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才彥,屏東竹田人,今年72歲,長期在地耕耘的資深影像工作者。他總是靜靜地用鏡頭關注生活,把南國的風土民情、人文故事、傳統技藝,一一蒐羅於影像方格裡。算算至今他已經拍攝上百部影片,先後拿過八座金穗獎,即便現在正在跟病魔搏鬥,他還是在意鏡頭下的影像世界,希望留住那些感動人心的吉光片羽 。


 

 

 

換上輕裝備,今年72歲的邱才彥揹著攝影機、扛起腳架,身手俐落,爬上工地臨時搭建的簡易鋁梯,上到屋頂上,準備拍攝傳統伙房屋瓦修復的施作工程。

 

它的(修復)過程,我得跟著拍。

 

五溝水客家聚落保存區裡,鍾家伙房的修復工程持續進行中,每每進行到不同的修復階段,伙房主人總是通知邱才彥前來拍攝。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左)

 

鍾家伙房的修建,他們計畫兩年、三年(修建),因為都是傳統的工法,所以像我今天就來拍屋頂鋪水泥,過幾天他就會蓋瓦,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拍到他們蓋土磚,那個土磚這樣一層一層,中間還要加細竹條,很多小時候看到的那樣的做法,就等於說這全部都是傳統的工法。

 

邱才彥是高屏地區知名的資深影像工作者,長期記錄南國的風土民情、人文故事、傳統工藝等等,2004年自學校教職退休後,哪裡有他認為值得留下的故事,他就往哪兒去,上山下海直奔第一線,也因此,那些隨著歲月一點一滴消逝的、凋零的,都永遠鮮活留存於他的影像方格裡,

 

再一次,我剛移到這裡,發現這邊那個影子還不錯,我再來拍影子。

 

默默守候在鏡頭之後,從容捕捉瞬間光影,其實邱才彥的每個鏡頭都和時間賽跑著,急切又緊迫。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左)

紀錄片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0322-0338

我現在大部分拍的都跟時間有關,很急的,你現在不拍,就一定會後悔的事情,包含人、事、物。時間是最重要的概念,怎麼說呢,因為老人家老了,事實上這位先生又很值得記錄,但是到八十歲了,那時我要是已經知道這樣的事情,我可能就會盡量趕,趕時間,盡量跟他約。盡量其他的事情先擱置,先保存這個案子這樣。建築物這些也是一樣,假如譬如說它快要消逝了,或者是說快停了,為了要保存我就要搶時間來拍,譬如說這個修復、伙房的修復,我現在要是不拍,可能要一百年後的事情了還不一定,所以是相當難得的機會,所以就變成說,我就是搶時間。

 

時間,也帶來情誼。八八風災發生那一年,涂玉英是高樹受災戶之一,也是邱才彥紀錄片的主角。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左)

 

就住在新豐國小,這全部(被大水)沖走了,結果我就問好幾個人,結果嫂子最有誠意,沒有啦,你們也很有心,嫂子就帶我來,那時候我不會問他怎麼樣,我就攝影機開了,就跟著他,他就一直嘆息,一塊一塊田、房屋,就跟我介紹,就跟我說八八風災的情況。

紀錄片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0513-0545

早上回來看到,唉唷,怎麼變成這樣。

 

風災後房屋受損,同時,賴以維生的芋頭田也損失慘重,但當時已七十幾歲的涂玉英仍不放棄,整地再種,等待新一季的芋頭收成,邱才彥記錄著這一年涂玉英時刻的心情,他自己也深刻感受到,客家婦女面對災變的堅毅生命力。談起11年前的事,兩人口吻已是雲淡風輕。

高樹鄉親

涂玉英(左)

 

上電視(紀錄片)很好啊,大家看到會打電話跟我說,喔,你很好喔,我在電視上有看到你喔,(是喔),很多人會跟我說,喔,在花蓮的那些親戚看到會跟我說。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去年是十周年,十周年就想說要來看一下,一定有很大的變化。八八風災的時候,我可能早上去拍佳冬、下午就來這裡(高樹),就這樣跑來跑去,高樹差不多兩三天,最少就要來一趟,有時候又去六龜的不老溫泉那邊,那不是有時候喔,是三不五時、三不五時就要去,(很遠喔),對。

 

一晃眼,11年過去,涂玉英因摔傷,行動不如以往,得拄著輔助器移動身軀,邱才彥偶爾也從旁攙扶,那是鏡頭攝影之外,真實的情誼。

高樹鄉親

涂玉英(左)

他很好啦,有時候會打電話給我,嫂子你現在好嗎,我說 好,上次他氣色沒有很好,這次氣色比較好了。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很長期這樣的記錄,之後人家也會對我們比較有信任感,就等於大家像自己人一樣熟悉,所以我去到哪裡,他們就認為說,他們不會婉拒我或是怎麼樣,大家變得很熟,有什麼狀況,他們就會主動聯絡,我們每次去拍,他們就認為是很自然的事情,也不是說要很特別來安排或怎樣,我們一般拍紀錄者時,他們一開始會,譬如說穿得很體面啦、稍微這樣修飾一下、頭髮整理一下,拍多了,他們就隨便,隨便,就這樣午覺睡醒就可以了,就這樣,後來就變得很自然,久了就變得很自然。

紀錄片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0903-0908

談起和影像的結緣,得從邱才彥大學時代講起。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那時候剛好中影在招訓練班,就開訓練班的技訓班,我就去考就考上了,考上了後來就把我留下來,我白天在中影製片廠工作,晚上就在師大夜間部,當時我們這些年輕人對電影很有興趣。

 

透過鏡頭,邱才彥看見一個更迷人的世界,但現實卻不允許他沉浸其中。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那時候我就很想要留在中影,但是我家人,我們鄉下人、客家人,你說有書好教不教啦,怎麼跑去拍電影,大家沒辦法接受,沒辦法接受,那時候我當然就尊重我爸爸他們,我就回來。

照片提供 邱才彥TC0946-1000

留在鄉間的邱才彥,並沒有因此斷了電影夢,在學校教課之餘,他投入實驗電影的行列,先後拿下八座金穗獎。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飲酒者》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1039-1044

實驗電影就跟化學實驗一樣,實驗性的,就等於要有創作,比較新的東西,我們以前在電影院沒看過的表現方式,你來試看看有沒有辦法拍到一個實驗性的片子嗎,那時候我從民國六十七年拍了五屆,又剛好,很不好意思,我就得了八部的金穗獎。

《飲酒者》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1049-1056

電腦螢幕上播著《飲酒者》這部實驗電影,邱才彥一邊看著,一邊比手畫腳,跟我們講解那個年代的創新攝影手法。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飲酒者》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1108-1112
TC1118-1127

這個就是《飲酒者》,就是想要表現人喝酒時候的狀態,所以我那時候,這就是洗衣機,洗衣機在拍,有時候我又用剪的紙板,以前重疊不是像現在這麼方便,馬上就可以重疊,這個就是自己剪的紙片,紙片,一直動,我來把它做重疊,以前就要倒片喔。比如說我拍了,拍了這一段,我要重疊另外一個地方的影像,要倒片,把它倒回來,倒回來,又再去拍,你要試驗了好幾次,試驗了拿去沖洗,沖洗了寄回來,看看這個重疊的效果OK嗎,如果不行,就重新再去拍,拍了這個水,好再來拍這個人,再回去拍什麼人,以前的重疊的拍法就這樣啦。

 

阿有叔婆喜歡唱童謠,也喜歡吃檳榔,她的髮髻,也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梳兩把。

《穿藍衫的女人》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 1206-1310

1990年台影委託邱才彥拍攝的《穿藍衫的女人》,是他第一部客家紀錄片,內容留下許多美濃農村的珍貴畫面,邱才彥也分享當時鏡頭之外的小插曲。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穿藍衫的女人》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 1327-1342

《穿藍衫的女人》這部片是客家的,等於是我的客家的第一部紀錄片,我就去美濃那裡拍,看到揹穀的,我的攝影機,我騎摩托車,看到他們在揹穀包,我停下來,一停車,從袋子裡拿出攝影機,十秒鐘,十秒鐘,我就可以開機了,那時候訓練到這樣,後來婦女揹穀包又還要跨過水圳,要跨過去,喔,那個實在是相當難得,但是我因為角度不是說很好啦,要叫她再一次,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好意思叫她再揹一次呢。

《最後一班小火車》片段邱才彥提供
TC1419-1510

後來,邱才彥著迷於寫實攝影及紀錄片的拍攝,開啟一場又一場用攝影機與時間的馬拉松比賽。像是《最後一班小火車》就記錄下最後一季行經屏東市區的台糖小火車,當時市場的攤販常在鐵軌上做生意,只要聽到火車聲響,攤販就自動移動攤架讓火車經過,之後再移回原處,這屏東人熟悉的日常,卻在日後引起熱烈迴響。

影像工作

邱才彥(右)

這五分車,一開始放映的時候,大家也沒什麼感覺,但是五年後,放映的時候大家就比較有感動了,十年後在媽祖廟那邊放映,哇,我有聽到人說,他說大家都很有感這樣,就等於說,2935時間越長、這個影片就越有價值。

 

邱才彥手上長期記錄十幾個對象,他堅持默默守候,直到鏡頭捕獲感動人心的瞬間,才肯罷休。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一定要很長期的記錄,有些人會跟我說,不要拍那麼多,拍一、二十個鐘頭,那要怎麼剪呢,因為一、二十分鐘當中,可能就有很好的兩三分鐘,事實上我就是要選那兩三分鐘,我的目的就是那兩三分鐘,但是你如果沒有很長期的來拍攝,你遇不到那兩三分鐘,就等於是說,遇不到那個感動。

紀錄片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1637-1708

邱才彥花了八年時間,長期跟拍恆春民謠藝師張文傑,直到他往生,當中邱才彥捕捉到不少感人畫面。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右)

這個就真的可以發揮到恆春民謠的特色,就是把他的心情放在他的歌詞裡面,唱給他太太聽,因為他腳截肢了,他就唱了感謝他太太,照顧他,剛剛好被我捕捉到這個鏡頭。

紀錄片片段 邱才彥提供

TC1732-1741

時間,也積累出堆滿整個工作室的拍攝帶。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左)

選過的,那就不用再看了,優選還可以再看,特優就是說這很重要,就等於說,我不光要處理DV帶的問題,又還要處理光碟片的問題,但是我DV帶和光碟片一定會有重疊,因為過去我就怕格式有換,所以我就拷貝到DVD,所以現在變成說我兩個平行在進行。

記者

宋宇娥

邱老師拍片長達五十年之久,所以在他的工作室裡面,就看得到各種年代拍攝的器材和帶子,這裡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影像博物館。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左)

 

還沒有開拍,你要勘景的時候,導演和攝影師要去現場,現場他就是用這個看,看這個尺寸,要用廣角,還是特寫、標準的鏡頭,就用這個看,還有這個角度可以嗎?這個景可以嗎?就用這個,勘景用的觀景器。

 

時間,更淬鍊出一個人的處世態度。邱才彥勤走現場,直搗核心,隨著時間增長,鏡頭語言也更加謙卑。

影像工作者

邱才彥(左)

你假使沒有進去你的紀錄對象的內心深處,或是說你沒進去這個部落、這個庄頭,你在外圍所有所做的研究啦、計畫啦,以我的經驗來說,是有很大的距離。我們拍東西越來越謙卑,越來越想說我要怎麼去拍這個主角,要怎樣表現出讓他的內容最好。

頭髮花白,手握攝影機,拍攝近半世紀的邱才彥,面對方格世界,初心不變,那些他分秒守候、靜靜捕獲的瞬間,經過歲月的積累,如同好酒般,越沉越香、越迷人。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