人開始發起村史撰寫計畫,他們不請學者來寫,而是由社區居民用在地人的觀點,說自己家鄉的故事。拿「勾筆」--鋤頭的村民,要改拿「尖筆」,很多人都說不簡單,於是還請文史專家為村民上課,目前已寫了十萬字以上,記錄竹田豐富精彩的庶民生活,還到處蒐集老照片,利用電腦數位化,永久保存,希望為竹田留下完整的紀錄、也讓下一代對故鄉有更多的認識。黃澄澄的金針花,地毯般鋪滿整座山頭,每到夏秋之際,六十石山美不勝收的景緻,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人潮和攝影愛好者停駐。而六十石山和其山麓所在就是富里鄉竹田村,和大部分的鄉下地區一樣,人口老化、外流,不過近年來,竹田推動社造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我要去,我要去泡腳。襪子脫掉。有螃蟹,保志叔叔這裡有螃蟹,哪裡有螃蟹,這裡,欸 不要抓,會夾人。>

鞋子一脫,享受片刻清涼,小朋友的臉上盡是天真、快樂的笑容。

<人生活就要有水嘛,要煮飯、要洗衣服都是在這個地方,知道嗎,知道。>

竹田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保志,正為村裡的小朋友導覽,而這個洗衣亭,就是個很有故事的地方。

[富里鄉竹田村民
陳秋香]
日本時代就有了,婦女來這裡,看到這水這麼大就挖,挖一個洞,幾個人就在這裡洗衣服、洗菜,隔壁鄰居看到,這麼方便,又挖一個洞,越挖越多就挖這樣一整區。

越了解家鄉,就越能深刻感受它的美和文化底蘊,讓小朋友從生活中認識自己的故鄉,是文化深耕的第一步。

<我們現在在哪裡,義民廟,太小聲大聲一點,義民廟,好。距離現在大概六十多年前,像你們的阿公、曾祖父那些都沒有飯可以吃,所以肚子餓,知道嗎,他們那時候都是求助無門,找不到好的方法就回去新埔義民廟,請神,請我們義民爺的令旗過來來保佑我們,保佑這個地方。>

竹田因擁有大片竹園和良田而得名,居民包含了客家、平埔族和阿美族。然而許多地方歷史只靠口傳也許哪天就會消失不見,為了留存這段記憶,竹田自三年前開始執行村史撰寫計畫。

[竹田村史主編
黃學堂]
老百姓用他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語言來寫自己的村史,和官方的檔案是不一樣的。

[富里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開庄至今一百多年是第一次由社區的人,自己來做,所以說,參加的人是在地人,我們做的人,有耕田的、有煮菜的,不是專家,他寫的東西是淺顯易懂

藉由文史調查耆老訪談等方式來進行,讓在地人用在地觀點,記錄自己的故事。

<這就是大門的義民嘛,中間那個,對,褒忠義民,褒忠。>

義民廟旁這些石柱,見證了廟宇歷史,不過因為改建,曾被丟棄在一旁,直到最近才重見天日。

[富里鄉竹田村
村長 劉貴春]
改建過這些東西都收起來放一堆,放一堆,前幾年我就發現,發現了,所以我就說,這些東西要留起來。

[富里鄉竹田村耆老
李祥錦]
這石柱就是,我跟我叔叔到學校園那裡去鑿的,龍柱和石獅也是,那些石頭是我和叔叔去鑿的,鑿下來後才載回來,才拿到廟裡這裡刻的,刻好才建廟的。

有人訪談、有人拍照,找到老師傅,了解緣由,歷史才能完整

<你看那個,我們那個土地公,祂也是用石頭雕的,所以祂到現在一百多年了,祂還很完整。>

而土地公也是客家庄的重要信仰,這座在田中央的,就是竹田村第一座土地公廟。

[富里鄉竹田村民
胡秋萍]
這個石柱當初曾經遺失過,那遺失的時候,聽說我們的土地公就去託夢,土地公祂走的時候一定要有拐杖,沒有拐杖土地公不能去巡邏嘛,那結果那個人被土地公託夢之後,奇怪,兩、三天,這個石柱自己就回來了。

<庇佑村裡五穀豐收,人丁平安,避水災,拜。>

還有這座水頭伯公,對村民也是意義重大。

<村裡的發起人就說,說要建一間叫做水頭伯公,來保護村裡的人。每次水災這顆大石頭都沖不走,所以就用這顆大石頭請人打一個伯公坐的位子。>

仔細聽著耆老解說,她是胡秋萍,台南人,兩年前決定和老公回到竹田定居,這次的村史,就由她主要負責伯公調查。

[富里鄉竹田村民
胡秋萍]
像我們竹田就有九座土地公,在收割完,或者是說插秧時,或是說土地公祂特定的節日,欸 為什麼大家都會來拜,那這樣調查下來就知道,其實大家對土地公的那種信仰,鄉下地方真的大家對土地公是還滿尊敬的

<阿伯你好 你好,你好,你好。這(房子)是在地人蓋的嗎,不是,大陸人,大陸人,應該算是福州人,福州人,什麼名字還知道嗎。>

建築、文化、信仰,所有和竹田有關的人事物他們都一一訪查。

<像現在家裡有相片嗎,有黑白的嗎,有黑白的相片嗎。>

老照片的蒐集,更是這次的重點工作。

<颱風過後,河水比較少後,家長和學生就一起合力,到山上鋸樹來做這個便橋。>
<交通又不方便,都用走的,大家都很努力的合作,像桌椅那些都用扛的扛上山來,在那裡吃午餐。>

劉貴華說的是自己結婚時的事情,從各家蒐集來的照片,豐富精采,你一言 我一語,講個不停。

<我就叫他阿香伯母啦,那就是阿初的阿婆,黃永光他媽啦。>
<那是豬肉攤你沒看到那個有豬肉,柱子旁那是誰,柱子旁是江慶旺,那是江慶旺的老婆。>

[竹田村史主編
黃學堂]
像這些相片也不是專家照的,都是一般相機,百姓自己照的,不是說很專業的,但是,真的是我們村民生活的寫照。

<要利用水,一定要先整治這河川,要整治好才不會氾濫成災。>

村民們很可愛,靈感來了,隨手拿起的日曆紙,就可以提筆記錄。

[竹田村史主編
黃學堂]
沒相片也沒關係,你盡量說,我們回來,可能你說的故事,我有相片,就對起來了,那很有意思的事情。

你來說,我來寫,全村總動員,提供一個世代間的交流平台外,更讓鄉親深化在地情感。

[竹田村史主編
黃學堂]
可能有的小孩子,比較不愛看文字沒關係,很多照片可以看,它這裡面,這本書,他就看得到,我爺爺就在這裡,我伯父,以前我伯父就當保正你看,多風光啊,以前我媽結婚的時候,那嫁妝這麼多,他看得到啊。

不同於官方文獻,或由專家學者們執筆的艱澀難懂,竹田村史,有在地村民的情感,不僅親切,更能觸動人心。

[竹田村史主編
黃學堂]
比如說數據化或者是官方的那些文獻,其實我們不太需要那些東西,因為那些在「縣史」裡面就很詳細了,我們鄉有鄉誌,也很詳細,我們要的是老百姓的語言,老百姓很多很會說笑,有血有肉,生活趣味,這裡面都有,這些都是官方歷史沒有的,所以我們是生活化、平民化老百姓的語言,庶民生活史,這是我們村史的精神就是在這裡。

雖然村民都是第一次參與,不過有老師帶領,從過程中汲取經驗也讓他們獲益良多。

[富里鄉竹田村民
劉貴華]
一開始是覺得很有趣就來參加,後來參加後就感覺說,好啊,我們可以恢復我們以前童年的生活,想起記憶中以前的生活,所以覺得越做越有興趣, (耕田比較簡單),(還是做調查比較簡單),耕田比較簡單。

[富里鄉竹田村
村長 劉貴春]
拿筆是比較輕,比較輕沒有錯,但是要有功夫,要慢慢的也是要很出力,拿鋤頭來講,放一下、放一下,拉起來就好,不用用頭腦。

<這是稗子,這不是稻子,這是稗子,(稗子喔),稗子,這和稻米一樣你看,但是它比較白。>

田裡的秧剛插,映照著眼前這一片翠綠是老天的恩賜。竹田位在成廣澳山系和秀姑巒山之間,擁有得天獨厚的種稻條件,生產的米品質高,而在地人認為,社區要永續發展,不僅要留住文化,也得發展自己的產業。

[富里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水是源自海岸山脈,流經我們的麥飯石(過濾),澄澈的溪水到我們村莊,這水是孕育萬物,也養育我們竹田一千多人,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說我們感念我們九岸溪,所以我們用這個來當作我們的品牌。

包裝上,寫著竹田米的故事,還有另一項,包裝著義民文化的手工平安皂,也是社區未來要推廣的產業。

[富里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我們也想把我們義民文化的文化領域,設計更多的伴手禮,讓我們遊客來這邊體驗,來這邊享受,把我們的記憶跟回憶帶回去。

還有這間稻田學校,設計許多農事體驗和米食DIY等,都是社區要走向休閒觀光的重要推手。

[富里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我們想要轉型成休閒產業,讓我們年輕人回來村裡工作做事業,回來村裡參與地方的事務。

結合在地題材,融入文化,才有自己的特色。七年前回到故鄉,三年前開始投入社造,陳保志說,他剛接任總幹事時,只有一個印章,但如今,努力的成果漸漸展現,雖然一路走來艱辛,但很值得。

[富里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陳保志]
一個社區要營造成功,一定是很多人的參與,你自己做真的沒意思,有共鳴,做起來精神就來了,我們也希望這個計畫,可以流傳,找回更多我們過去的風華。

循著先人足跡、留存過往記憶,找回風華,未來,更要找回年輕人,為家鄉創造新契機,寫下竹田新頁。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照片提供 富里鄉竹田社區發展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