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後,高雄六龜地區的焗腦產業,已大不如前,國民政府接手以後,逐漸轉型發展林班地,推動「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的三多林業政策,位在偏鄉的六龜山城,林業發展人口遽增,而現今高雄客運六龜站周邊,當時更發展出相當規模的商業街區,那些靠山林興起的建築,至今仍看得到。
日治時期,大型鍊鋸尚未問世,所有伐木皆需依靠人力完成。

[六龜居民
張玉順]
這個,這個鋸子叫「五齒勾」,這,這5尺長,這5尺長,這(用來)砍大樹,砍大樹,鋸過來,鋸過來這,這個這樣一個人用單頭的,這就是「五齒勾」,這日本人發明的,那這是「大剖」,這個,這拍起來,「大剖」,這比較大的樹,剖開來,像製材廠剖開來的這樣的,大剖,我們客家話叫撬樹的,日本話叫tsu-ru,這個,大樹這樣子撬,這樣子撬,很有力,這差不多,差不多(施力)2千斤以上的力量。

今年84歲的張玉順,操作起伐木工具相當有精神,他說在那個林道尚未拓寬的年代,每一棵砍下的林木,要先以鋼索綁緊,再用「木馬」緩緩拖運下山,而為了運送順利,還會一起唱歌,讓每個人的動作更一致。

[六龜居民
張玉順]
樹心用鋼線絞起來這樣,5、6個人,要(一起)唱歌,出一下力,到了「re」又出一下力,大家很這樣的,很一致力氣,一次就差不多(移動)一寸,二寸、一寸,有時候沒半寸。

[伐木業者
朱文通]
從政府標下來,我們是賺了一點工錢,叫了一些工人,多的時候100多個工人,而且慢慢地把這個整地,一處一處的完成之後,差不多留下約有4、50人,一直經營下去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 主任
陳永修]
在最興盛的時期,台灣六龜這邊,同時有好幾個林班在動,有好幾家的木材承購廠商,在這邊設置相關的「屠場」去販售。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指出,1905年六龜地區的人口為4500人,但是到了1970年,全台木材商前往六龜高度買賣,人口規模達到2萬3500人,是1905年的5.2倍,因應人口增加的消費,六龜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商業街區。

[六龜居民
羅宗發]
這以前是酒家,以前是酒家,(這是酒家喔),對,光復後才改建的 醫生館,(醫生館),對 醫生館,這就是麵店,賣麵的,賣麵煮麵的店。

全盛時期的六龜山城,有10間旅社、10間理髮店,還有2間戲院,這座位在新民街上的洪稛源商號,是日治時期為了規範原住民,特別設立的山地交易所。

[文史工作者
吳憶萍]
那所謂的交易所就是,他(日本人)希望原住民,所捕獲的獵物,可能包括一些,他們的山羌、老鷹之類的,或是他們的農作物,包括小米、紅豆等等的,都必須拿下來到這裡來做交換,交換可能他可以換一些錢,或者是你可以直接在這裡,換一些鹽、米、酒、菸等等的,它是對原住民是有這樣子的規範。

穿過了藍色遮陽板,進到了高雄客運的六龜轉運站,93歲的羅宗發曾到過山上焗腦,也曾任職六龜鄉代會祕書,他的人生見證了六龜山林產業的興衰。

這座以檜木為結構主體的車站,前身是1929年,由日本人池田兵太郎,興建的「池田屋」旅舍,當時除了作為,日本籍軍警投宿的用途,也是地方上重要的休閒娛樂場所。

[六龜居民
羅宗發]
(日本軍警)來這裡辦理公務,辦理公務,晚上就住在這裡。

[文史工作者
吳憶萍]
它還兼為酒店,那因為娛樂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可能有一些日本人就會來這,包括住宿,然後包括飲酒作樂這件事情,那在這裡出入的,要到山上工作的,或是山上下來的這些工人,也都會聚集在這裡。
9、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 主任
陳永修]
在山上工作的,大概都是比較辛苦,比較鬱悶的,然後他們希望說,賺錢那麼辛苦,他到底下來的話就喝喝酒,做一些比較休閒,比較,比較能夠去彌補他在山上,比較辛苦的那個工作,去達到一個平衡。

1991年,政府全面禁伐天然林,靠山吃山的移民紛紛離去,佇立在街上的老建物,也大多人去樓空,甚至幾經轉賣繁榮不再,而這段曾經發生在山城的林業故事,現在只能悄悄放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

採訪/撰稿 曾宏智
攝影/剪輯 曾宏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