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強烈颱風尼伯特從台東太麻里登陸,帶來超過百年紀錄的17級強陣風,重創香蘭村,老伙房屋頂被掀,釋迦、荖葉園倒成一片,慈善團體表示願意協助村子重建,台東縣政府也樂見其成,極力促成,有些村民期望重建帶來農村新發展,但重建方案,牽涉到複雜的土地問題,幾經協調,最後破局,改以修繕房屋為主,只是這樣也過了兩個多月了,許多屋頂還是只能先用帆布蓋著應急,村民只要一聽到颱風或下雨就提心吊膽,尤其9月14日,強烈颱風莫蘭蒂對著台灣東南部而來,又造成香蘭村多處淹水災情,房子要修繕、園子要復原,生活和經濟的重建,還有許多挑戰。
大浪沖上岸邊,差幾公尺就要淹進民宅,滿潮、加上莫蘭蒂颱風帶來的超大豪雨,台東沿海村莊,受到海水倒灌威脅,村民夜不成眠。

[太麻里香蘭村 村長
蕭惠明]
我們會差不多一、兩小時來觀察一次,如果有那個立即的危險,可能就是請他們撤村,因為現在是滿潮的時間,也是很怕說海水倒灌。

莫蘭蒂颱風造成太麻里香蘭村部分淹水災情,而上一次尼伯特颱風則是帶來百年強風,吹掀屋頂,二個多月了,部分房屋仍未修繕完成,不要說一聽到颱風要來就心驚膽顫,平常只下個雨,就要開始擔心。

要遮啊,這裡都是水桶,這裡水桶,這裡水桶,地上這整個都是水桶,水就從這一直下、一直下。

尼伯特颱風,把屋頂都掀掉了,只能先用帆布蓋著,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民間團體表示願意協助重建,縣府也極力促成,前後辦了三次說明會。

[台東縣 副縣長
陳金虎]
它是一個可以做活動,各項活動,農產品,或者文創產品,客家文化產品,在這個地方,可以販賣展售,現在的想像大概是長這個樣子,那這個是雙併的,就是兩間,一棟這樣,裡面兩戶。

香蘭村大多是私有土地,也有部分違建問題,縣府希望藉由重建,做地籍的重整和清查。

[台東縣 副縣長
陳金虎]
我一直告訴他們,你們如果現在是原地原樣要重建,目前法令是許可的,因為那是早期興建的,可是你們如果等到未來,你要重新蓋房子,對不起,你沒有面臨建築線,你會發生問題,以後可能不能蓋。

[太麻里鄉 鄉民代表
雷明聖]
它是說把,所有的地籍都合併起來之後,再開始重新分割,每個人所擁有的區塊,當初它那時候,應該預計大概是說,每個人的土地 大概一百坪去減掉三十坪,三十坪去作為公設的部分。

重建後的房子有14、28、34坪三種格局,依人口數分配,村民認為不符需求,而且還要讓出土地來做道路和公設,許多人有疑慮。

[太麻里香蘭村 村民
余豐田]
我們農家人,很多農機,還有那些資材方面,那很多東西,所以無法接受這個,這個房屋的坪數。

[太麻里香蘭村 村民
詹騏瑄]
當然有這個中心,做一個大家可以共事的地方,就活動的地方是非常好,只是我的想法,是不是它可以變成一個多元中心,不要浪費我們的土地,去分散了其他面積的土地,來做,做這些公共設施。

幾經協商,重劃方案破局,民間團體改以協助修繕的方式來替代==ns==

爬上爬下,志工忙著幫村民修屋頂。

[慈善團體
修繕志工]
哇,這樣像戰後一樣,天災地變啦,(會不會很辛苦),不會啦,我們甘願做,歡喜受啦,有時候就會做得晚一點,就月亮當作太陽啦,下雨的時候就,雨水當成沖涼啦。

[慈濟基金會 營建處專員
李建宗]
舊的瓦,大部分都已經有損壞或,或塌陷了,所以會把舊的瓦先拆除,然後拆除之後,如果需要補強那個C型鋼的部分 那我們會評估,然後做補強。

只是,一樣是加蓋屋頂,承受得了再一次的強颱來襲嗎。

[太麻里香蘭村 村長
蕭惠明]
他們有的住戶就說這樣,蓋這樣就沒有很安心啦,還有他們就這樣說,可是我就說啊,你要很安心,你要自己幫忙 幫忙再加,加強啊,就他們上次就有說過了,就是說,他們希望蓋永久屋,安全的,給村民住,可是村民的意思就,不用,不想要這樣,就沒辦法。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專員
李建宗]
大部分的損壞都是它封邊的地方先破壞,然後屋頂才跟著掀起來,所以我們這一次的維修我們會,比較注意封邊的,的細節。

[台東大學防災科技資訊中心 主任
王文清]
它可能涉及到施工,或者是長期使用完以後的品管,或者是維護的問題,那這些如果沒有把它串連好,像現在施工完成了以後,還是要接受下一波的檢驗啦。

慈濟基金會願意協助重建、縣府積極促成,只是方案多變、政策不明、村民共識凝聚不易,一直到災後快兩個月,才確定重建破局,以修繕定案,但有的村民早就等不及,自己找錢、找人來修房子,趕緊把生活空間整理好,免得一聽到下雨就提心吊膽。

[太麻里香蘭村 村民
蔣阿哖]
他們每次開會、每次開會都,都不一樣,一直一直拖,我是要怎麼辦,我也沒辦法住,快一點用,我們自己借錢自己用。

[影片提供 珊瑚蟲]
原本有的村民對於重建方案抱著期待,認為香蘭可以藉此有一番新風貌、重新活化農村,但難道在盡量維持村莊原貌的修繕方案底定後,就沒有發展的機會嗎。

[太麻里鄉 鄉民代表
雷明聖]
農村裡面它還是有一些建地,有丙建、乙建、甲建這種的地目在,以前都只是說田埂可以走,然後可以過就好了,但是這樣會影響以後,譬如說像救災這個也是會影響到,還有一些農村發展,你土地,你沒有做出適當的規畫,大家可能都往都會區移動了。

雷明聖認為,空屋率只會越來越高、農村老化嚴重、土地沒有適當規畫等,都限縮了農村發展。

[太麻里鄉 鄉民代表
雷明聖]
因為現在只有做一個都市計畫區的部分嘛,非都地區它就沒有在做這個區域規畫整合的部分,所以可能之後,可能內政部它可能還要針對這部分去作為,不然現在縣府也是說,你現在沒有畫出建築線的話,它還是不會核發你建照、使照,這樣的部分其實它也只是,在老舊房屋還是一直在維持在增加違建的部分。

災害既已發生,能否從中學到些經驗,以提升未來防災、救災機制,降低災害程度呢。

[台東大學防災科技資訊中心 主任
王文清]
香蘭應該要開始努力去思考,怎麼樣有一個社區自我的組織,來強化自己本身社區自己在面對環境變遷的時候,如果有各種災害來臨的時候,怎麼樣去應對,因為沒有人比這些在地者,更了解他們周邊的環境。

[台東縣 副縣長
陳金虎]
建築師,還有這一些建築商人,我已經跟他們提了,一個是景觀你要考慮,一個安全要考慮,否則,你這個建案,不會那麼容易通過。

不僅屋損,主要的產業,釋迦、荖葉,也受損九成以上,村民一方面要解決住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頓失經濟來源苦惱著。

[太麻里釋迦農
曾金泉]
(颱風後)十五天以後我才來清,來清,應當枯掉的,應當枯的樹枝,死掉的,就把它剪掉,把它鋸掉。

曾金泉的一甲地種了一千棵釋迦,被颱風吹倒了快一半,但其實真正的損害,還沒完全呈現出來。

[太麻里釋迦農
曾金泉]
(所以看到綠綠的不代表它就是活的),不見得,你看那邊也都還有乾掉的啊,慢慢的它還是會乾枯死掉,它的根部,這樣搖來搖去,差不多有的這麼寬喔,它還沒有死喔,這樣的就很危險。

釋迦樹東倒一棵、西倒一棵,園子要復原,比全區重種更麻煩。

[太麻里釋迦農
曾金泉]
也是沒有苗啊,這些再投資下去的話,就完全三年、四年就沒得收成了,所以就變成說,這留下來的五百多棵就要硬撐著做。

曾金泉說,種釋迦工多、人力不足,未來要補植其他作物,不種釋迦了,但其實早有許多農民是乾脆直接棄園,釋迦產業要恢復,至少還要五、六年。荖葉狀況也很慘,災後兩個多月,無力復原的只能任其長滿雜草。詹益森四分四的荖葉園全倒,光是請怪手、工人來清,就花了十幾萬。

[太麻里荖葉農
詹益森]
不想要種荖葉,想要種,香瓜啦,小黃瓜這樣,(為什麼不種荖葉了),喔,太多工了啦。

而且設施成本高,農民說,根本無力復耕。

[太麻里荖葉農
詹益森]
一分地差不多要五十萬、六十萬來用,成本太高了,(不是有三年無息貸款),三年無息貸款那是說,借也借不多啦,你要是說可以借很多,一下子就處理起來了啦,它就讓你(額度)借到,要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這樣啦,借來要做什麼也不知道啦。

政府本來就不鼓勵農民種植荖葉,於是提出獎勵轉作計畫,一公頃補助12萬元,三年內不得再種荖葉。

[太麻里荖葉農
詹益森]
短期作物,你說補一分地一萬二千元,什麼設施都不用搭,就這樣種,可以啦。

[太麻里荖葉農
詹益賢]
現在這個準備,準備要裝雨衣布啦,裝雨衣布,比較,葉子比較不會說發生一些病蟲害啦,但是很麻煩,工程很多,(這樣子什麼時候可以採收),這個喔,再三、五個月吧。

另一頭,農民忙著復原設施,園子沒全倒的,一樣半年沒收成。詹益賢靠種荖葉養家活口,他說種了31年,不曾如此嚴重,他有四分地全毀,僅存眼前這分地,還有機會救。

[太麻里荖葉農
詹益賢]
剛開始,先救棚子,因為颱風過後,又怕說,後面又有颱風跟著來,怕被吹到倒光光,就報銷了,拚命救,棚子救了二十天,救好以後,才救葉子,葉子就壞光光了。

災後十天,我們曾來訪,農民忙著把倒伏的水管支架一支支拉正、把荖葉一株株重新固定,現在還是無力回天。

這個季節原本是荖葉盛產期,10到15天就可以採一次、就有收入,現在全沒了。

從颱風到現在都沒收過半毛錢啊,沒辦法採收啊,這個,還在小孩子,(一直丟錢),已經花了二十幾萬了,一直投資啊,這個還能救起來算,還算不錯了,很努力的救啊,要不然的話,我們就沒有了。

農民想放棄又捨不得,因為這是眼前唯一的辦法了。

快樂做啦,做好一天就有,有一天的希望啦,有做,就有抱著希望,要不然的話 那希望不知道在哪裡,不知道,也是要做啦,葉子一天一天,看到它漂亮起來,就有信心,就會有啊,要會漂亮啦,不會漂亮就完蛋了。。

面對天災無情,無奈,還是得樂觀面對,看著小苗冒出土,也像看到了重生的契機。7月8日尼伯特颱風過境後,大批志工、資源湧入台東,縣府也在一個禮拜之後說已經恢復九成市容,歡迎遊客來玩,只是,這些較偏遠的災區村落,至今還在復原當中,房子還沒完全修好、產業重建更要三年、五年。一個颱風,吹出了土地、違建、補助申請、救災機制、資源分配等許多問題,但很多,還是沒被解決。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