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影響,加上物價上漲,各行各業成本提高,更不用說許多社福機構也在營運上面臨相當大挑戰。位在新竹湖口的一間教養院,為了能提供更完善的照顧服務以及鼓勵有能力的院生,透過院內經營的烘焙坊、農場以及種植香草植物等,培訓院生一技之長,不僅有收入也能為教養院營運缺口帶來幫助,同時教養院也為院生們,安排各式多元有趣的課程內容,打造一座充滿愛的園地,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黃映婕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大環境影響,加上物價上漲,各行各業成本提高,更不用說許多社福機構也在營運上面臨相當大挑戰。位在新竹湖口的一間教養院,為了能提供更完善的照顧服務以及鼓勵有能力的院生,透過院內經營的烘焙坊、農場以及種植香草植物等,培訓院生一技之長,不僅有收入也能為教養院營運缺口帶來幫助,同時教養院也為院生們,安排各式多元有趣的課程內容,打造一座充滿愛的園地,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黃映婕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在六堆地區屬於「後堆」的屏東內埔鄉,聚集不少傳統老店,手工棉被、手工製香,都是碩果僅存不多的店家,甚至還有業者提供獨特的手寫燈籠服務,面對生活型態的改變,這些傳統技藝傳承者依然堅守崗位,默默守護傳統文化。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自從雪隧開通之後,每逢假日就有許多的遊客湧入宜蘭,許多知名景點更是擠滿人潮。在山明水秀的宜蘭冬山,有兩位年輕人,一個以高超的料理技術,一個以對地方產業和文化相當了解的專長,共同透過外燴來行銷地方的好味道。來看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感恩上天賜給食物同時,您知道嗎?看似平靜的農業現場其實處處暗藏風險。雖然說現代化已經有了農業機具,大大提升農作物效率跟成果,但如果操作不當,風險也就跟著提高。多年來農民朋友,因為農機操作不當受傷事件時有所聞,因此積極推廣「農業職安」的觀念顯得特重要,因為這不只是個人的選擇,甚至更關係到整個產業的發展。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深度報導。
每到農業產季,農民不僅忙於採收,還要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這幾年農民察覺到,天氣不穩定,「格外品」比例增加,為了降低損耗,很多農民努力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同時結合食農教育及觀光體驗,帶領消費者了解產業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接下來我們一起跟著鏡頭前進草莓、柑桔產業的食農體驗現場,看農業如何走向更永續的未來。
每年的春福拜新丁新枝,在屏東六堆地區,新埤鄉和佳冬鄉聚落,可看見稱為「做五碗」,又稱「看碗」或「做碗」的特殊習俗,也就是以豬的內臟做成五種不同意涵祭品,來祭拜忠勇公。但因為看碗藝師逐漸凋零,一度面臨失傳危機,還好近年有新生代接手,傳承做五碗的技藝。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可可」產業可說是這十年來,屏東客庄的明星產業,不過光環背後可是隱藏困難。內埔一位可可青農,一路從單純的農民、成立產銷班、自學可可加工到成立合作社,努力不懈開創屏東可可的新頁,去年7月更以合作社名義,成功拿下第一張屏東可可碳標籤,跟上世界減碳永續的步伐!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之前我們帶大家認識過,苗栗年輕人推動讓老屋新生的故事,其實老房子以及古蹟也很多的新竹北埔,當地也不少年輕人或經營者,正在如火如荼帶動與活化老屋。像是有將百年老屋打造成為咖啡廳、有歷史的三合院打造成為八音與客家文化傳承基地,以及有老診所化身成為一間書店,雖然保留下的是老建築、老文化,但都是以全新方式呈現,並透過行動一起解鎖老屋的各種可能,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新竹縣關西鎮豫章堂羅屋書院,是羅家先祖在1904年興建的私塾,書院是一堂兩橫的客家伙房,到今天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羅家書院的建造和圖騰雕刻工法雖然都相當講究,但由於年代久遠,建築難免有蟲蛀和漏水問題,於是新竹縣府向文化部提出修復計畫案,接下來將以傳統工法修復,重現羅屋書院的風華。來看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