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是一種類似檸檬,有一點酸味的果實,原產於東南亞地區,而台灣是近百年前開始有人引進,但少有人大面積栽種,而萊姆因台灣氣候,成熟果也常是綠色,形體又與檸檬相近,因此常常被誤以為是檸檬。10多年前,新竹竹北的一間農場,開始嘗試以自然農法來種植萊姆,在經過多年的嘗試,更讓這個原本只是兼種的水果,成為這個農場的主要產品,甚至自行研發萊姆醋,開發出自己的銷售市場。拿著黑灰色毫不起眼的有機肥,大把大把的撒到果樹旁的土溝裡,農場主人曾文增,就是希望這些果樹能夠結實纍纍。
這塊四分多的農地,回饋給曾文增的是粒粒掛在樹梢的萊姆。萊姆是台灣較少見的水果,不過因為長得跟檸檬很像,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無籽檸檬。
早期以種植柑橘、木瓜及花圃園藝維生的曾文增,會開始栽種這麼冷門的萊姆,甚至至今,以萊姆為主要收入來源,卻只是一個不經意的想法。
[萊姆業者
曾文增]
他(朋友)有種兩叢萊姆,我看到那個型很漂亮,我說這型不錯,我就和他要兩叢。前面兩三年,長得很慢,後來我就自己去繁殖,繁殖以後就越種越多。
由於萊姆同屬柑桔科,憑著以前的經驗,曾文增管理起來是駕輕就熟,但因為他要以自然農法取代以往的慣行農法,各種困難也接踵而來。
[萊姆業者
曾文增]
夏天的時候,不只要割草,像天牛5、6月的時候,牠就出來了,整園都是,又很多,那就要巡視,每天要巡,所以這個工作,沒有空閒的時候,如果你認為這很苦你就不用做了。
每到炎熱的夏日,天牛會在萊姆樹根產卵,幼蟲孵化後便會蛀食樹根,因此曾文增開始嘗試幫萊姆樹穿衣服。
[萊姆業者
曾文增]
這個根把它包起來,怕那個天牛會在這底下在根部產卵,像這個包起來以後,牠就不會在這底下產卵,假使要產卵會爬上來,爬上來時我看得到,隨時可以處理。
天牛好歹是在夏天出沒,而一年四季都有的果蠅,更是讓曾文增傷透腦筋,為了堅持不用任何農藥,他必須兩三天,就要補充黃色的幼蟲黏紙來誘殺果蠅。
除了看得到的病蟲害,看不見的空氣裡也隱藏著危機,四周的稻田隨時都會飄來農藥,傳統客家庄常見,人稱「大紅花」的扶桑,就成了曾文增隔離有毒物質的利器。
[萊姆業者
曾文增]
這個大紅花,它主要是要擋風的,人家說的風圍,要擋風的,這個萊姆也很怕風,它被風吹到就會粗糙會很醜。我們隔壁鄰居,全部種稻米,也有噴農藥,所以要防止農藥飛過來,所以種大紅花種得很密集,可以隔開不會污染到。
掌控好品質後,還要面臨大部分農民都得面對的困難,賣到哪裡去,由於台灣鮮少人食用萊姆,果實幾乎沒人要,但也因此,讓曾文增踏入萊姆的加工市場。
[萊姆業者
曾文增]
開始種生產的時候,銷路是沒有多好,不是很好,種好多年沒有賣,沒有賣的時候,我就鮮果拿來做加工,我是作萊姆醋,萊姆醋不用馬上賣,它可以放起來,儲藏在倉庫。
[曾太太
陳細珍]
我剛種的時候,前五年沒有賺半點錢,就邊做邊送人,原本種的(萊姆樹)結果這麼多,吃又吃不完,後來就在日本雜誌看到日本人做醋,比例怎樣子,就想說自己試做。
採收下來的萊姆,洗淨擦乾後,將被果蠅叮咬的部分削去,放進玻璃瓶裡,再倒入冰糖及糯米醋等,一大罐萊姆醋的加工就基本完成了,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讓他們兩夫妻摸索了好久。
[曾太太
陳細珍]
賣鮮果有限,我種最多有300多棵那時,採下來的(萊姆)很多,我一日採最盛產的時候有上百斤,鮮果就賣沒這麼多,所以要加工,就自己加工,自己做實驗,多少比多少,做果醬請大家吃,不用錢給大家吃,吃到好吃再和我買。
從種植萊姆的第七年開始,曾氏夫婦生產出他們的第一罐萊姆醋,又剛好搭上喝醋的健康風潮,他們的產品開始在口耳相傳下,成為熱銷商品。
[曾太太
陳細珍]
我全部是客人報客人,他報他,他報他,就客人幫忙講,就不是我們自己出去賣,電話打來我就宅急便送去。
萊姆醋受歡迎到,他們幾乎沒有一天沒有宅配的,而為了不浪費,他們更嘗試把釀過醋的萊姆,再加工成好吃的蜜餞或是果醬。
[曾太太
陳細珍]
(萊姆醋)做好以後又要拿出來另外裝,裝在小瓶後果肉我們又捨不得丟掉,果肉又要切,果汁機搗過做果醬。
[萊姆業者
曾文增]
我認為,我的東西是種得好,人家來找我,你如果是種別的東西,可能要找人買,我這個是人家來找我買的,我這上網,可能全省的人都會找我買,我不曾拿出去賣。
堅持只要品質好,顧客便會自動找上門,這是曾文增夫婦經營萊姆生意的信念,而這樣的堅持,也讓曾家得到應有的回報,就像萊姆從發芽、開花,終會成熟為一顆顆飽滿的果實。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Dec 17 Thu 2009 11:11
155集-純天然萊姆園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